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觀眾踴躍參與海報票選,中獎名單如下。主辦單位將於近期E-MAIL通知,請您留意信件,未回覆者視同放棄領獎機會。
【中獎名單】
傅O真、陳O祿、羅O謙、吳O慈、許O仁
宋O妤、許O安、林O璋、徐O賢、宋O蓁
本專題的目標在於利用客家飲食及景點來推廣客家文化,並以Line的聊天機器人為管道。其中飲食的部分,藉由料理方式及由來,去勾勒出故事背景之下的文化意涵,讓客家飲食帶您體驗客家。景點的部分,則配合客委會所推行的「行尞客庄暢遊三六九」,透過走進客家的建築,也走進客家的歷史、文化。
我們的客家小抄—聊天機器人,就像小抄一樣,在您想了解客家時,就可以打開來快速地瀏覽所需資訊。其中包括名稱(中文&客語)、照片、由來故事、特色、作法流程和交通資訊,甚至如果您突然想吃客家美食,我們也可以依您的所在位置,搜尋附近有賣該食物的餐廳。
最後也期望透過客家小抄,能夠讓客家文化被更多人認識、欣賞、喜歡,並進一步分享給您身邊的人。
人類長期生產的型態不斷影響環境平衡,使得氣候問題越趨劇烈。然而社會普遍對其意識不高,若未來環境無法再調適,將導致地球嚴重被損害。因此本隊聚焦在「及早準備的重要性」,設計出一款具反思性的桌遊,以「地球與人」為發想核心,結合環境議題與體驗教育。參與者在遊玩時,需審視日常中自我對環境之實踐並了解相關知識。另外,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參與者也能因彼此互動而對議題有更全面的認知。我們預期藉由此方式喚起人們對地球的關懷與重視永續的觀念,使其調整原有生活型態、學習尊重和珍惜所處環境,以及提高實行綠色行動之意願。而最終能夠改善現有衝擊與危害,還給自然系統穩定運作,達到永續目的。
新屋高中手創社為一群致力於地區再造的高中社團,透過實際走入在地,發掘新屋地區人文與自然之美,並透過桌遊設計將地方特色轉化為趣味遊戲,以達教育推廣之效。而中央創遊為中央大學一群致力於開發數位遊戲的自主學習社群,應用數位遊戲開發於特定社會議題,達到教育倡導之目標。
「新屋地方創生數位桌遊開發教程」之教學目標旨在透過數位遊戲開發的程式撰寫,培育高中生將學習的資訊科技能力應用於地方創生議題的數位桌遊開發,將實體的地方特色桌遊進一步發展成在地數位文化遊戲,除了學習程式以及寓教於樂,更希冀課程的作品能為新屋地方特色宣傳有所貢獻。
由中央大學社群「Fun青松」和「耕新報—新屋在地書寫」共同出版,我們以耕新報03《水土不服》中的〈蜂麼个?九斗社區〉蜂農徐雲貞的報導為發想,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的楊佳欣同學合作,推出包含中英客語的食農教育繪本——《小蜜蜂蜜花》繪本。讓蜜蜂現身說法,以逗趣擬人的方式,闡述北部蜂農至南部花海採蜜的故事,環境變遷下的生態改變,希望推廣鄉土教育的同時亦能介紹與蜜蜂相關的食農知識。
耕新報-新屋在地書寫,是以新屋為據點的在地刊物,期望透過在地書寫對地方有所擾動,持續關注在地的人事物,嘗試透過各種模式認識不同面向的新屋,秉著對人與土地的關懷,期望這份關懷不止於文字而深耕於心。
以見域工作坊發行的《貢丸湯》地方刊物為標竿,紀錄屬於新屋在地的文化,新屋是一個農業社區,從這個縮影你可以看見你的家鄉,回顧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目前已發行三刊刊物,並藉由微課程讓中央大學學生進入在地,產生連結,讓新屋再現!
