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教師的學習信念對學生的期望評估與引導行為之影響研究
發表人:王秀槐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2|108課綱與九年一貫國小學生之融合價值環境與社會情緒學習能力之世代研究
發表人:呂依蓉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5|美感作為經驗的發展與擴大:再思杜威藝術理論與美感教育
發表人:何佳瑞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6|感性的光輝: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美感經驗現象學與美感教育
發表人:何佳瑞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莊子內篇中孔子教師形象的寓意探析
發表人:林秀珍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4|大學生課業延宕相關因子與自我疼惜 vs. 自我苛責之調節效應探究
發表人:施淑慎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5|平等化、再製差異或選擇:高等教育角色與第一代大學生的勞動市場後果
發表人:張宜君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6|波姆(Winfried Böhm)人格主義教育學(I)-(III)研究
發表人:梁福鎮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線上簡報分享:連結
C-1|大學生價值取向、自我對話與動機干擾之關係
發表人:陳品華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2|幼兒園STEM教學活動的教師社會認知生涯、教學自我效能與文化回應教學之性別平等圖像
發表人:陳儒晰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3|幼兒參與學習區活動的自由探究與結構再製的主體性實踐:社會認同理論和交叉性的分析視角
發表人:陳儒晰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4|德國的經驗取向教育科學之早期發展與當代面貌──從「實驗教育學」到「經驗的陶冶研究」有一貫的鮮明脈絡嗎?
發表人:陳濼翔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5|「內明」的教育:《宗鏡錄》之大乘心性體認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發
發表人:曾瓊瑤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6|「學習主體」的建構、重構與解構之研究
發表人:黃柏叡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7|Adorno歷史批判取向自然美學的教育實踐─以一所小學為例
發表人:楊忠斌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以J. S. Bruner敘事的教育文化探討生涯規劃教育的自我與文化關係
發表人:葉彥宏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師資培育增能機率觀點的建立與探究:師資生潛能測驗組合之潛在類別分析及其分類效度之深度檢驗
發表人:趙子揚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3|師資培育增能機率觀點的建立與探究:師資生潛能測驗組合之潛在類別分析及其分類效度之深度檢驗(II)
發表人:趙子揚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4|美德倫理學及其道德教育模式新探
發表人:蘇永明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5|建構教師專業的跨界論述-高中教師在十二年國教政策踐行中專業資本的建構與運用
發表人:洪瑞璇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8|後人類社會的素養概念之探究
發表人:方永泉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7|探討不同選題策略及終止準則的網格式多向度電腦分類測驗之最佳情境
發表人:施慶麟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8|開發網格式多向度電腦分類測驗終止準則之選用策略
發表人:施慶麟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9|脈絡化台灣小學「學科內容與英語融合學習」: 教學模組及多元評量比較探討
發表人:洪玉如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20|認知診斷測量架構下受試者極端反應風格的考量與內在歷程探討
發表人:洪素蘋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7|宋代地方官法學知識的傳承與應用一一以「敕律」演變為中心
發表人:劉馨珺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9|Margaret Fuller教育活動及女子教育思想探究
發表人:方永泉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0|國民與農民:日治中期(1908-1927)蕃童教育所發展之探究
發表人:張耀宗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1|從大津麟平《理蕃策原議》看日治大正時期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
發表人:張耀宗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J-4|國民小學階段私立實驗教育機構、學校之素養導向教育實踐研究
發表人:溫子欣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J-5|高等教育不分系跨領域學生學習成效之長期追蹤評估-以中部某科技大學進行探討
發表人:蔡明學 副研究員|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J-6|應用神經網絡分析法從學習歷程檔案資訊建構國立大學選材模型之研究
發表人:蔡明學 副研究員|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I-1|國民基本教育行政法務諮詢機制之臺日比較研究
發表人:宋峻杰 副研究員|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I-2|日本COVID-19的防疫治理—以外國留學生與技能實習生支援為中心
發表人:林思敏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I-3|從跨國校際聯盟觀點探究西班牙大學國際化之策略與實務:以「歐洲大學」計畫為例
發表人:洪小萍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I-4|高等教育機構在地國際化的理念與實踐:以COIL推展跨文化的教學經驗
發表人:張珍瑋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I-5|COVID-19疫情下的師資培育:教育實踐課程的遠距教學與教學品質保證之探究
發表人:許育萍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I-6|越南與「外國政府」合作開辦大學模式之研究-以日本、德國、法國為中心
發表人:楊武勳 教授、林思敏 副教授、陳芳草 博士後研究員|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I-8|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與學生全球素養形成之研究
發表人:譚君怡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D-6|擺盪於「結構」與「能動」間之協作治理運作機制:跨系統協作議題工作圈中的專業資本網絡分析
