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情意·經典詠志
粵港澳大灣區教學發展研究計劃徵文比賽
初級組二等獎
2C 林意雯
2D黃睿軒
初級組優異獎
2C周穗成
2D李嘉鴻
2D林佳鏵
初級組二等獎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以簡勁有力的筆觸講述了一位普通女子替父從軍、征戰沙場,最終榮歸故里的故事。她的故事不僅關乎戰爭與榮耀,更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文化中不同的傳統價值觀,亦展現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力量。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木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抉擇,展現出儒家中「孝」的核心價值觀,是對孝道的踐行,更是將家庭責任轉化為國家義務的自覺。她既替父從軍,盡孝於父,又征戰沙場,盡忠為國。當中,木蘭先選擇「願為市鞍馬」而非直接「慷慨赴國難」,她先盡孝後盡忠,印證了儒家「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的觀念。
木蘭凱旋歸來後,拒絕了「十二轉」的社會地位、「百千強」的物質慾望,以及「尚書郎」的權力誘惑。她只求「願馳千里馬,送兒還故鄉」,體現出了道家「功成身退」的智慧和儒家「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強調個人品德高於世俗一切榮華。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在這樣苦寒的惡劣環境下,木蘭需要面對各種在女性身份上的問題,如月經期的痛苦與不便,她卻能咬緊牙關,堅韌而勇敢地在這樣的日子中熬過十年。「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的勇氣支撐著她在戰場上奮勇作戰,而讓她在戰場上生存的要素,一定也少不了戰術智慧,否則僅憑血氣之勇,也無法凱旋而歸。此外,身為女兒家卻「替父從軍」的木蘭還要面對著倫理的壓力,她身上更有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令人心生敬佩。
在當下社會,性別平等的議題依然備受關注。這首來自千年前《木蘭詩》卻早已向世人們宣告——英雄不改被性別定義。在詩中結尾「安能辨我是雌雄」的詰問,猶如一柄穿透時代迷霧的利劍,打破「男尊女卑」的固有認知,揭示出英雄本質超越性別限制的真理。彰顯中華文化中對「德才」而非「性別」的推崇。木蘭的成功,恰恰證明了真正價值在於能力與品格,而非外在身份。木蘭用十二年去實現了各方面的突破,在性別身份上,在倫理道德上,最終又回歸平凡。她為世人們展現了英雄主義,在成為傳奇後,仍然可以脫下盔甲,歸於平淡。
2C 林意雯
初級組二等獎
苔痕漫砌接雲霞,素壁藏書即我家。
竹影搖窗添墨韻,茶煙繞案代浮華。
懶爭朱戶千金地,自守冰心一盞茶。
若問此間何所似?孔言陋室玉無瑕。
2D黃睿軒
新界校長會舉辦
紫荊雜誌社支持
卓標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學生徵文比賽
高中組 優異獎
4C高珮慈
第1頁
4C高珮慈
得獎作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