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夙昔
Condolence Message
Condolence Message
上次坐在電機二館一樓教室裡聆聽陳教授講授導波理論,已是快二十年前的事。感恩陳教授對電機系、電波組的貢獻。
謝謝您,陳教授。
親愛的家屬、朋友與同事們:
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追思我們敬愛的陳俊雄教授。他是一位卓越的學者,一生致力於電波學術研究,陳教授不僅在研究領域中展現出非凡的才華, 更為台灣乃至世界的學術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學術成就與風範,深深影響了無數學生與後輩,為學術界樹立了典範。
陳教授的離世,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都是無比巨大的損失。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成為我們前行的燈塔。我們會懷著深深的懷念與敬意,繼承他未竟的事業,將他所堅守的學術精神傳承下去。
我向陳教授的家屬表達最深切的慰問,願陳教授安息,永享天國的和平與安寧。
謹此追思
瑞北 2024 年 7 月 22 日深夜 line 我說:「陳俊雄教授前天過世. 您要不要去拈個香?」,隔天清晨看到我立即回覆說:「去,當然去,說個時間。」,於是我們在7 月 25 日凱米颱風擾台下前往靈堂跟老師行禮。
電子訃聞說告別式在 2024 年 8 月 9 日的上午 8-10 時,在二殯景行樓至仁廳,我在一事忙完之後前往,約莫 9 時 10 分抵達二殯,心想時間應該綽綽有餘,但仍速速前往,匆匆走到廳口,遇到老師兩位昔日門生張時中跟陳金蓮正在說話,他們說喪禮早結束了,說當場最後一位行完禮就散了撤了,隨後尚有 2 位跟我一樣,十分遺憾地看著列車已經駛遠了。
內心十分懊惱,我竟然錯過了老師的最後一堂課,難道家屬急著去火葬場排隊,不願稍微等我(們)一晌嗎?
1. 曾經的兩篇憶文
老師 2007 年從臺大電機系退休時我曾經寫了篇<令人尊敬的大老>,收錄於《陳俊雄教授榮退紀念文集》,其後我 2023 年 1 月 27 日於臉書貼文<皮夾交接>,透過老師給我的一個皮夾述說跟他的一些過往,頗獲得一些回響,我把這兩篇舊文一併陳現,使得我的回憶懷念勉趨完整。
2. 老師退休之後
我在資訊工業策進會擔任董事長時,找來吳瑞北擔任執行長襄助我,期間我們不定期安排跟老師及幾位台大電機教師(多半是電波組,其實都是老師的學生),午餐歡聚,有時也會邀請老師的大學同學劉兆漢院士(時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參加。
這 2 張照片是 2013 年 5 月 9 日的聚會。
逢年過節有公關禮物贈他,他都會客氣地來電話跟我道謝。
老師退休之後開始出現帕金森症狀,且逐漸惡化,2021 年 3 月 19 日吳瑞北跟我去長興街八角樓教授宿舍看他,2023 年 3 月 13 日與吳瑞北、鄭士康、周錫增(時任電信所長)、以及所辦趙文瑛、院辦勾淑華一同去宿舍看他,再就是吳瑞北安排 2023 年 12 月 9 日要與電機系李建模主任、鄭士康、我去探望老師,但被家屬婉拒了。
2021 年那次去看老師,我就發覺因為舊宿舍沒有電梯,形同囚居,於是跟吳瑞北建議向學校爭取設法加建電梯,方便老師外出就醫或讓外傭輪椅推著外出校園走走,這件事吳瑞北數度跟學校當局交涉力爭,甚至在校務會議力陳,始終不動如山,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周旋,聽說裝了,但老師其實應該不太用得到了。
有次大學同班同學林洪權美國回來,請我安排去看老師,我因此陪著林同學於 2023 年 6 月 1 日去了長興街一趟,那時電梯依然無著。
7 月 25 日颱風天我、吳瑞北、吳宗霖、毛紹綱去靈堂向老師行禮說話,大家在跟老師的大女兒大兒子談話時,我曾經提議老師對電機系貢獻卓著,是電機系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電機二館的前半又是在他系主任任上起造(接手的我負責遷入,以及設法弄到後半的預算),電機二館很可以用冠名方式來紀念老師,但聞者都覺得很難,難如登天,我常有脫框的想法(例如退休紀念文集、長興街宿舍電梯、製作口述歷史描繪老師臉譜替他立傳),其實事在人為啊。
3. 老師跟我說過的話
柏克萊時期他也週一到週五輪煮一次晚餐給另 3 位室友(台大電機學弟方敬華、中油高金生,我),以及來搭伙的統計系吳建福),他說美國超市只有洋芹,買不到切丁煮湯很美味的台灣芹。
最近有沒有好論文被 IEEE 接受啊?
什麼時候申請教育部學術獎啊?