發表人:洪瑞璇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E-1|教育研究與實務夥伴關係探究:以弱勢者教育為例
發表人:王麗雲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E-2|我國大學校長領導特質、型態與能力之研究
發表人:何希慧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E-3|從TALIS 2018資料檢證教學領導、分布式領導、教師協作對教學實踐的影響:複雜調查資料分析和MASEM的結合應用
發表人:吳勁甫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E-6|高中初任校長導入培力方案之設計、研究與發展: 本土模式之建構
發表人:林信志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E-7|國小學生在校偏差行為管教政策之影響評估:當代政策設計之觀點
發表人:林斌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E-8|推力工具在教育政策實踐經驗之分析與應用:行為政策學之觀點
發表人:林斌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F-1|老有所用,幼有所長:老幼代間學習的準備與成效之探討(II)
發表人:林純雯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F-2|大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發表人:侯雅雯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F-3|中小學校長專業學習社群發展與實踐之研究
發表人:孫志麟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F-4|國民小學校長健康促進領導內涵、實踐與量表建構
發表人:賴志峰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F-5|以機器學習平台建立大學必修課程學習預警系統
發表人:張敦程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F-8|雙城記:一所國小本校與分校之多元架構領導個案探討
發表人:陳成宏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1|自願與非自願轉型有差異嗎?公辦公營實驗教育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工作動機、促能型學校結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析及模型建構與驗證
發表人:陳建志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2|公辦公營實驗教育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職能、學校組織文化、權力距離對學校效能影響之多層次分析
發表人:陳建志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3|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主具有趨同性嗎?學術菁英特徵與科學網絡結構的系統性分析
發表人:傅遠智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4|地方教育人員對十二年國教課程政策釋意之探究
發表人:馮丰儀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5|中小學校長系統領導、專業學習網絡與教師專業資本關係之研究
發表人:黃旭鈞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6|教師違反專業倫理類型化之研究:以行政法院判決為中心
發表人:黃源銘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7|教師行為違反相關法規之研究
發表人:黃源銘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9|從理論、實證到應用研究- 校長與教師協作學校課程評鑑之研究
發表人:劉鎮寧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G-10|落實課程政策的執行-建置地方層級課程政策運作機制之研究
發表人:劉鎮寧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H-1|多元入學方案「適才」意涵與策略探究 -由少子女化變局中大學端選才暨攬才觀點建構
發表人:鄭夙珍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H-3|中小學教師領導潛能指標權重體系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
發表人:鄭彩鳳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H-4|領導潛能指標建構及其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小學教師政治技巧、組織支持為中介變項
發表人:鄭彩鳳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H-5|校長學習領導與學校公開授課之個案研究
發表人:鄭淑惠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H-6|十二年國教課程變革下的協作治理:縣市跨系統協作的探究
發表人:鄭淑惠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H-7|大學理工科學生影響職業抱負相關因素之比較與模型建構-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
發表人:謝紫菱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H-8|為意義而教育—因應教育變革的校長意義領導:指標建構、校長培訓與模式發展
發表人:謝傳崇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H-9|跨部門協力治理指標系統建構及應用之研究 – 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為例
發表人:陳盈宏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A-22|退休再就業者人生後期生涯發展之個案研究:生態系統觀點
發表人:李藹慈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23|約會暴力防治數位模式之發展與測試:從性別視角探究台灣青年約會暴力防治自我效能與心理健康
發表人:侯玟里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24|新冠疫情影響下樂齡教師轉型線上教學能力、學習障礙與鷹架需求之研究
發表人:胡夢鯨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25|從需求幅度理論探討高齡者參與樂齡學習後對其 負擔與能量幅度改變之研究
發表人:胡夢鯨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26|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患有慢性病之中高齡者的靈性健康影響因素
發表人:孫若馨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27|高齡者健康識能桌遊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服務設計取向
發表人:郭書馨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28|走過低谷,邁向高峰:樂齡學員展現復原力的成功老化歷程
