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推動「新工程計畫」
中央大學推動「新工程計畫」
跨域學習打造永續工程新世代
面對淨零碳排與永續發展的全球趨勢,以跨領域課程整合與實作訓練為核心,培育兼具創新力與實務能力的工程人才。
七大主題課群 構築實作導向學習路徑
共規劃七大主題式課群,涵蓋儲能與電網、循環材料、碳捕捉與再利用、氫能、離岸風機基礎工程、綠色智慧製造,以及電子元件熱管理等領域。
各課群串聯基礎理論、TIPs專題實作與Capstone總整課程,建構由淺入深的學習架構,強化知識整合與應用能力。
實作導向強化學用合一 培養綜合型工程人才
核心概念為「做中學、學中用」,學生將參與實驗、資料分析與專題展示,提升動手能力與實務應變力。課程內容緊扣能源、永續與智慧製造等重點產業,期望培養具備社會責任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工程實踐者。
跨域合作從問題出發
設計思維課程率先登場,融合創意思維與科技實作,「苗圃工作坊」作為導入性課程,著重於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觀察力。課程從真實的工程問題出發,透過團隊合作進行原型開發與測試,引導學生學習整合技術與人本觀點。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將共同參與解題,培養系統性思考與跨域協作的能力,進而發展創新思維與整合實作的基礎,並為銜接後續各主題課群奠定良好根基。
主題式課群相關課程均已開放選課,歡迎全校對永續淨零議題與跨領域創新有興趣的同學踴躍參與,共同打造綠色未來的工程藍圖。
啟動學習變革:跨域主題式課群招募計畫 開跑啦~~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單一學科的知識已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工學院特別推出【跨域主題式課群】,囊括七大主題:儲能及電網、循環材料、碳捕捉及再利用、氫能、離岸風機基礎工程與規劃、綠色智慧製造、淨零導向電子元件熱管理。
於114年2月17日辦理第六場【主題式課群說明會】,由材料所王冠文老師主講,說明主題式課群專注於淨零排放議題,以「做中學→學中用」的學習方式,帶領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並藉由TIPs專題實作課程,建立能源領域相關知識的儲備及實作能力。
本場次更特別邀請課群老師向大家詳細說明課程規劃:
化材系李岱洲老師介紹【碳捕捉及再利用課群】,藉由TIPs課程實際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多少,透過實作嘗試將二氧化碳變成有用的氣體再利用,評估實際排碳、減碳效能。最後在總整課程結合碳捕獲材料,進行二氧化碳吸附反應實驗,進而探討整體效能。
機械系林錦德老師介紹【綠色智慧製造課群】,在實體的系統中建置平行宇宙(虛擬環境)進行模擬、分析、最佳化處理等作業。開放實作場域-FESTO工廠,同學們可以自己決定目標並動手實作。
機械系鍾志昂老師介紹【淨零導向電子元件熱管理課群】,隨著晶片的發展所需功率越來越高,透過學習熱管理,解決熱當機的問題。從生活中的手機開始,評估散熱性能,學習電子散熱模擬軟體,進而提出冷卻方式的創新構想。例如:傳統風扇已不敷使用,將其浸泡在特殊的溶液中進行散熱,評估效能。
還有,材料所李勝偉所長親臨說明會,為大家解惑【儲能及電網課群】。
最後,邀請學長姐們分享他們修課和帶領實作的經驗,讓同學們對主題式課群有更深入的了解。
【課群分享1】
吳學長來自化學系,是首位跨院選修主題式課群的學生,加入「碳捕捉及再利用」課群。從課程中深入了解二氧化碳應用,學習如何捕捉、分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探索如何將其轉換為具有經濟價值的化合物。在這過程中,吳學長學到如何有效查找與分析文獻,掌握正確製作報告和引用文獻的方法,並且提高在不同領域進行實驗操作的能力,進而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世界中,拓展對碳捕捉技術和相關領域的認識。
【課群分享2】
土木系陳學長為首位完成選修院級Capstone的學生,加入「循環材料」課群。從評估循環材料生命週期開始,探討道路工程新興工法「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進行鋪面強度檢測分析、以及瀝青混凝土碳盤查,分析循環材料實際應用的可行性。透過TIPs課程,陳學長了解現階段推行的工法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意識到碳盤查的重要性,進而學習使用A3分類法進行碳排放估算,對於循環材料領域的相關知識有更深的理解。
【課群分享3】
機械系尚學長是首位同時修讀「氫能」與「綠色智慧製造」課群的學生。在這兩個課群中,了解氫能在綠色能源的發展潛力,並比較不同領域的產氫方式及其效益;進而在機器人技術中,探討如何將綠色能源「氫能」應用於機器人的動力系統。結合不同的主題領域課程,實踐跨域學習。透過TIPs課程,提升學術文獻檢索與閱讀的技巧、使用第三方軟體來繪製圖表,並且強化簡報技巧,對未來的研究和實踐工作更有信心。
藉由以上三位學長的經驗分享,讓參與學生更了解主題式課群的課程規劃,以真實的工程問題帶領學生學習跨領域知識的整合與應用,並且提升學術能力及實踐技能。
三步驟開啟跨域學習新篇章:
(1)依興趣或趨勢選擇主題。
(2)向工學院申請加入主題式課群。
(3)選修TIPs課程。
在專業課群老師的帶領之下,有機會取得微學程證明,為未來職涯加分!
