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異動下的重整之路:
後疫情時代的願景反思與情懷聚斂
Roads toward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Boundary Switching:
Vision Reflection and Passion Converge on Post-Pandemic Era
時間:2022.06.12(日)9:00~18:00
地點:線上會議@ Google Meet
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疫情心理健康服務計畫)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團體動力與心理實驗室團隊
【關於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
個人與組織在運作及執行相對應的任務時,其行為的導向與表現不僅只受到明顯的外在條件所規範,亦很大程度的受到團體與系統的動力所干預,包含各種關乎種族、文化、位階、性別、社會狀態以及更多符碼之間交錯的擠壓和拉扯,皆對整個組織系統與身處當中的個人產生莫大的影響。
此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乃創造一個暫時性的組織,作為從事體驗學習活動之用,個人在參與研習的過程中,得到一個獨特且少有的機會去探索人際、團體與組織的歷程,並透過實際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
參與社會探究研習活動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而不是知識的傳遞或智識的解釋、討論,透過反思與覺察在研習中發生的動力,如何作用在自己和組織上,對系統中正在發生的事情產生暫時性的理解,並試著與真實生活產生連結,是在此研習中能夠學習與看見的。
【研習活動的學習】
個人層面的學習:透過反思個人在研習活動所創造出來的暫時性社會組織中再現的人際樣貌,並深刻探索當中個人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展現的權威以及領導力,得以覺察我們如何受到團體動力的影響、如何管理自身與他人和組織的邊界,以及我們如何運用自己對團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導引。
組織層面的學習:於研習活動的設置中,也開啟了組織與組織之間互動的可能性,當從個人層面上浮至組織層面的看見,讓參與者得以體驗組織內與組織間如何與無意識的動力和衝動產生互動、連結,並有機會反思某些既存之非理性思考或決策,如何實際在當下(here and now)以及在真實世界中發生。
【適合參與研習活動的對象】
所有的個人都有自己生活或服務的單位及組織,小從家庭、家族,大至社群、社會,與團體和系統相處的歷程時刻在身周發生,團體動力與社會互動的探究適合每一個期待能開啟與拓展自己與組織、團體關係的個體,而對於身處具緊密連結及精細分工特色的醫療場域工作者,於頻繁切換與遞移個人與組織角色觀點的經驗中,看見自己所處的角色位置,探索人於組織中的影響力,將有助於澄清和理解整個組織乃至系統的動力。
【參與研習活動的費用】
本次醫護專業人員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乃由衛生福利部計畫支持,醫護夥伴可全程免費參與。但因報名名額有限且機會難得,請務必於報名錄取後能全程參與,若因無法抗力之原因無法參與,請務必提前於兩週前聯繫與通知主辦單位行政人員。
【形式/連線平台】
此次研習營所使用的連接平台媒介是Google Meet,協同Padlet以及Witeboard。
【報名/錄取&確認通知】
歡迎各科別專業報名參與,特別邀請隔離治療照護醫護團隊同仁。依據報名先後通知,各醫院初估以約三個名額為限,預計總共招募四十名醫護人員。
報名且錄取者,將在研習營前兩週以郵件通知,在煩請參與者閱後回覆信件,以獲取研習營會議連結。在研習營前一天會再次寄信提醒。再請注意信箱。若有相關報名問題,歡迎洽詢。
【研習營顧問及行政團隊】
研習營主席團隊
研習營主席:許育光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清華團體動力與心理研究團隊領導。曾任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人才評鑑與發展學會理監事;自弱冠而立時期即研習與應用大團體動力模式授課,參與AK Rice, OFEK, TW-GRC等相關體驗/培訓/工作。
研習營副主席:吳子銳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諮商心理師。曾任台灣團體關係大會(TGRC)行政主席;清華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小團體顧問;團體關係大會香港大會、北京大會文化傳譯;國際團體關係社群(GRI)小團體顧問結訓。
研習營行政副主席:林勻婷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生。曾擔任2021台灣團體關係大會(TGRC)行政人員;以成員身份參與2019、2020清華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參與無結構訓練團體體驗至少200小時;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會員。
研習營顧問團隊
Nick Bartlett(尼克.巴雷特),醫學人類學博士,精神分析理論博士。助理教授,巴納德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歷任紐約,巴爾的摩,北京、長沙與多次線上GRC。角色為成員,觀察員,行政管理,受訓顧問、小團體顧問。
林亭孜,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諮商心理師。2019、2020清華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團體顧問;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師二階段培訓。
陳意玫,康乃爾大學大眾傳播碩士;20 年以上在台灣和香港以及中國從事行銷工作;現職領導力發展教練和引導師。近年來把部分時間投注在團體關係會議的學習和體驗上,自2018 年開始參加過台灣、中國、英國、印度和澳洲的會議,除成員外,並參與其中台灣和中國的工作人員腳色。
黃宛姿,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諮商心理師。多場非結構團體帶領經驗;參與2020第三屆大專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小團體受訓顧問、2021台灣團體關係研習會。
葉耘綱,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諮商心理師。曾任2019、2020年清華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小團體顧問。以成員身份參與2017、2018年團體關係模式動力體驗工作坊。
劉俊燊,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生。曾任獨中輔導老師。曾參與馬來西亞檀香愛心福利中心志工培訓。以成員身份參與2019、2020清華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2021武漢線上關係會議。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會員。
研習營行政團隊
薛志威,清華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諮商心理組碩班生。成功大學心理系畢,曾赴新加坡國立大學(NUS)交換。
郭江真,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一年級。曾擔任清華大學民眾疫情心理健康服務計畫之民眾安心減壓團體及醫護身心減壓團體的行政人員。
研習營受訓顧問團隊
李嘉豐,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曾任2019、2020年清華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大團體受訓顧問。曾任法務部矯正學校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
蔡尚健,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生。曾擔任玄奘大學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以成員身份參與過2018年台灣團體關係大會以及2019、2020清華團體動力與社會探究研習營;完成三階段由吳秀碧教授教授之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訓練,帶領多場非結構團體。
藍寬驊,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博士班;國北護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所碩士;現任向日葵全人關華諮商心理所諮商心理師;曾任永康奇美癌症中心腫瘤心理師。
蘇琪琪,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組研究生。曾經擔任生命線志工,完成兼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與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培訓,具非結構團體帶領經驗。以成員身份參與2019、2020年台灣團體動力研習。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會員。
本研習營承衛生福利部計畫(疫情心理健康服務計畫)支持/執行
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團體動力與心理實驗室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