發表人:葉俊廷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2|發展均質化的成人數位識能與學習模式:基於整合科技接受模式、中高齡數位識能的實證研究
發表人:劉以慧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3|建構疫病風險中「可教時刻」之科技接受度對高齡混成學習與數位健康識能關聯性研究
發表人:劉以慧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4|凝視青少年深淵—以影像敘說為行動之分析方法初探
發表人:賴誠斌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5|家庭敘說之社區實踐--以兩所社區大學學員追蹤研究為例
發表人:賴誠斌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6|樂齡銀髮族網路成癮趨勢與心理健康探究-以社會參與為調節變項
發表人:楊馥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7|以職涯建構理論觀點探討臺灣度假打工者在英國COVID-19疫情期間的職涯適應力
發表人:陳相如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8|網路性引誘防治素養教育:華人價值觀、保護動機和反思實踐的融合
發表人:羅藝方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J-7|探討用以區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的認知特徵
發表人:李宏鎰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J-8|以成分分析法檢視影響學童中文閱讀能力發展的心理語言因素權重
發表人:李俊仁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1|自閉症兒童強化動機策略對精熟動機和親職壓力的影響探究
發表人:汪佩蓉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2|跟我一起玩: 提升學前融合班級中發展遲緩幼兒社交技巧
發表人:阮震亞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3|早期療育家庭對於社區的定義與資源使用之探究:質性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
發表人:林雅容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4|特殊教育學校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執行歷程探究
發表人:陳佩玉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5|發展性語言障礙青少年階段口語言談能力之探究:結合語言樣本分析與腦波超高速掃描研究
發表人:陳昱君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6|中文發展性寫字障礙及寫字困難兒童的了解與介入:個案/行動研究
發表人:曾世杰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7|新冠肺炎對於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個案就業成效的影響
發表人:黃宜君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8|特教教師教什麼?國民中學特教教師科技特教教學內容知識建構之研究
發表人:黃彥融 助理研究員|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K-9|華語學齡發展型語言障礙兒童在噪音下的語詞辨識
發表人:黃國祐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1|大專院校自閉症學生校園社會互動經驗之現象學研究
發表人:鄭臻貞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2|運用教練訓練於視覺障礙幼兒家長實施嵌入式教學之行動研究
發表人:張家瑞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3|遠距家長訓練方案對家長執行介入策略與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之成效
發表人:廖靜宜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4|遠距家長訓練方案提升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
發表人:廖靜宜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5|促進智能障礙青年轉銜至就業之介入方案:可行性研究
發表人:翁嘉遜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A-8|正向心理學取向之親職教育方案發展與實踐
發表人:吳瓊洳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L-6|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個人環境適配、基本心理需求與工作投入-見賢思齊的調節中介與中介調節效果
發表人:王智弘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7|國小師資生知識認知、學業情緒與自我調整學習的中介效果考驗
發表人:凃金堂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8|轉銜至EMI全英文授課課程:大學階段學習者應具備的學術讀寫技巧之初探
發表人:李佳家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9|正義敏覺的歷史思維取徑教科書設計:國際經驗與在地轉化
發表人:李涵鈺 副研究員|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L-10|正義敏覺的歷史思維取徑教科書設計:國際經驗與在地轉化(II)
發表人:李涵鈺 副研究員|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M-2|以設計導向學習結合SDGs議題提升21世紀教師跨領域素養之研究
發表人:王佳琪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M-3| ABC's教學模式應用於師資培育線上跨界文化理解之課程建構與成效評估
發表人:黃淑玲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M-4|雙語師資培育課程的專業內涵與課程轉化研究
發表人:林永豐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M-5|流動的數學成長空間之行動者網絡研究
發表人:林君憶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M-6|基於教與學雙角色專業成長方案提昇教師自主學習教學之歷程與成效評估
發表人:林佳慧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M-7|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在職前師資培育之建構、實施與成效評估
發表人:林佳慧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M-8|正向心理學取向之親職教育方案發展與實踐I
發表人:蔡明昌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N-1|高等教育全英語授課之口說焦慮研究
發表人:邱妙津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N-2|以在地化之簡化PISA模式發展大學生永續發展目標之全球公民素養及批判思考:跨文化課程(II):東南亞篇
發表人:邱怡靜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線上電子海報展示
N-3|大學專業英語課程之教師信念與教學策略差異比較研究—以觀光領域為例