…
4. 另一種背影
朱自清 1925 年 10 月在北平寫的《背影》,享譽幾乎一世紀了,說的是他父親的背影,老師留給我的背影是這麼清晰,還有他拿著活頁筆記寫黑板、打乒乓球、騎孔明車的身影、講完冷笑話後的嘿嘿及捉狹的笑臉 …
我常常公開說他是咱們電機系的「時大」(台語音是對的,文字或許有誤,經江衍偉教授指正謂應為「序大」)。
陳老師當然是台大電機系的大老,這位令人尊敬的長老長期以來給了台大電機系一股無形的安定力量,讓台大電機系持續進步茁壯,而有今天當之無愧作為天下第一系的盛況。
我是他的學生、導生、教學助理、和同事,應該也可以說是朋友吧。對於陳俊雄教授我都是以陳老師相稱。
我一九六六年秋天進入台大電機系,身份是學生, 陳 老師是我們這些學號較前面大部分是各高中保送生的導師。進台大前對於大學生活多少有些憧憬,見到陳老師竟覺得怎麼這麼嚴肅?大學時候我功課平平,當然不會引起陳老師的注意。我跟陳老師比較熟識是畢業服完一年的預官役回系擔任他和黃鐘洺教授的助教,我被放在他們兩位共用的研究室(那時候台灣窮,哪來個別研究室?),因此跟陳老師變成比較熟識,後來我去柏克萊當研究生,他也去柏克萊研究訪問一年,我們當了一年同居的室友(roommate),就這樣由他的導生、助教、室友,我們多年來亦師亦友。
我當然修過陳老師教的一些課,但成績都不好,特別是高年級時關於電磁的課,我因此常跟他說,就是因為沒學好,所以不走他那條學術路,我有自知之明,要超越他是很難的。
乒乓球是陳老師極喜愛的運動,那個貧窮年代,乒乓球恐怕是經濟實惠或者說可堪負擔(affordable)的一種休閒運動,陳老師球打得極好,經常得獎,許多世界級的球員他都知之甚詳,在當他教學助理的時候,他也曾經想教我打球,其實,我的乒乓球比起電磁學可是更加的不堪。
陳老師是本土博士,那個年代叫做國家博士,是教育部給的,論文口試是教育部辦的,口試委員是教育部聘的,那個年代沒有投影機,既使是放手寫透明片的投影機都沒有,用的是掛圖(年輕人知道什麼是掛圖嗎?石器時代的啦。),陳老師口考的時候,我就是那個翻掛圖的小弟,能夠陪同陳老師跨過人生當中重要的門檻,感覺很好,因為能在口試場的沒幾個呦,我好像也參加了考試完畢後的宴席,拿到國家博士形同狀元及第。
陳老師的柏克萊經驗,是我鼓吹年輕人出國開拓視野常用的經典,陳老師在柏克萊跟隨梅冠香教授,雖然只有一年,雖然我看他每天似乎只是很悠閒地這坐那聽,比起我這終日埋在課堆裡的可憐研究生,輕鬆非常多,老實說他的悠閒讓我好生困惑,但我深深認為這一年對於他往後的學術研究功力是個十分關鍵的一年。一年之後,他再度回到台大,往後的學術能量真的有如猛虎出柙,銳不可擋,這些都驗證在他的學術紀錄上。
柏克萊的歲月,舊金山是偶而要去的,我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去買下一位畢業學長留下的二手金龜車,有個週末我們說要去舊金山,我剛拿到車,去舊金山的路,其實是個睜眼瞎子,根本不熟,他則是個沒車的人,遑論駕照,結果是在陳老師帶路,我開車,這樣我們去了一趟舊金山,連停車的地方,都是他帶我去的,這件生活瑣事,我竟清晰地記著這麼多年。
柏克萊三年得博士後,我回系履行合約義務,因為我是拿國科會的公費去唸書的,我跟陳老師成了同事,後來他接了系主任,我成了他的主要幫手之一,他不在時主任找我代理,當時的電機系環境十分困頓,人少錢少,空間擁擠,非常辛苦,但陳老師還是堅定執著地撐著,他雖然只當了兩年的系主任,時間不長,但卻是十分關鍵的兩年,我很幸運地參與了第一年,因為第二年我去美國工作,一年過去,我回來由他手上接下系主任的工作。陳老師和我手上是辛苦年代的電機系,虞兆中校長去美國考察,遇見的系友,對於母系都是愛深責切,但環境再艱苦,非但不能放棄,還得設法向上提昇,近代史上的台大電機系,由陳俊雄教授手上,開始由谷底往上攀爬,幸好台大電機由於一棒一棒都是認真負責的強棒,加以外在環境的伴隨改善,終究成就了今日電資學院中電機學群的榮景。我很有幸,在這個接力大賽當中,接著他,跑第二棒,也或許如此,我往後的工作總是到比較辛苦的地方,我在中央大學的歲月如此,我接下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暨南大學更是如此。
在我年輕歲月的學術生涯成長上, 陳老師總關心伴隨著無形的壓力,他常到我研究室問最近有沒有 IEEE 的論文上了,那是個先求有 IEEE 論文的年代,每當有論文正式被接受了,我總是趕快去跟他報告分享,一些學術的獎勵,他也都會在適當的時候跑來提醒施壓,比如說什麼時候申請(教育部)學術獎啊?在他心目中總是認為作為天下第一系,勳章的數量上,不能讓其他學校比下去,他的心中學術就是台大電機的核心價值。最近十年來,我由國科會忙到暨大,忙於行政,陳老師也就比較不來提這些學術桂冠的事,我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也因為於江湖之中忙碌奔波,我與陳老師總是至多匆匆打個照面,說話談事已是十分奢侈的事情。
每當陳老師提到要退休,我都期期以為不可,我說電機系不能沒有您這個長老,光是坐著供著就是一股超級穩定的力量。不過礙於法律的規定, 陳老師形式上還是要辦理退休,我和幾位同事故舊發起送老師一些回憶,也為歷史見證,並做為陳老師退休儀式中的部份。
雖然我知道陳老師天生喜愛工作,會是退但不休,我還是要衷心祝福陳老師和師母(過去我都以陳太太稱呼,實在很不禮貌),退休後的生活悠閒自在平安喜樂。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 張進福
完成於 2007 年端午假期
陳俊雄教授擔任台大電機系主任 2 年,第 1 年(1983.8-1984.7)他出國時均將系託付於我,第 2 年我帶家人去美國工作生活,然後就是我從他手上接下「天下第一系」。某次他出國回來,記得是從義大利回來,送我這個皮夾,在舊夾不堪時啟用他送我的這個夾,直到 2023 年 1 月 26 日(正月初五,10 天連假的倒數第 4 天)讓它退休了,這個夾跟隨我三十多年,於今陳教授跟我都從江湖退隱多年,我雖仍偶聞潮聲,而他卻困居在長興街無電梯的教授宿舍。
我在柏克萊讀博的第一年,他在國科會資助下也到柏克萊研究進修一年,我們於是做了一年室友,賃居於 2414 Parker Street。
睹物思人我清晰記得老師(他是我們這些學號在 01-xx 大一到大四的導師、教過我線性代數、電磁波,我總癱在及格的邊線上)時不時的提醒,例如最近有什麼好論文發表啊,是不是該試試學術獎啊….
