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2023年1月,中山大學光達量測的時間跟天氣資訊。
上圖是2023/01/17,行政院環保署的地面測站資料,分別是前金、左營、前鎮測站,分別顯示了7種不同的數據。
左圖是2023/01/07中山大學光達測站分析的垂直剖面圖,橫坐標是時間(UTC+8),縱座標是垂直高度(km),Color bar代表的是訊號的大小。
可以看到左圖細分了上圖跟下圖,上圖是Perpendicular signal,下圖是Parallel signal,當上下圖同時有訊號出現時,代表有汙染氣膠的存在,我們就會對該高度的氣膠層進行氣團逆軌跡分析,當只有下層有訊號上層沒訊號,可能只是一般的雲霧。
可以根據有氣膠污染的垂直高度跟時間進行氣團逆軌跡分析,氣團逆軌跡分析(NOAA HYSPLIT Trajectory Model)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總署大氣資源實驗室跟澳洲氣象局研究中心在1988年共同研發的,可以看到上圖的右小圖,紅色的路徑代表代表過去5天氣團的垂直高度跟路徑變化,而路徑上的每一個點都有可能是汙染氣膠的來源,氣團起點是由非洲地區(高空6.5km)一路經過印度,東南亞再到中山大學上空(低空3.2公里)。
最後一部分是氣團來源的初步分類,首先先以中山大學為中點,向外劃分4個大區域,第一區域主要是中國,第二區域主要是東南亞、印度、非洲,第三區域主要是東北亞,第四區域主要是太平洋。
再根據逆軌跡分析的結果,氣團過去五天的路徑有經過哪些區域,就將其用垂直高度的方式標記在當天的表格中,不同高度範圍共用了三個不同顏色區分,最後統計了四個區域的資料筆數,還有三個不同高度範圍的資料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