發表人:徐曉雯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N-4|「班級經營」課程實踐之自我研究
發表人:張雅芳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N-6|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困難個別差異探究:分量迴歸分析與縱貫分析
發表人:連啟舜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N-7|關懷實踐的跨文化研究----從家庭照顧到學校關懷的品德教育
發表人:陳延興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N-8|英語文學習成長思維與個人學習經驗之探索性訪談研究
發表人:陳品儒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O-1|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實踐歷程與成效之研究
發表人:陳薆華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O-3|「再經驗過去」是可能的嗎?歷史想像力、歷史移情和歷史理解概念的考察
發表人:湯瑞弘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O-5|期望地位與合作技巧指導對小組學習參與公平性的影響關係探究
發表人:黃永和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O-6|和世界一起脈動: 商管永續課程之導入、公共服務動機、與永續行為探討
發表人:黃仲楷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O-7|「現象為本學習」融入,「在地文化課程」之研究─以台南府城「文化資產」作為題材的課程發展為個案
發表人:黃彥文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O-9|用AI寫報告!?師生對AI生成之學生報告之態度探討:主觀規範、學術倫理考量、風險評估與行為意圖
發表人:楊燕枝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1|雙語教育政策研究—一所高中雙語教學數學結合數位學習精進計畫之評鑑研究
發表人:劉子彰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2|(後)疫情時代回應式評鑑在科技輔助自主學習STEM-PBL影響之個案研究
發表人:劉子彰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3|數學教學信念、教學情緒、教學投入與教學能動性之研究-學習扶助觀點
發表人:劉玉玲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4|從「經驗課程」探討高中生對轉型正義的理解與詮釋
發表人:鄭英傑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5|從「經驗課程」探討高中生對轉型正義的理解與詮釋 (II)
發表人:鄭英傑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6|Hollis L. Caswell課程思想與課程實踐之探究
發表人:鍾鴻銘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7|探究取向的新社會科課程改革:「安默斯特方案」與「卡內基方案」研究
發表人:鍾鴻銘 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8|高中國語文詩歌文體的教學策略與成效探究
發表人:李鍑倫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9|從在地鏈結全球:國中小階段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組之建構
發表人:洪麗卿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P-10|探究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之專業發展
發表人:林佳慧 助理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B-7|成就自我實現的創意教師:同理心、韌性、創意行為、自我實現之關聯研究
發表人:何曉琪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8|我國軍校生之軍人心理素養意義探究
發表人:吳佳純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9|軍校生生涯適應力模式建構與驗證
發表人:吳佳純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1|以改良之適於高教的授課研究模式探討大學英語教師對差異化教學之認知與運用
發表人:李多耕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2|環境健康素養之問卷設計、實證調查與教育介入方案開發
發表人:李銘杰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3|國中生自傷行為之心理社會成因與預防教育之課程和教材開發及其成效評估研究:以Nock的自傷行為整合模式為基礎
發表人:林旻沛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4|四向度創意心向構念之發展:相關因素與效果
發表人:邱發忠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5|素養導向輔導諮商專業之教與學:師資培育職前教育探究與專業素養量表建構
發表人:姜兆眉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6|國小師資生之國語發音偏誤分析
發表人:張金蘭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7|閱讀能力水準、家庭社經地位、性別與閱讀媒介效應之關係—臺灣與新加坡的比較研究
發表人:張郁雯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8|大專校院諮商心理師就業準備指標之探究與建構
發表人:陳思帆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19|大學生酒精不耐症衛生教育模組成效評估研究
發表人:陳凱倫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0|代間方案領導人之專業能力與特質及其培訓實驗成效之研究
發表人:陳毓璟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B-21|代間方案領導人之專業能力與特質及其培訓實驗成效之研究(II)
發表人:陳毓璟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8|高教自主學習探索者:以「特殊選才沙盒」發展大一學習經驗轉銜機制
發表人:彭心儀 助理研究員(博士級)|地點:旺宏館-穿堂
C-9|同儕攻擊及其相關因素的文獻回顧與後設分析研究
發表人:程景琳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0|探討「遊戲化融合沉浸式擬真教學」之教學應用對提升護理學生學習動機、觀察體驗、團隊合作與反思回饋之成效:以急症照護課程為例
發表人:黃正宜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1|手足與雙親三角關係內容、形式與歷程之敘說探究
發表人:黃淑滿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2|社會情緒學習融入雙語教學的師培課程—以高師大「教育心理學(雙語教學)」為例
發表人:黃絢質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3|變革下偏鄉的困境與突破:偏遠初任教師的成就目標、專業資本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及需求評估研究
發表人:陳慧蓉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4|STEAM教育實施成效及其調節變項之統合分析