歡迎各位加入工學院,開啟全新的學習篇章!
歡迎加入工學院,開展跨領域學習的旅程。
工學院於113年9月10日辦理第五場【主題式課群暨苗圃工作坊說明會】,再次邀請材料所王冠文教授、土木系林子軒副教授,說明主題式課群及苗圃工作坊課程設計與規劃。並邀請五位學長姐蒞臨分享修課與帶領實作的經驗,讓同學們深入了解主題式課群和苗圃工作坊。
【課群分享1】
首先,由理學院化學系吳學長分享跨學院選修「理論與實務整合專題實作」課程的經驗,以永續ESG為開場,強調政府推行「2050淨零碳排」政策,未來學習應從環境、社會、至理三個面向達到企業和社會的長期發展為主要目標。而主題式課群的課程設計符合當今趨勢,透過實作學習如何應用課本知識解決工程上的問題,並扎實學習到簡報及口語表達的能力,而此也呼應到業界研發副總強調簡報及口語表達的重要性。
【課群分享2】
尚學長以思考、探索、知識、實驗、紀錄五大主題開場,透過案例分享的方式傳遞跨域學習及實務經驗的重要性。提到TIPs課程提供學生參與實驗、實作的機會,對未來工程工作可以預作準備,也從中提升國際視野、想像力等軟實力,更可以接觸到不同領域,除了培養專業能力外,更能學習到整合資訊的能力。鼓勵大家跳脫舒適圈,勇於嘗試跨領域學習。
【課群分享3】
土木系薛學長以助教身份,向大家介紹循環材料(如爐石粉、飛灰)在正確設計下,能夠發揮驚人的效果,顯著提高混凝土的結構強度和耐用性。隨著TIPs課程的進行,學員們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從最初的被動學習,到期末時,大家展現出主動學習的成果。學員們通過自主查找文獻、整理資料和製作簡報,並在簡報中表現出比期初更為自信和流暢的表達能力。實作課程則幫助學員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通過「做中學→學中用」的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提高實踐能力。TIPs課程提升學員的思考、簡報和資料整理能力,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發現學習的樂趣。
【苗圃分享1】
蔡學姐分享苗圃工作坊將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們具在一起,透過不斷的討論和思考中激發創意與想像,並共同合作完成專題或商品。在餐廳情境下,目標打造「實時智能監控調節系統」。最初,想通過精緻的模型來呈現這個系統,但經過多次討論後,決定利用「彈珠台」來模擬不確定性的人潮流動。雖然需要額外在課間與組員討論,但經過多次的碰撞與溝通,大家更能理解彼此的想法,即便沒有程式背景,也能夠透過協作共同完成。
【苗圃分享2】
邱學長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為開場,強調在與來自不同系所的組員合作時,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透過設計思考課程,學員們深入了解組員的想法,經過多次討論,將不同的觀點融合在一起並加以呈現。在圖書館的情境下,學員們利用圖書館模型,結合物聯網技術,設計出「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解決實際問題。在不同情境下,設計出符合需求的模型,達到以人為本的問題解決目標。最後,邱學長勉勵大家不要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鼓勵大家學習不同的思考方式,勇敢將思想付諸行動。
歡迎同學把握時間,依照課群申請流程提出申請。
歡迎加入工學院主題式課群,一起跨域學習
工學院於113年5月28日辦理第四場【主題式課群暨苗圃工作坊說明會】,由材料所王冠文所長、土木系林子軒副教授,說明主題式課群及苗圃工作坊課程設計與規劃。並邀請五位學長蒞臨分享修課經驗,讓同學們深入了解主題式課群和苗圃工作坊到底在玩些甚麼?