懷念陳俊雄老師的版書與數學推導
高山仰止 🙏🙏🙏
謝謝系主任陳教授,改善電機所研究環境與提升學術水準。
最後一次拜訪陳教授已是五年前2019年我們畢業40年的重聚;之後因爲covid疫情及個人健康,都沒能回台灣。那次拜訪是鄭士康教授安排,幾位同學一起去陳教授府上探望,聊到大學時候的點點滴滴。
陳教授授課、學術研究、做事的嚴謹認真衆所周知;有一次電磁波期中考試完,陳教授上課時臉色嚴肅,一言不發,只在黑板上不斷的寫,同學們也非常認真的抄,大家知道期中考離陳教授的期待差距太大了。到了大四,仍有幾位同學跟著陳教授做專題研究,都是班上的佼佼者;我也腆顏跟著,甚至以後研究所方向選擇了去Berkeley做高頻率半導體的方向,也是受陳教授的影響。
在Berkeley進入博士班的口試(prelim)選四門課,每門課兩位教師分別考問;我當然選擇了電磁波,兩次考試都覺得很順手,都是拜陳教授嚴師打下的基礎。
連工作後同樣受益良多;30年前開始做手機設計,不懂電磁波的話,連PC板怎麽做佈綫(其實是佈ground plane與傳輸綫)都無法進行,更甭提天綫設計,以及各種over the air的性能與干涉。
其實影響更大但卻不顯的是陳教授的身教,也就是做人的認真、嚴謹,自然的成爲自己的榜樣。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對能親近陳教授的學生而言,他的確在這三方面都樹立了榜樣!
敬愛的俊雄老師國家級的大大大的大師佛安:
老師您是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第1個博士,
我們都知道喔,
我們都記得喔,
在您的教導下,
我們也都與有榮焉喔 ~
不知道您還記得麼
當年民國61年05月03日台視有專訪您的博士論文口試現場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Alqt8ixByM
'72.05.03_國立台灣大學_電機工程研究所_陳俊雄_取得工學博士學位_口試現場_台視.jpg
謝謝老師您當年的包容與愛護,
謝謝老師您當年的鼓勵與提攜 ~
當年您老人家曾安慰個人說:
『讀書沒有Complete不Complete的,
學生只要用功讀書,
他沒有看到沒有畢業的。』
老師您勵志的話深沁人心
35年來常在學生愚(余)政杰耳邊
35年來學生也常常跟學生的學生一起分享,
因為老師您的話實在是仁愛慈悲,
因為老師您的話實在是教育典範,
因為老師您的話實在是影響深遠,
因為老師您的話實在是淵遠留長 ~
學生於此謹以無比恭敬的心,
學生於此謹以無住生心的意,
口背心聞佛門心經108遍x3=324遍迴向予您 ~
'24.07.20_心經_108遍_余政杰_背誦_敬致_臺大_電機系_教授_陳俊雄_國家講座_IEEE Fellow_'24.08.03.jpg
'24.08.03_心經_108遍_余政杰_背誦_敬致_臺大_電機系_教授_陳俊雄_國家講座_IEEE Fellow_'24.08.05.jpg
'24.08.05_心經_108遍_余政杰_背誦_敬致_臺大_電機系_教授_陳俊雄_國家講座_IEEE Fellow_'24.08.06.jpg
祝禱.老師您.自由自在.神遊上界 ~
祝禱.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一切處.一切時.保佑老師您與您的所有親人 ~
學生 愚 (余)政杰 遙叩/遙拜/敬謝/敬禱
1988.06.30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電波光電組碩士班畢業
1991.06.30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電波光電組博士班畢業
1992.02.01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系擔任教職至今(2024.08.07)
E-Mail: ccyu@ntut.edu.tw
陳老師,謝謝您的指導與鼓勵。
老師終於從病魔的桎梏中解脫了。遙想十七年前(2007年),我受命編輯「陳俊雄教授榮退紀念文集」,雖倉卒行事,但心中喜樂。孰料流年偷換,老師遠去。緣聚緣散,固無悲欣。我輩中人,何能無感?謹綴數言敬輓先生千古:
先生窮畢生心力,統攝電磁,正是變分理論一驚學界;
我輩窺宗廟百官,欣沐春風,可堪師友因緣終付東流。
雖然我是臺大電機畢業的,但是在學期間未修過陳教授的課,真正認識陳教授是我在美國讀博士班時,第一次有機會在IEEE AP的研討會發表論文,適逢陳教授也參加了,他對於台灣來美國讀書的學生(尤其是台大的畢業生)相當關心,在那次的交流中,他鼓勵我回台灣服務,也教導我如何在台灣進行職涯發展,如何與台灣同儕合作。回來台灣後,感謝他還記得我,也多次幫忙。我記得回來台灣後曾經申請中央研究院之年輕學者著作獎,有幸獲得。幾年後有機會再碰到他,他告訴我,那一次的評審,他是審查委員之一,他說我們的研究工作在台灣較少,必須要能跟實務結合才能有較好的發展。事實上,當年的獎項與他的勉勵確實影響相當高,也讓我思考如何貼近台灣研究的屬性,相信這也是諸多新進老師共同的問題,職涯發展確實需要貼近地氣,陳教授指導我尋求實務發展與理論的整合。
陳教授過去長時間發展數值方法,尤其是Finite-element相關的理論。當時在電磁數值領域,高頻與低頻方法確實各領風騷,我們研究的高頻電磁理論期待整合低頻數值方法來改善其精確度,而低頻數值方法在當初電腦運算速度不快的情形,經常被侷限在小架構之電磁元件。然幾年後,Finite-element的數值方法獨領風騷,對於系統之整合做出偉大貢獻。在此,我們不得不欽佩前輩們的智慧與努力,尤其像陳教授這樣的學者。
