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天教授於1994年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博士學位,師事Noam Chomsky教授。同年回到母校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及中文系任教,2021年獲頒特聘教授。歷任清大語言所所長、清大人文社會學系主任、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臺灣語言學學會理事長、GLOW in Asia會長。蔡教授曾獲2000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3年教育部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著作獎甲等、2008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20年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其近年研究領域涵括漢語句法、南島語句法、製圖理論、句法─語意介面研究、句法─韻律介面研究。自2013年起與張洪明教授、於甯教授共同主編由John Benjamins出版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研究興趣聚焦於閩南語共時和歷時的語法研究,根據明清閩南戲文做時代和方言層次的探索。近年的研究分成兩個面向: (1)詞彙語意,(2) 功能範疇。詞彙語意包括語意延伸、構式和固定語式的互動。功能範疇涵蓋動相、指示系統、趨向類型、疑問否定詞語、語氣、繫詞語式、狀語和定語詞組的詮釋。最新的研究擴及十七世紀西班牙福建唐人手稿的語言生態(接觸和適應)探索。
主要的研究領域為音韻學理論,以台灣南島語言的音韻現象為研究重點。近年來調查的語言包括泰雅語、布農語等,一方面釐清這些台灣南島語言的音韻系統特色,另一方面以形式語言學的架構呈現這些觀察、進一步探討語料對理論建構可能的貢獻。 [個人網站]
廖秀娟博士於2004年五月從美國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noa)語言學系拿到她的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她先在菲律賓馬尼拉德拉薩大學(De La Salle University-Manila)英語暨應用語言學系擔任兩年教職,然後於2006年八月加入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教師陣容。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南島語言學、歷史語言學、形態句法類型學、語言記載等。她的學術著作包括“Formosan languages and Proto-Austronesian phonology” (2024), “Languages of the Northern Philippines” (with Lawrence A. Reid) (2024)等。由於她所從事的南島語研究極具獨創性,在國內外南島語學界頗受肯定。她除了應邀擔任國內外期刊論文審查人外,也長期擔任以下國際期刊編輯諮詢委員會的委員: Oceanic Linguistics (OL), Language Documentation & Conservation (LD & C),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JSEALS), Philippine Journal of Linguistics (PJL)。
廖家萱老師的研究專長為神經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上使用腦造影技術,來探討(雙語)語句處理的神經機制,希望藉著結合語言學的理論與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能對語句理解有更深入的認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對語言學的興趣開始於大學就讀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時期殷允美老師的啟發。對南島語(特別是賽夏語)的投入開始於清華語言所時期李壬癸老師的帶領,碩班畢業後進入黃居仁、陳克健老師帶領的中研院詞庫小組,兩年後進入聯合工專(現改制為聯合大學)擔任教職,因緣際會加入黃美金老師的南島研究團隊,得以延續南島語的研究興趣至今。對於從認知、語意的角度探討族語深感興趣,深刻認為透過詞彙語意的探索可以看到語言使用者的世界觀。
葉瑞娟副教授長期投入客家話的語法和語意研究,且持續投入客家話語料庫的建置,主要研究方向為:(一)從構式語法的角度,探究客家話特定結構之語言特點,凸顯構式在語言系統中所扮演之角色;(二)結合早期客家話語料、現代各客家次方言、其他漢語方言或其他語言的跨語言證據,重新檢視客家話各種結構之演變,和既有文獻進行對話,並提出新的觀點;(三)嘗試並擴展研究方法和視角,多方面且深入的對所關注之研究議題提供理論上和實證上的支持和證據;(四)凸顯客家話在語言類型上的角色,提升客家話研究之能見度和影響力。
葉詩綨 副教授的研究領域為音韻學理論,探討聲音的規律也同時關注音韻和語音或構詞的互動。目前對台灣南島語音韻現象最感興趣,探究音段,音節與韻步在語言系統內的運作模式。單一語言內部不同方言的音韻差異,或是類似現象在不同語言的呈現也是研究的方向。
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曾任新竹教育大學(現併入清大)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2008.08-2011.07);2015.08-2018.07借調於國立聯合大學擔任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
長年投入台灣閩南語研究,並涉及客家話,論文發表於《臺灣語文研究》、《台灣學誌》、《客家研究》等期刊及各大學學報。近年加入清華研究團隊,探索早期閩南語與西班牙語交流的文獻,團隊於2023年七月初以「兩個帝國語言的首次接觸:第一次全球化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的漢語-西班牙語-閩南語手稿」講座議題,獲頒「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的首獎。
在研究與教學之外,也關注本土語的傳承與復振,2011年起成為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成果維護編輯委員之一;並自2017年起,協助推動國民中小學閩南語沉浸式教學計畫;另外,也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本土語文」課程綱要修訂小組委員等;2013-2023年間加入《華語文教學研究》期刊編輯群,並於2022年獲得教育學術團體優秀教育人員服務獎。
個人鍾叡逸,2013年畢業于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運用比較語法掌握漢語及其方言語言特色、類型代表性,透過「比較」研究法,歸納語言普遍性,突顯語言個性,達到清晰地化約語言之間的特性與共性。
研究領域主要在漢語語法,尤其專注漢語語法學,包含比較語法學、方言語法學、形式句法理論、語法語義介面。運用比較研究法探討漢語語法相關議題,化約語言普遍共性、突顯語言個性、語言類型特徵,持續關注比較語法、語言類型學等議題,探索顯示語言差異,力求跨語言、跨語系研究。個人研究從研究生期間至今,保持每年在國際會議發表、交流所學。研究成果已多次在中英文學術期刊發表,出版學術專著一本《漢語及其方言輕動詞邊緣地貌圖》,獲得福建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申請人多次為國內、外指標性期刊論文擔任審稿評審。教學方面,語言學之比較語法發揮重要功能,清楚解釋漢語文詞、句構,理解之後該如何組織運用,語段文章又該如何一步步來完成架構,有條有理地解析漢語字句底層的語法、語義,以及語用各語言介面之間的交互運作,因此不只單向地傳達書面理論知識,進而能達成雙向地提升學生對於語言現象觀察力,並活用語法理論分析力。
個人積極參予研究計畫累積充分經驗,從研究生時期便參加計畫執行,任教後致力保持每年度均有各級研究計畫執行,擔任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計畫也有跨校合作案,與高雄師大吳中杰教授合作跨校合作專案,任起專案共同主持人一職。今年已經獲得並展開執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就此累積之基石,申請人具備有拓展國際合作及申請計畫研究經費能力,以及相應之研究力、執行力,達成擴展海內外學術脈絡、延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