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今(19)日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9月10日至9月16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2,982人次,較前一週(12,358人次)上升5%,仍高於流行閾值(11,000人次);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於社區持續活動,須持續注意學童傳播風險及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今(2023)年累計維持10例重症(含1例死亡),分別為4例克沙奇A4型、3例克沙奇A6型、2例腸病毒D68型及1例伊科病毒21型,均為5歲以下幼童。
疾管署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高於流行閾值,且開學後有逐漸升溫的趨勢,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校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疾管署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
疾管署提醒,部分患者感染腸病毒後,因僅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不易察覺及預防,而成為潛在傳染源,因此請民眾特別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尤其大人返家務必先更衣、以肥皂洗手後再抱小孩,且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皆應落實肥皂勤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以及看病前後」,且要確實做到「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中華民國88年6月23日總統(88)華總(一)義字第8800142740號令修正公布原名稱「傳染病防治條例」為「傳染病防治法」,茲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列為第三類傳染病(甲種)。
中華民國93年1月20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010081號令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茲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96年10月9日署授疾字第0960000892號公告「傳染病分類及第四類與第五類傳染病之防治措施」,自96年10月15日生效。茲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三類傳染病。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此外,克沙奇B型病毒及伊科病毒主要威脅新生兒,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 
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7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其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