每一個地方都需要一位學者來劃時代的種下種子,對於台大而言,陳教授扮演這樣的角色,立下基礎,讓電磁領域可以發展數十年。來台大服務期間,有機會跟隨吳瑞北、鄭士康教授等去看望陳教授,他對於電機系之關心不因退休而改變,一代人的使命感令人欽佩。
陳教授對於台灣電磁領域之發展影響甚鉅,對於他的不捨,也會常在我輩心中,希望他從此逍遙,我們永遠懷念。
我和陳俊雄教授見面機會不多,但是對他的治學和為人風範,一直深深景仰。記得第一次見到陳教授是在1983年回國後不久,當時國內的微、毫米波活動,遠不如今天興旺,陳教授聽說有這個領域的人回來了,立刻前來造訪,邀請我到台大兼課。陳教授不善言辭,但他敦厚誠懇的特質,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回國的第二年,就到台大開了一門「毫米波研究專題」,選課人數一直衝不出個位數,由三學分改為一學分,仍然沒有起色,所以三年之後就停開了。這段期間,學生雖然收獲不多,但我充分見証到陳教授如何苦心推動國內的微、毫米波研究,並且有幸和台大電機系的精英們結緣。當時經常聊天的年輕教授,如吳瑞北、張宏鈞、江衍偉、貝蘇章,許博文等老師,現在都卓然有成。他們幾乎都是陳教授的高足,多位還是第一名畢業者。
後來得悉,那段期間,陳教授正埋首發展他著名的「電磁變分數值法」。這個方法是他1980年首次提出,歷時十年而趨成熟,現在和傳統的微分方程及積分方程兩個數值法,鼎足而立,為許多實用的電磁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求解方法,廣被教科書和期刊引用,並且對全球商用「全波模擬軟體」的開發,也起了重大的作用。2000年,陳教授又提出了他的另一個原創構思:「集總與分散元件的結合方式」,用以開發縮小化微波電路組件,對國內外微波通訊及國防工業,再次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
值此時刻,謹向大師和家人表達最誠摯的追思和哀悼。
追憶陳俊雄教授
對陳俊雄教授的記憶,從我大三起就開始了。除了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還有那時參加電機系桌球隊的師生桌球賽。當年老師們打桌球包括陳俊雄教授及李學智教授等人。陳教授是主力,記得當時他和我們班上的桌球校隊林明才同學對戰,過程十分精彩,所以當時對陳俊雄教授的印象,可謂是文武雙全。將近二十年之後,我回來台大,在電波組中是最年輕的教授,曾大著膽子問了陳教授是否還打桌球,他的回答是(台語):「以前打乒乓球多,論文就少;現在打乒乓球少,論文就多了。」嚇得我不敢再打桌球,從此改打網球了。
我一九九八年自美國回來,陳教授的鼓勵,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回來之後也蒙受他很多的照顧。在他的領導下,幫忙寫計畫書,執行了好幾個大型計畫,如卓越計畫等。陳教授對計畫要求,一斯不苟。跟隨他做研究工作壓力不小,當然做人做事也多有成長。在二O O七年他退休時,他也曾表示,對我們所執行的毫米波研究工作有所肯定,我深感榮幸。
陳教授退休之後,健康狀況逐漸走下坡,在校園中也較少機會看到他了。但有時還會見到陳師母,可以順便問候一下陳教授的近況,也知道他情況越來越不好。前幾天聽聞噩耗,雖不是太意外,但也十分難過,祝願他安息。
又得知陳師母目前身體狀況也不太好,希望師母節哀,並好好修養,以期早日康復。
驚聞陳俊雄教授離世,我內心之悲痛,難以言喻。
我以一段當年故事來說明陳教授對我的提攜。
我資質愚魯,當年有幸成為陳教授的門生。剛進研究所碩士班的初期,對於未來,我還沒有明確想法。在碩一下學期後,我漸漸產生繼續攻讀博士班的念頭。但我害怕自己條件不足,不敢直接找陳教授討論。在某一次與陳教授一對一的研究討論中,不知怎地談到研究所碩士生畢業後的出路。我與陳教授有了以下的對話。
我:”現在電波組碩士生畢業後,好像比較少人願意念博士班了?”
陳教授:”不會呀,還是有人願意繼續唸博士班”
我:”去念博士班的人,會不會有人無法畢業?”
陳教授:”頂多晚一點,最後大家還是都畢業了”
在這段對話之後,我的內心比較安定了些。我私心認為,這些對話代表我與陳教授間的兩個問答
我:”老師,我想念博士班,你贊成嗎?”
陳教授:”好,你來唸吧”
我:”我去念博士班的話,會不會程度太差無法畢業?”
陳教授:”應該不至於,你就來唸吧”
此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我與陳教授沒有再針對是否要唸博士班有任何詢問與對話。當時陳教授與他的研究生專題討論分成兩組進行。在碩二下學期時,我聽聞另一組的同學說,陳教授在與他們的討論中,詢問碩二學生有沒有人有意願繼續攻讀博士班? 我猜想陳教授也會在我那一組的討論中詢問相同問題,我打算在那場合正式表態我想繼續念博士班。不知為何,陳教授一直沒有在我們那一組詢問相同的問題。我也一直不好意思主動去提這件事。
碩二下快畢業前,我一面準備碩士論文,一面關注著博士班考試的報名時程。我琢磨著要在碩士論文定稿完成後,再主動跟陳教授提到攻讀博士班的事情。陳教授當時需要出國參加一場學術會議。我估計在他這場會議結束回國後,應該還來得及跟他提博士班報名的事。
陳教授出國前一天,他忙得不得了,但還是想辦法擠出一點時間給我。我們在他的研究室討論我的碩士論文最後幾處需要修改的地方。論文討論結束後,我已經準備要起身離開了。陳教授突然主動對我說
陳教授:“你會報名今年博士班的入學考試嗎?”
