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 學生使用AI的能力因人而異,如何讓學生使用AI輔助學習而非代替作答
可以檢驗學生的AI使用歷程,並從中加以輔導。比如讓學生用AI生成一個版本的答案,然後要求他們自己重寫一個版本,接著說明其中的過程。而老師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從中提出學習建議或思考方向。(整理自台師大張欣怡教授回覆,詳見影片)
●學生的作業或報告,使用AI協助批改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
因為作業內容屬於學生的智慧財產,若是直接將學生的作業或報告提交給AI進行批改,倫理上要注意的是學生的知情同意權,也就是老師應該先告知學生並得到學生的同意,才能將內容交由AI審閱。(整理自台師大張欣怡教授回覆,詳見影片)
● AI時代下,老師在設計教學與評量時有哪些可以著重的面向?
AI能快速提供知識與答案,但無法確保理解與思考,因此老師在設計教學和評量時,應該著重在學生是否具備評估、建構、重組和批判知識的能力。(整理自台師大張欣怡教授回覆,詳見影片)
更多問題&專家回應請看:
AI時代的教學評量設計
更多問題&專家回應請看:
AI科技融入教學:教學策略與對學生學習之影響
如果學生的使用只停留在複製貼上,那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在出題時,應該試著引導學生與AI互動、不斷挑戰AI的回答、不斷嘗試追根究柢,那AI就能幫助學生看到更多不同的觀點、產生更多的實用性思考。(整理自政大劉怡君老師回覆,詳見影片)
需要具備足夠的專業性以及數位素養,並瞭解如何更有創意地與AI互動,來產出更吸引人的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業知識x數位素養x創意互動,缺一不可。(整理自政大劉怡君老師回覆,詳見影片)
實務上目前比較有用的做法之一,是檢查學生們與AI的聊天歷史,並定期做閱讀考試,讓學生必須閱讀。AI時代下,老師的評分標準可能需要改變,不再只是看「有沒有讀完」,而是透過觀察閱讀過程,來檢驗學生「有沒有讀進去」。(整理自政大劉怡君老師回覆,詳見影片)
如果老師希望可以更瞭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以及利用AI輔助的程度,可以試著要求學生報告他們是如何使用AI的,比如讓學生用AI生成一個版本,然後自己重寫一個版本,接著說明其中的操作或轉換過程。(整理自政大蔡炎龍老師回覆,詳見影片)
其實不須要特別做選擇,同樣的需求類型(比如對話、繪圖、影片),其實AI工具大同小異,選擇一款加以熟悉即可,除非在教學實踐遇到難以克服的缺點,才需要試著轉換工具。(整理自政大蔡炎龍老師回覆,詳見影片)
目前還不太行,AI可以協助很多的部分,但有些問題還是需要老師解決。比方AI還是可能會說出不完全正確的答案,但以同學的程度,即使是他上網搜尋,有些東西他還是很難分辨正確性,但對老師就簡單很多,所以在這部分還是需要老師來協助學生。(整理自政大蔡炎龍老師回覆,詳見影片)
更多問題&專家回應請看:
生成式AI的原理和教學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