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金門、烈嶼氣候,夜涼晝熱,風化強烈。其氣候受到大陸東南地區和中國沿岸流(寒流)的影響,冬季乾冷、春季多霧。夏季雖有西南氣流和颱風帶來較多的雨水,卻因為強烈蒸發以及島嶼蓄水不佳,此為島上旱作較盛行之主因。因春季多霧而影響飛機起降,使推展觀光遊憩受影響。
早年金門地區基於軍事安全理由,沿海500公尺內禁建,且樓層最高不得超過三層,全區都市化緩慢,故大部分仍維持傳統建築風貌,構成金門本島特殊文化景觀,民國85年1月,金門地區全面實施都市計畫,各地區土地使用強度依分區管制規定辦理。
金門的民居形式大部分是沿襲閩南系統泉、漳式樣的傳統住宅,少部分則是早期通商僑民所移入的南洋式建築,以及兩者的混合體,由於本地居民相當重視家廟,村落大部分均以宗祠為中心所形成,因此宗祠亦為金門特色之一;此外各村落多有鎮煞避邪的風獅,形成特殊的地標。
金門的地質景觀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壯闊奇特的,但是這座地質舞台卻蘊含著華南沿海地區億萬年來地質變動的奧秘。 根據學者的研究,研判在一億三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金門所在的華南沿海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花崗岩漿活動和造山運動,並隆升形成一座巨大的山脈。
到了一億年前,此時因造山增厚的岩石圈,其底部因過重而開始脫落,於是持續發生了地殼張裂、山脈坍塌等現象。金門的岩石多為山脈核心的部分,屬於深部地殼的花崗岩,由於造山帶的崩毀,加上剝蝕、移除等作用,這些原本形成於二十多公里深處的地殼出露地表,形成金門的基磐岩石;因此從金門的基磐岩石就可以見到這段地質演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