我驚訝地回答:”......是的”
陳教授:”在那一場學術會議後,我還有另一個國外行程。等我回到臺灣後,博士班入學的報名應該結束了。你要報名博士班考試的話,報名表需要教授的推薦,今天下午四點前拿到這裡來給我簽名。”
我又愣了一下:”......好的”
雖然我們有一年多沒有提到報考博士班的事情,我也一直都沒有正式詢問過陳教授對於我攻讀博士的意見,但陳教授還是看出來了。且陳教授在他百忙之中還幫我留意到報名時程的細節。如果沒有陳教授的幫助,我應該無法完成博士學位。
感謝陳教授的關心與指導。希望您在另一個世界平安喜樂。
陳俊雄教授與我們這些民國55年進入台大電機系的學生有許多特別的緣份,他擔任我們這一屆單數學號班(A班)導師四年,陳教授曾帶領我們郊遊,與一些學生一起爬山、游泳等課外活動。經常舉辦導生座談,幫助學生很多。他也教我們電磁學、工程數學,講解電磁波理論數學推導,物理現象深入淺出,讓學生受益良多。
陳俊雄教授擔任電機系主任期間致力於教學研究的改革,創立博士生畢業計點辦法,提升研究成果質與量,從此台大電機系研究水準進入世界電機領域一流之林,他更致力爭取經費,規劃建造電機二館東半部,解決電機系空間不足的問題。並且每週有一次午餐座談,同仁在午餐座談提出對教學研究及行政各方面的問題,並達成共識,故台大電機系的系務會議一向非常平順。陳教授曾擔任台大計算機及網路中心主任,增加計算及連網的能量。
陳教授著作等身,曾獲得台大講座、教育部學術獎國家講座、IEEE Fellow等多項榮譽。
陳教授一生教學研究及擔任行政職務的成果造福無數台大電機系學子,其風範足為後人表率,長存我們的心中。
2024年7月20日,台大名譽教授陳俊雄辭世,享年88歲。
陳教授退休後還住學校長興街宿舍,離系館不遠,所以也常探望,用台語天南地北聊。如圖是去年三月時,所辦趙小姐連繫致送電信所元宵節禮物,每一次這種場合都會找我,可能因為知道陳教授一直最關心我,很多話可聊。我找了同樣曾是陳教授學生的張進福教授及鄭士康教授一起前往。那次陳教授的氣色還很好,我們留下愉快的照片,却沒想到那是最後一次。接下來幾次連繫要再去探望,都因陳教授身體不好而無法成行。今年4月初再去探望,他已臥床鎮日不省人事。7月22日收到陳教授公子志方教授email通知,却也不意外,陳教授終於離苦去樂。
陳志方教授是陳教授第二個兒子,任教成功大學電機系,作的是最熱門的半導體領域,博士畢業於全球最頂尖的加州柏克萊大學。偶而也聽到師母埋怨陳教授,門生這麼多在台大電機系擔任教授,却要自己小孩這麼遠到台南成大教書。陳教授從來沒有回答,但我却知道陳教授一生光風霽月身體力行,自我要求嚴謹甚至不近人情,留下無人可及的前輩風範。成大電機系李忠憲教授在臉書上曾寫上這一段,講了不少批評我的話,我從沒回答,但他贊揚陳教授這種氣節,我從心底是完全同意的。
拜訪陳教授(前排坐者),右為趙文瑛(所秘書),後排左起:勾淑華(院退休秘書)、鄭士康、吳瑞北、張進褔、周錫增(兼電信所所長)。攝於2023.3.13
陳教授是我博班指導教授,碩班我找的是黃鐘洺教授,兩位都是教育部學術獎得主。大學裡先接觸的是黃教授,我修他的電磁學,之後也參與他的計畫,順理成章地唸電波組研究所時就找黃教授指導,做的是電離層電子密度模型分析。但1980年以降因衛星通訊,電離層重要性已日降;相對地數值電磁學隨著計算機發展,逐漸顯示重要性。其時政府開始推動碩士生逕修博士,黃教授鼓勵直攻博士,我提出更換研究方向的想法,黃教授就推薦給陳教授。我完全沒有被為難,儘快把黃教授指導的成果完成論文投稿,就正式轉往陳教授門下。其時是1982年。
兩位老師這種以學生為本位,共享人才的廓然大公態度,對比現在老師為了搶優秀學生,千方百計留為自己所用,實不可以道里計。
陳教授對學生研究課題的選擇是採開放式的,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但他跟著一起討論,不時關心並提供各種支持,這對學生畢業後自己開創研究課題,是非常重要的訓練。陳教授指導下博班第一年幾乎都在讀不同領域的論文,寫透明片作簡報,雖然參與研究計畫進行相關光纖傳播模態的研究,但其實也沒要我作什麼。第二年起陳教授擔任系主任,系務繁忙,但他還是會不時到研究室看看你,不是查勤,而是聊聊家常打打氣,在研究徬徨中這種關懷無形中就會給了不少力量。我的同學鄭士康教授,博士也是陳教授指導的,他除了電磁理論與應用,畢業後先後訪問伊利諾大學及史丹佛大學,在國內先創了聲學信號處理、計算認知神經學、認知神經機器人學等新研究領域,受惠於陳教授領導風格的薫陶,良有以也。
陳教授任系主任之初,台灣學術發展落後,教師薪水遠遜國外,國科會雖有客座教授制度,但留不住人才,我在一篇文章中有分析這種情形[1] 。國內研究風氣不盛,系上也一樣,有時去找系上教師時,辦公室外走廊傳來的是收音機報股價的聲音。當時的校長虞兆中到國外訪問,碰到系友聽到的是對系上表現的失望。陳教授主任任內力謀改善,尤其重大的是推動論文計點制度[2] ,一方面鼓勵系上學生留下來攻博,系上許以助教全薪以讓其安心研究;另方面則以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作為博士生畢業條件。系內原來乒乓球風鼎盛,陳教授也是其中翹楚,他自己也以身作則放棄打球愛好,虞校長後來還在九秩壽慶時特別為此致歉[3] ;系上論文若有發表國際期刊,輒張貼布告欄以鼓勵效法。如此蘿蔔與棍子並行,老師積極留下優秀學生,學生發表論文則幫助老師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其他各種獎勵,產生正向循環成效斐然,終至為全國其他各校各領域各系所群起仿效,台灣研究成果大興,陳教授勵精圖治寫下歷史,可說是「狂瀾力挽於既倒,洪荒彪炳闢新朝」。
我在博班的研究後來其實是回到陳教授在變分電磁學的大框架下發展,但我比較多致力在微波電路尤其是波導結構的應用上,在陳教授的指導下發揮承先啟後的作用。學術上主要在於針對線性非自伴邊界值問題提出變分互作用理論 (VRT),首次推導出探討電磁波散射和傳播的變分公式,並利用公式的變分性質建立起穩定與準確的Maxwell方程式全波有限元素解。其後1990年代VRT還協助建立用於防空雷達的導波管邊緣開槽陣列天線強化台灣安全。相關理論由於有台大電機系學弟李金發君至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發揚光大,成為舉世著名的HFSS軟體,是電子電機各領域發展不可不備的電磁學場域分析工具。
三年前台大電機系學弟劉國瑞教授擔任全球最大的專業學會國際電機電子協會(IEEE)總裁,來信希望台灣也能申請IEEE Milestone Award,彰顯台灣對全球電機電子的歷史貢獻。當時問了系上非電波領域的同事,可否舉出台灣學界對全球電子電機具里程碑的貢獻,同事思考良久,回答的就是陳教授所推的數值電磁學系列研究。所以我請鄭士康教授主筆,以 ”Variational Reaction Theory for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1979-1991” 為題整理陳教授領導的電機系團隊在這個領域的成果,提案案號2021-12,目前已通過IEEE History Committee 專業審查,移送小組討論中,可參見網站 https://ieeemilestones.ethw.org/IEEE_Milestones_Program ,點選即可看到陳教授學術上的具體貢獻。其中可以看審查意見,尤其是來自Prof. CHEW Weng Cho,他是2017年IEEE Electromagnetics Award得主,在全球電磁界有一言九鼎的地位,Prof. CHEW高度贊揚陳教授的學術成果,也特別指出台灣電子工業能成為全球Power house根基於台灣教育,而陳教授在台大的貢獻是核心[4] ,確實是一言中的。
