設立沿革
陽明山地區早自日治時期即為「大屯國立公園」預定地;當時範圍包括七星山、大屯山區及觀音山等地,此計畫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作罷。民國52年,交通部觀光事業小組曾委託臺灣省公共工程局,將陽明公園及鄰近七星山、大屯山、金山、野柳與富貴角等北部濱海地區,合併規劃為「陽明國家公園」,面積約28,400公頃,惟因當時尚無國家公園法而擱置。
直至民國70年,經何應欽將軍之提議,並由有關單位研究推動,於74年正式公告實施陽明山國家公園計劃,並於同年9月16日及翌年3月13日先後成立國家公園管理處及警察隊,積極推展各項經營管理業務。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在臺灣北端,成立於1985年,面積11,338公頃,全區向來以特有的火山地形地貌著稱,以大屯山火山群為主,園內火山口、硫磺噴氣口、地熱及溫泉等景觀齊備,是個火山地形保持十分完整的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因受緯度及海拔之影響,氣候分屬亞熱帶氣候區與暖溫帶氣候區,且季風型氣候極為明顯,因此季節性資源、景緻富有變化,小而包容多樣, 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特色。初春時,色彩絢麗的杜鵑及楓香嫩綠的新芽,將陽明山裝扮得繽紛亮麗、生氣盎然;夏季,霧雨初晴後,擎天崗的草原彷彿瀰漫著一股青草的芳香;秋季來臨之際,大屯山、七星山至擎天崗一帶的芒草隨風搖曳,並綻放紅色花穗,交織成一幅盛名遠播的「大屯秋色」;歲末寒冬時,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山區經常寒風細雨紛飛、雲霧繚繞,別有一番詩意。有別於其它國家公園的不只有火山地形、季風氣候,陽明山國家公園由於緊鄰人口稠密的臺北市,這片山清水秀的園地,也扮演起「都會國家公園」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