發表人:黃寶園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5|臺灣雙語教師專業成長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國民中小學在職雙語教師為例
發表人:楊岳龍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6|戶外冒險學習提升學習低成就大學生心態、情緒商數及學習改變之研究
發表人:溫卓謀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7|學校本位教師協同探究社群的模式建構與評鑑應用之研究
發表人:劉世雄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8|師培教育中的微光:第二職涯教師的自我實現旅程
發表人:鄭育萍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19|成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自覺智慧型手機成癮傾向者的經驗故事敘說
發表人:鄭曉楓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20|基於「跨領域多文本」之課文本位閱讀理解: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生標準本位評量與成長量尺發展研究
發表人:謝進昌 副研究員|地點:旺宏館-穿堂
C-22|正向心理樂玩教養發展與效果評估
發表人:韓佩凌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23|樂齡者活躍老化核心課程的自我導向學習之研究
發表人:魏惠娟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24|以終為始:由畢業資本的角度建立國際學生選校決策模型
發表人:林佩錡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25|大學資料治理之研究
發表人:楊家瑜 助理研究員|地點:旺宏館-穿堂
C-26|學校輔導教師倡議知能模式建構與融入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之培訓: 社會正義倫理實踐的行動研究
發表人:林淑華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27|少子化困境之軍校因應策略:恆毅力模型建構與培育方案成效評估
發表人:熊師瑤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M-1|跨領域素養導向評量與教學模式之建構
發表人:王佳琪 副教授|地點:教育館-承德空間
A-7|執行科學視角下的教育實踐: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情緒學習增能課程的推動與評估
發表人:吳怡萱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C-29|被遺忘的親子情緒:部落原住民母親與其4-6歲子女談論負向情緒的敘說風格與敘說內容
發表人:王珮玲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3|親子共讀對於嬰幼兒大腦預測力影響之深入探究
發表人:王馨敏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4|幼兒詞彙習得與感官訊息處理能力之關聯性探討:持續追蹤計畫
發表人:王馨敏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5|音樂科技啟航:探索其對幼兒社會性溝通教學與評量之實務教學研究
發表人:李玲玉 特聘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6|透過身體打擊樂活動提昇幼兒執行功能之探討
發表人:周育如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7|應用心理數線遊戲改善偏鄉幼兒數字知識與基本算術能力之研究
發表人:林建亨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8|繪本閱讀為本的STEAM課程模式發展與初步評估
發表人:張菀真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19|母親在共讀數學繪本中對幼兒數學學習的支持
發表人:張麗芬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0|部分Tools課程促進活動融入幼兒園日常作息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之實踐研究
發表人:許秀萍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1|台灣的幼兒品德課程建構與教學研究
發表人:陳寧容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2|鬆散素材遊戲理論在中班幼兒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应用
發表人:陳麗媜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3|探討心靈幫手鷹架策略之培訓與介入保真度:網路學習社群的運用(II)
發表人:曾淑賢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4|以美感體驗為基礎的幼兒情緒教育:探究「畫中有情」課程的發展、實踐歷程和成果
發表人:黃于庭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5|以AI輔助辨識系統應用於育兒指導服務嬰幼兒粗大動作發展之研究
發表人:葉郁菁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6|學齡前幼兒的比喻語言理解研究:從明喻到隱喻的發展變化
發表人:鄭雅丰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7|幼兒園課程領導人經營園本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計畫
發表人:周于佩 助理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8|運用情境模擬教學與問題學習導向於大學生對兒童虐待與疏忽案例之學習成效
發表人:李佩育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0|以原住民知識本位繪本促進幼兒族語學習:繪本研發、教學模式與成效之跨國研究
發表人:辛靜婷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1|開發與驗證新式多元化教育課程對於提高國際學生跨文化素養與適應能力的長期效果
發表人:林柏翰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2|Using idea-centered knowledge building to enhanc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practice
發表人:洪國財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3|想法中心協同合作知識翻新教學提升大學生創新傾向的文化知識與理解
發表人:洪國財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5|裴利老師(Vivian G. Paley)的故事說演教學所呈現之文化回應素養
發表人:賴文鳳 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A-16|接觸STEM角色模範和女孩(女性)的參與及成就表現:角色模範文獻檢視與評析
發表人:王采薇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
D-29|運用SPOC融入多元文化健康概念之幼保系學生學習成效探討
發表人:李佩育 副教授|地點:旺宏館-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