博士畢業後我到美國IBM公司任職,致力構裝電子領域訊號及電源完整度的研究,從此作數值電磁學的研究就少了,跟陳教授成為學校同組的同事關係。陳教授積極爭取每個國家級重大整合計畫可說無役不與,由於其在學界的地位也都獲得通過,包括電磁成像、毫米波電路與組件等國防科技,以及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的卓越第一期第二期計畫。組上同事都會被邀請參與成為子計畫主持人,我則常常扮演執行秘書的角色,幫忙蒐集子計畫內容、安排會議進行、匯整計畫報告初稿。每月舉行報告,陳教授會親自參與討論,計畫報告也親自校對研讀並追根究底,顯示陳教授治學嚴謹的一面。
整個電波組在陳教授領導下成為國際微波研究重鎮,在微波領域的領導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中,2006-2012台大電機系成為全球論文發表最多,總被引用數最高,以其每篇平均被引用數最高的三冠王,這些都是陳教授領導有方的結果。但特別要指出的是,陳教授雖是計畫總主持人,在這些發表論文中,但除了他自己指導的學生外,都拒絕被列為共同作者。他期望的是各子計畫主持人能早日獨立發展,各自成為雄據一方的學界領袖。電波組的老師像王暉、許博文、吳宗霖、黃天偉、周錫增、陳怡然,以及我本人都先後獲得 IEEE Fellow的國際肯定,全國IEEE Fellow不到百人,台大電波組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也可以看出陳教授在培育領導人才上的傑出貢獻。而陳教授不在研究團隊的論文中浮濫掛名的作風,對比於現今學閥橫行,到處掛名著作等身,其學術氣節昭然日月,是我等後輩該學習與效法的典範。
榮退典禮上由吳瑞北主任親向陳俊雄教授致榮退紀念文集。攝於2007.7.30
陳教授退休時我正好擔任電機系主任,最早是張進福校長,後來是幾個系上資深教師,如吳靜雄副校長、貝蘇章院長及王維新前主任,都不約而同地要我好好幫陳教授辦榮退典禮,他們唸台大電機系時都是陳教授的導生。過去系上老師退休時都是辦個茶會,老師們自由出席吃個Buffet,我三年系主任任內,那是唯一一次有老師退休,而且我恰好又是他的指導學生。那時候我找江衍偉教授主編《榮退紀念文集》,請門生故舊寫下紀念的話,我寫的是以「給天下無敵的恩師」為題,說陳教授畢生與人為善循循善誘,一輩子沒有敵人。當天辦了榮退典禮,鄭士康教授還做了影片簡報,許多外賓像陳教授的同學劉兆漢院士也來致辭,特別溫馨。
辦這個典禮唯一最大的顧慮是陳教授一直沒有同意出席,所以最後是動用師母把主角”請”過來。後來我才體會為何陳教授一直不同意,因為他怕使我為難,後來果真發生系上院長級的教授有不平之鳴,理由是其他教授退休都不是這麼辦。所以當天晚上聚餐就向參加者收費,退休紀念冊也沒用到系上的公務經費,辦完典禮隔天我就卸任。其時是2007年。
陳教授退休後有幾年還會來系上,有次我到他辦公室聊天,他提到我2010年擔任學校校務基金經費稽核委員會召集人的事,當時我盡力做好監督職責,以確保學校經費用於提昇教育績效及品質,每每在校務會議報告學校經費開支應興革事項,對當時的校長形成很大壓力,因此特別跟陳教授關切,希望同是系上老師,不必如此嚴格監督不留情面。但陳教授完全不提,一直到我卸任召集人後才說出來。他選擇當時不說,也是認為說出來會使我為難,認為這是公務應該放手讓我去做。
我曾有幸為陳教授門生,親炙其教誨多年,陳教授念玆在玆的就是其學生能在學術上突破,對我尤其期望很深。可惜我資質有限又不夠專注,多次借調在外雜務繁身,而校內也常多言招忌,學校投票常被刷下來。重要學術獎項像教育部學術獎,多年沒有通過,後來勉強因借調資策會之便,得以不需經學校同意送出申請而獲得通過,之後屢屢申請國家講座,每次都在校教評會投票時被打回票,無能符合陳教授期望,思之有愧。而歲月不等人,陳教授今也已辭世,再也不能親自向其報告,甚有憾焉。
7月24日凱米颱風肆虐台灣,我親至靈堂表達哀思,並隨將陳教授辭世訊息公布,網路回應如雪,對陳教授風範贊譽之至。乃覺應該將之傳世,特囑許瑋真小姐開啟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g.ntu.edu.tw/chun-hsiung-chen/ ,敬邀門生故舊追思留言,共同為台灣學界記下足式千古的臉譜。如下是我寄出的邀請,正好可當成本文的總結。
[立雪神傷,永懷師恩]
陳教授畢生致力電磁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及國家講座、IEEE Fellow等,並曾任臺大電機系主任。
系主任任內力挽狂瀾,一手創立論文計點制度澈底改變研究風氣,並以台大電機系的獨特地位,把台灣學術邁向全球化,寫下歷史。
他人格高尚,撫今追昔仍是學術界不朽的明燈;他教育英才萬夫莫敵,永存善念循循善誘,立下了後世難以逾越的典範。
陳教授的智慧、熱忱和對教育的無私奉獻素為眾人景仰,請與我們共同緬懷這位學界泰斗,並期許能綿延其教育理念與學術精神。
[1] 吳瑞北、張進福,”留美學人與台灣的學術發展”,收錄於李又甯主編之華族留美史:150年的學習與成就 –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天外出版社,1999年。
[2] 吳瑞北,”落實國內學術生根與研究水準國際化 – 本系博士論文計點制的回顧與展望”,台大電機之友,第11期,第4-9頁,2004年2月。
[3] “年過九十談往事-虞兆中前校長九秩壽慶文集感謝致辭全文”,台大校訊,793期,2005年5月25日。
[4] Prof. CHEN was ahead of his time to think about a rigorous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for electro-magnetics problems, which are not self-adjoint for many applications. He correctly identified that one should define an auxiliary problem for this class of problems. He was also the first one to propose an extended operator to remove the need for an essential boundary condition for solv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s. You can read more about this in the book I wrote on “Waves and Fields in Inhomogeneous Media”.