隨著時代及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對外出旅遊休閒也有進一步的需求,而規劃一趟舒適的旅程往往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查資料,從交通、景點、美食到娛樂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所以我們欲開發一個app,GoMap,以臺灣地區為主的多功能地圖,在此app中,使用者僅需透過一支隨手可得的手機即可操作,輸入想旅遊的類型或是地區,app即可規劃出一些旅遊的方案,提供使用者參考。而在疫情流行之下,在提供使者旅遊方案同時,也可顯示即時各地區當時的人群分布,直接看出地區的人潮多寡,在做選擇時可以避開人潮擁擠的地區。另外在地圖中也會標示出確診人足跡,使用者也可盡量避開這些場所,藉由app得知這些資訊,即時提供旅遊方案,快速規劃旅程。
桃園市平鎮區鎮興里居民原以客家族群為主、務農為生。近年周邊因應產業需求,開發山子頂、埔心工業區,新移入居民以勞工、雙薪家庭為主,暑期國小幼童乏人照料,需要陪伴。以往鎮興里辦理之營隊偏重客家語言與文化傳承,本團隊為理工背景專長,善於設計趣味科學體驗,亦有開課經驗。與里長商討後,我們希望於暑期辦理科學營,為小朋友開拓視野,並促進社區營隊多元發展。此外,鎮興里既是是客家抗日史上著名的平鎮戰祭場域;在生態上亦適宜獨角仙棲息。團隊將與鎮興里緊密合作,並依據其人文與自然資源的獨特性,共同舉辦系列活動,以能達成以下目標:
1.吸引居民參與
2.凝聚社區共識
3.文化的傳承及生態之永續性。
本次專題著重在解決「外貌焦慮」這個主題,外貌焦慮,被用來形容許多受外表所困擾的使用者。對外貌的過度注重及不自信影響了生活的許多面向-人際、健康……為了解外貌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程度,我們藉由問卷調查分析性別、同儕等因素在外貌上所起的關鍵作用,發現了以下幾點: (一) 在描述自我時,無論男女都傾向以外表作為描述依據; (二) 描述他人時,多傾向描述個性; (三) 近八成女性和近九成男性對自己外貌不滿意; (四) 超過四分之一人群期待擁有心中最理想外貌。為更準確傳達目標和理念,我們考量了互動性、體驗性等元素,故決定以圖像、影音的展覽形式,期待能帶給觀賞者不一樣的外貌體驗,了解美的多元性,傳達使外表不再成為一種焦慮。
此為程研、創遊、Fun青松、耕新報合作的一項計畫。宗旨為宣傳新屋與桃園在地小農,使其提高能見度,改善小農們不利與具有規模經濟的大農場競爭的困境。同時傳播相關農業知識(今年主題為養蜂業與蜜蜂)。這項計畫包含許多種形式執行,而在網頁開發組,我們期望透過網站達到宣傳與傳播知識的目標。
肆倆重社群以「節流」為主題,計畫設計一款節水裝置,擁有成本較低、方便易用、材質環保、製作簡單等特性,期望能提供一個更好的節流方式給面臨旱災的臺灣社會。
本計畫大致能討論兩個面向:1. 原理:利用水壓變化動態調整出水孔洞大小,進而控制出水量;2. 材質:計畫使用光固化3D列印機以植物基光敏樹脂為材料印製成品,此材質相較於一般光敏樹脂,不含VOC與雙酚A且擁有可生物降解特性,更加環保安全。
計畫時程有三個階段:1. 節水裝置設計、2. 實品產出與測試、3. 量產發行裝置,目前在第一階段,甫完成裝置設計。第二階段是內部測試,修正初版設計漏洞。第三階段則是量產裝置,普遍裝設於中央大學校內各處傳統水龍頭並對外販售(材料成本價格)。
面對高速汰換的媒體產業,需要有深度的報導及文字呈現力量傳遞,結合線上、下的科技平台,以舞台劇、多元策展的形式,用線上學員的商業計畫,實踐青年的多元觀點,旨在提升大眾文化涵養,建立有助於藝文活動的推廣。
腦中風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之一,且會留下肌肉無力、某些肌肉無法移動或行走時無法保持平衡等後遺症,其帶來的經濟及社會成本是一項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靜脈內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是目前主要中風的治療方式之一,然而,若 rt-PA沒有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容易造成腦出血或增加副作用,進而威脅到病患生命,故能否即時的判斷中風徵兆為重要關鍵。因此,本專題將研究一種基於穿戴式裝置和監督式學習技術的方法,藉由偵測平時的動作,判別是否有不平衡、不對稱的異常現象,再分析是否可能為中風的徵兆,結合健康管理app,新增異常提醒功能,希望能藉此提高中風被及時發現的可能。
人與環境,緊密而不可分割,為了順應環境,人類發展出各式各類的習俗文明。本社群以植物為本,從中央大學綜教館出發,逐步調查校園中植物百態,蒐集故事,亦向外與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合作,盤點地方創生議題,從中結合樸門永續思維,將此導入於我們的行動之中,此次企劃,除了盤點已發現的問題與議題,更將這些議題納入我們社群規劃的一環,提出具體作法與時程,達成我們向地方扎根的目的。
透過樸門永續設計的思維,讓我們不斷的改善系統,使其更夠以最小的資源達到最大的產出。雖然樸門永續設計最常被作為自然農法來使用,但其實它並不局限於農用。像是食物森林、可食地景、螺旋花園等等的概念或是元素,都可以套用在公園綠化設計、畸零地設計...,讓生活周遭的許多小角落擁有更多綠意。
除此之外,若能夠在規劃時加入生態的考量,如當地的原生植物種類,那就能夠在綠化的基礎下,種植對人類來說有用途的植物,還能同時兼顧當地生物間的互動,使當地能夠維持其原有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