【課群分享1】
首先,由陳學長分享選修「理論與實務整合專題實作」課程的經驗,藉由期末成果報告展示學習歷程,參與主題式課群透過場域參訪可以接觸到真實工程問題,除了在專業科目探討材料的特性外,增加經濟能源需求及全球暖化相關議題,在「做中學→學中用」核心下將學理應用,並逐步累積實務經驗。
【課群分享2】
劉學長分享,平時就有在關注能源趨勢和整體國家發展等議題,認為加入主題式課群,在自身化工領域背景外,可以結合產氫、儲能、循環經濟、離岸風機等議題,依照系所選擇相關課群主題,學習的負擔不會太大,又可以達到充分的自主跨域學習。透過TIPs基礎實作課程探索文獻,學習如何有效檢索與利用,為未來研究奠定基礎;以真實的工程問題引導學習如何實驗分析,更可以實際進入研究室接觸儀器設備,等同於研究生的訓練。
【課群分享3】
尚學長以思考、探索、知識、實驗、紀錄五大主題開場,透過案例分享的方式傳遞跨域學習及實務經驗的重要性,強調若能及早探索未來,學習相關知識,透過實驗了解意義,並紀錄下來加以運用,對未來就業更能具備競爭能力。透過TIPs課程參與實驗、搜索文獻,對未來工程工作可以預作準備,更可以接觸到不同領域,除了培養專業能力外,更能學習到整合資訊的能力。
【苗圃分享1】
張學姐以「邊玩.邊學 夏令營」開場,課程內容以設計思考為主軸,引導各小組以使用者為核心定義問題、發想解決方案,物聯網相關技術也有專業的助教帶領實作,扎實的學習。而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系所,實地觀察時每個人看到不同面向的問題,經過小組討論與團隊合作,最後在作品中呈現所學。能夠做出這麼完整的作品,是選課時未預料到的,這堂課的CP值很高,獲得的成就也高過於想像。
【苗圃分享2】
蔡學長用案例分享,用不同的思維看待同一件事情,考量使用者的需求,可以提出更適切的解決分案。透過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小組成員,長時間互動、討論、觀察、學習,除了自身專業,也能夠培養跨域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成為T型人才,未來就業能比別人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歡迎同學把握時間,於113年5月24日至31日選課期間,依照課群申請流程提出申請,錯過的同學也可以在第二階段選課期間(113年9月4日至18日)加選。
【設計思考×工程材料】混凝土玩創意
延續112年度苗圃教師增能工作坊,設計新工程教育課程,在土木系大一必修「工程材料學」課程中融入設計思考方式,搭配創意混凝土競賽,透過設計思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達到設計思考「化」教學設計。
工學院於113年4月30日辦理【融入設計思考方法的工程材料創意混凝土競賽】課程,由新工程計畫共同主持人土木系林子軒老師發起,土木系王韡蒨老師與苗圃教練攜手合作,邀請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創意設計與經營所黃鼎豪老師傳授設計思考訓練功,引導學生以同理心為出發點,思考問題的內涵與深層意義。
活動首先由林子軒老師開場,說明跨領域學習、以人為本是設計思考的核心理念。
接著由黃鼎豪老師透過「37」聯想破題,活絡學生的思緒、激發聯想力,由Tim Brown的引言進入主題,介紹問題解決模型、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釐清/發想/原型/驗證、及苗圃工坊類型等設計思考心法。
黃老師帶領學生以創意水泥的主題發想,透過便利貼進行小組發想及討論,運用目的發想出想法,找出創意水泥應用在食衣住行育樂的各種連結。課程中老師帶領同學不斷的探索(發想)驗證(收斂),藉由小組討論出創意主題,並以使用者為核心思考。
最後,各組分享創意主題,由老師講評,同學們可以利用課後時間再進行討論,三週後分享最終成果。
同學們經過設計思考課堂上的腦激盪,以混凝土材料發想出「混凝土外送盒」、「混凝土飾品」、「水泥保鮮盒」等貼近於生活的各種產品,並結合環保議題,達到永續節能。成果令人驚艷!