Taiwan aspired to be the electronics center of the world. …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deeply affects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Prof. CHEN was at the heart of this education system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It would be correct to say that the standard of electromagnetics education in Taiwan is high mainly due to the leadership of Prof. CHEN. And thus, they have raised a new genera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who serve well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Taiwan, making Taiwan into indeed an electronics powerhouse in the modern era. … All in all, Prof. CHEN has influenced many researchers, including those far from the shore of Taiwan. I support strongly this milestone proposal 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Finite- Element-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s.
陳教授治學嚴謹,是後學終生學習的楷模。
南柯一夢!
感謝教授為台灣學術界的付出,願您在天上過得開心
學生時期我曾修習陳俊雄教授的導波理論課程,陳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與豐富的學識,令我敬佩不已,也成為我日後擔任教職的學習典範。
陳俊雄教授不僅研究貢獻卓著,提攜後輩更是不遺餘力,在我剛開始執教時,每次只要在系館遇到陳教授,他總是關心我的研究近況,並不吝給予提點,這對於當時初出茅廬的我來說,陳教授就像一個令人敬重的長輩,時時關心著我,至今回想起來仍讓我深感溫暖。
陳俊雄教授,謝謝您!!!
回憶我的老師
我是1992年在陳教授名下學習的後輩。第一次見到他時,就被他的辦公室桌面所吸引,整理得非常清爽、舒適,沒有任何雜物。這是我可以學習的典範,但現在我的辦公室桌面還達不到陳老師的水準。
在碩士期間,我跟隨陳老師學習被動元件的數值方法。畢業後,我在企業界任職,主要從事主動元件的工作。讀博士期間,我成為陳老師的第一個主動元件畢業生。進入教職後,我深感必須拓展不同的領域,這讓我更能理解陳老師專注於被動元件的執著。
記得有一次閒聊時,陳老師隱喻地提到某位校長什麼都做,而陳老師的風格則完全不同。雖然他們是同一年次,但陳老師專注於一個領域的典範和追求極致,讓我深感佩服。
博士口試完後,我有機會拜訪陳老師的家,感受到他居住的地方非常樸素,與他的電磁學大師身份形成鮮明對比。由於時間較晚,我們只寒暄了幾句便告辭。
2007年,我有幸受邀參加陳老師的退休餐會,那大概是我最後一次見到陳老師的身影。之後開會時,有時會遇到瑞北老師,寒暄中得知陳老師的近況。沒想到這星期,他已在天上看著我們。
回想陳老師的身教和言教,我也以此作為與學生互動的方向。我相信,陳老師的精神在我們這些後輩中已經開枝散葉。後輩以身為陳老師的學生為榮 。
後輩 恒銘 敬上
我是泰國僑生,學號635714,我民國63年((1974)在台大電機系唸大一,在大三時有上過陳俊雄教授的電磁波與物理數學課程,總覺得陳教授講課,讓我非常理解,那時我認為陳教授能在台大拿到博士學位非常不容易,當時博士學位到歐美大學拿比較簡單,1978年畢業後,我就回泰國曼谷,第一次回台已經是1990年,有空時到台大電機系走一下,可惜沒有碰到教授,上您的課,已經是50年前了,但是還是永遠懷念您,您已經奉獻給台大40-50年了,該好好安眠吧,謝謝您敬愛的教授
陳教授學術成就非凡,
在學校看他覺得面相莊嚴不易親近。
作為陳教授在學人宿舍的鄰居
才發現他居家是平易近人。
很惋惜聽到陳教授離開我們,在電波組攻讀博士聽他講述的導波理論,條理分明,深入簡出,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很感謝陳教授對電機系及電資學院的貢獻,他平常樸素和善,但對爭取電機系成長所需資源卻是積極奉獻,對晚輩的培育及愛護更是不遺餘力。還記得幾年前,陳教授體力已經慢慢衰弱,我們去家裏看他,想利用辦理亞太電磁相容研討會所剩餘的錢,透過台灣電磁產學聯盟成立一個獎學金,鼓勵能在電波領域國際上嶄露頭角的年輕學子,希望能用他的名字來表彰其重要性及代表性,陳教授欣然同意,讓我們相當鼓舞。
陳教授作育英才無數,相信他的學者風範將常駐我們的心中。
陳俊雄教授很令人敬仰!
在1980年左右,台灣科技實力遠不如歐美日,雖然台大電機是台灣理工第一志願,但實際的科技知識教育和世界頂尖地方,仍然差異甚大。但是台大電機有少數教授,不因台大落後世界而懷憂喪志,扛起教育新一代學生科技知識的重責大任,我有幸在大學時期修了陳教授數門課,包括物理數學、電磁理論、電磁特論等等,以及和陳教授進行專題研究,深刻體認到陳教授在教學與研究上的認真,我也因此在電磁物理相關領域,受益甚多,到了國外唸研究所,還是深受陳教授教導之益,陳教授的電磁基礎,甚至超過國外頂尖大學的教導,在1980年代的台大電機,能夠有陳教授這樣的教師,相當榮幸!
人都會邁向這個結果,但是一生能像陳教授這樣,也是相當精彩,無愧於國家社會,也不枉然走這一遭,在此一方面緬懷陳教授,另一方面也感恩於能夠受教於陳教授!
陳俊雄教授改變了我的一生。陳教授在電磁波和物理數學方面,是非常知名的專家。教授為人和善,對學生更是敦敦教誨。在大三大四時,我有幸參加陳教授指導的電磁波研究課程,從此對做研究種下了濃厚的興趣,也奠定了我以後做研究的深厚基礎。感謝上蒼給我機會得到陳教授的教誨,祝福教授在天上幸福快樂,希望教授家人節哀順變。
從學生時代開始,陳教授治學嚴謹態度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裡。感謝陳教授對教育、對台大電波組的付出,建立我們數十年來團隊的基礎。
感謝老師當年提攜照顧, 您的教訓與典範長存學生心中.
老師是我研一的論文指導老師,電磁理論的授課老師,碩士論文的口試委員。回想每一兩週就要向老師報告自己挑選論文閱讀心得的艱難日子,但也讓我從此不再害怕閱讀論文。回想起老師的嚴肅,老師的寬容(老師說學校裡應該有不同的老師,說有位學生一門課學的不好,知道老師每次考10題,就自己背了10題寫了上去,結果過了。原以為只是老師上課的玩笑話,卻在自己同學的身上發現老師真的是不一樣的老師),以及老師給我的機會。謝謝老師!
永遠記得騎腳踏車的電磁波敎授!
敬愛的陳俊雄教授,非常感謝您在我擔任電機系主任時的支持與勉勵,雖然那時候您已退休,卻是跟您真正有互動的一段時間。您的教誨與樹立的典範將長存我心,感念您對電機系及學術界的卓越貢獻與無私奉獻,這份感念將激勵著我繼續前行。
陳教授是後學第一次接觸電磁學的啟蒙老師,之後也曾經修過陳教授的導波理論課程,您一絲不苟的教學態度令人印象深刻與感佩。謝謝陳教授對後學的指導,願您安息。
感恩陳教授大學的指導 謝謝你🙏🏻
素為景仰陳教授治學的嚴謹與成就,也緬懷您對後進的提攜。
陳教授是個人在大同大學電機所民國70年,碩士口試的口試委員。幾十年來,陳教授的為人與學術風範,一直為個人所敬仰。
感謝您對台大電機系以及電波組的貢獻
我是1968畢業的系友,老師治學嚴謹,教學認真,是我最敬佩的.
陳俊雄教授是我唸大一時的系主任,是當初「工程概論」演講系列課程中唯一讓同學們印象深刻的認真講者。陳教授一向表情嚴肅不苟言笑,讓身為晚輩的我即使返回母系任教也不太敢親近,僅有的一次接觸是在我首次獲得系上推薦教學傑出獎時,陳教授親自到我辦公室告知此消息。當時的我慌張到連謝謝都忘了說。然而事後在同事間的言談中才得知,即使平日不太接觸,陳俊雄教授對於系上晚輩同事們一直都有持續在關注。這也讓我們對於自己的行事更加如履薄冰。陳教授的離世是系上的一大損失,願陳教授安息。
哲人其萎,無限追思!
當年回台大任教時,前往陳俊雄教授的辦公室,腆顏候教。
他不在乎我大學時在他的電磁波課表現不佳,
反而說研究表現跟大學成績不一定有正相關, 頓時融化我臉上凝結的表情。
我想我收研究生從不看學生成績單的作風,與此席談話一定有正相關。
RIP,敬愛的陳教俊雄教授。
陳老師,非常敬重您的為人與胸襟,也非常感佩您對台灣學術界的貢獻,以及對後學的提攜。非常謝謝您!您是後學的模範。
聽到敬愛的陳教授逝世的消息,深感哀痛。陳教授育才無數,我個人雖然沒有直接修過課程,但時常耳聞其追求學術卓越,並且培育許多系上教授的風範。緬懷其大師風範,我也會努力承繼其培育人才的精神,持續為台大電機系以及國家培育人才
永懷典範
陳老師一生從事教育與學術工作,不但教學研究工作成果豐富,也曾擔任電機系與電算中心主任,對系上與台大貢獻良多。
今日老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一生奉獻教育研究的精神,為人師表的風範將永留我們心中。
受恩師啟發得以在電波研究領域有所發揮與貢獻,終生感懷。
謝謝老師收我這個土木系畢業的非本科生,也仁慈的讓我畢業,可以用這個學歷在社會立足,
再一次謝謝老師
謝謝陳俊雄教授,在我唸博士班期間的勉勵。你的風骨為電波組的學生們所學習跟景仰。
陳教授俊雄千古,千澤致志,流芳百世。
俊雄兄是推動台大電機系轉型為教學/研究並重的大系的最大功臣,今天台大電資學院傲人的成績,很多地方都可追溯到陳教授多年的貢獻
陳教授是我年輕時在台大碩博士的學習典範!除了指導教授吳教授的重要指導外,學術工作精神受陳教授啟發甚多!
每次到陳教授研究室請益時,特別容易受到震撼:研究室一塵不染,研究文件陳列井然有序,濃濃書香令人馬上沉靜下來!
老師總是循循善導、和藹可親! 雖是大師級人物!
但是指導學子學問方面不馬虎,不會感覺到有壓力,請益總是讓人獲益良多!一輩子的收穫!
特別是在學術研究上,更是深深影響著我們後輩: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老師我們永遠懷念您!
謝謝陳教授在晚學求學與學術生涯前期的諄諄教誨與勉勵,您對於臺灣電波界的成長與影響難以筆墨道盡!
望您安息,不再受病痛折磨,自由自在地與大師公 Maxwell 一齊徜徉在電磁波照耀下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