加入工學院主題式課群,跨域學習不再遙不可及
工學院於113年2月26日辦理第三場【主題式課群說明會】,由材料所王冠文所長介紹主題式課群設計與規劃,並邀請二位學長蒞臨分享修課經驗,讓同學們深入了解主題式課群的課程內容及修課方式。
王所長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同學闡述新工程計畫理念及主題式課群的規劃,詳細解說理論與實務整合專題實作(TIPs)課程授課方式及內容,並透過故事分享的方式傳遞跨域學習及實務經驗的重要性。
劉學長分享,跨域學習是現今的趨勢,而淨零排放更是當前矚目的議題,二者結合之跨域主題式課群是不容錯過的。並分享學習經驗,透過TIPs實作課程中實驗問題與討論,查找資料以佐證實驗內容,可以讓專業學科間彼此交流,相互彙集各領域知識。
尚學長以實務問題、市場需求開場,分享透過TIPs課程了解、認識永續能源議題,進一步透過實驗結合時事,使具備綠能相關產業技術之能力;以及思考實驗意義、探索世界需求,帶動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跨領域學習之目標。
歡迎同學把握時間,於113年2月29日加退選結束前,依照課群申請流程,提出申請。
第二場主題課群暨苗圃工坊說明會,歡迎保握時間選課!
工學院於112年9月12日辦理第二場【主題式課群暨苗圃工作坊說明會】,由材料所王冠文所長、土木系林子軒副教授,說明主題式課群及苗圃工作坊課程設計與規劃。
「理論與實務整合專題實作(一)」,課號EG3001,1學分,共分為5個班別,對應五個「主題式課群」,每一課群涵蓋4-6門課程。歡迎同學把握時間,於9月20日加退選結束前,依照課群申請流程,提出申請。
「設計思考與智慧物聯網應用」,課號EG5011,3學分,以「設計思考」與「智慧物聯網應用」為主軸,「節能與儲能」為核心議題,教導學生如何應用設計思考於「節能與儲能智慧物聯網」之設計。請同學於加退選期間自行上網選課。
教師增能工作坊,設計思考“化”教學設計
工學院於112年6月15日辦理【融入設計思考方法的新工程教育課程設計】,邀請台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習中心王明旭主任,講授如何以設計思考為共通語言,結合教學方式,使教學與時俱進,讓教師體驗設計思考與團隊合作,進而引導學生面對跨域複雜的實務問題與創新解題。
活動首先由蕭述三院長開場,說明辦理本活動的初衷,不同時代的價值、結構與環境皆不同,老師因應學生的狀況,改變自身的教學模式,有助於老師們帶領學生創新。接著王明旭主任解釋,跨域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師們心態與想法的改變,在講授工程專業知識的同時,思考可能的教學創新模式,進一步發展出創新且能夠實際運用的教學內容。王主任除了簡介設計思考的起源,也分享他帶領學生的工坊成果。
為讓教師體驗團隊合作及設計思考步驟,王主任首先引導在場教師,利用便利貼發想工程教育為何改變?遭遇困難?以及需要甚麼支持?並透過KJ法整理、歸納關聯。接下來,為使教師能夠同理工程學生,各組教師透過觀察和經驗,建構學生的人物誌,依據特質與需求定義問題,進而思考如何幫助學生。
透過本工作坊,帶領教師們體驗設計思考的方法,鼓勵教師未來教學能融入設計思考方式,設計新工程教育課程,達到真正的設計思考「化」教學設計。
主題課群暨苗圃工坊說明會,啟發學生培養跨域思考新思維
工學院於112年6月14日辦理【主題式課群暨苗圃工作坊說明會】,邀請工學院蕭述三院長、材料所王冠文所長、土木系林子軒副教授,親自向同學們說明主題式課群及苗圃工作坊課程設計與規劃,讓同學們深入了解主題式課群的課程內容及修課方式,以及苗圃工作坊如何協助同學建立設計思考能力。
工學院執行教育部「新工程教育方法實驗與建構計畫」,以主題式課群為核心,聚焦近年最夯的議題—淨零碳排。以實務問題為核心,建立五個「主題式課群」,每一課群涵蓋4-6門課程,規劃適當且可相互貫通或延伸的次主題,以串聯核心知識及實踐所學,漸次提高問題難度與學習深度,讓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有階段性明確的具體目標,最後以總整課程驗收學習成效。
苗圃工作坊,以密集六天上課的方式,推動問題導向及設計思考等創新教學法,重整學習模式,將跨領域專業知識融合社會真實議題,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及整合實作能力,以有效發揮本科專業及跨域溝通合作之能力。
工學院於預計112年9月辦理第二場說明會,請有興趣的同學留意本官網的相關資訊,歡迎結伴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