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台地名由來🧾
民國前二年,日本在此設原住民高砂社,下設警察派出所一間,所長由吉田先生擔任,教育所一間,由吉村任教。
當時本地由泰雅族原住民所住,人數約三百多人,當時有戶人家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孩(一個白毛、一個紅毛);經該戶戶長向派出所報告,視為異類。不久二個男孩均去世,全社發生瘟疫,日本政府遂取名白毛社,並將整村於民國十一年遷離至大甲溪對岸南勢村。
台灣光復後,政府遂將本地定名為「白毛台」。
白毛台開發史🧑🌾
一、地段簡介📢
(一)下坪:
福興里第1鄰原有水田二十多甲,民國十五年由日本人持木先生開發,放租了林俊等數人耕作,光復後政府徵收成為公地,已放領予現耕人,現為民有地(如附件地圖所示)。
(二)上坪:
福興里第2鄰與下坪比鄰,民國15年前遷南勢。民國十五年日據政府放租予徐春龍先生,租耕種植甘蔗,有賴阿軽等五戶常住,並為他幫農,後來二次大戰告急,糖廠終止種植,而將地轉讓予賴某等幫農至今,但是該地現不知如何錯誤,乃被政府編為「原住民保留地」(如圖所示)
(三) 阿寸溪:
福興里第19鄰(如附件地圖所示)沿溪床平坦之地,由李添枝等四戶,自墾為水田耕作至今,亦被編為「原住民保留地」。
原住民保地沿革
日據時係番地,光復後政府怕匪碟潛伏山地作亂,改山地保留,管制區(無界限也無條件,後再改山胞保留地又改名為「原住民保留地」。
屬新社鄉界之證據
54年之前無地號,(除林木土地外)54年後土地測量總登記時,新社庄行政區內為上水底寮段(番地界為白毛段)據台中州東勢郡官林野圖二十四葉之內第5號。
二、行政概說🖥️
(一)民國二十三年 (昭和九年)麻竹坑派出所(現福中派出所)成立時,上坪、下坪、阿寸溪三地區為一甲(鄰)(新社庄第十二保第4甲),識漢文先生為當時甲長(如附件照片中圈者,日據時代至今戶口謄本),光復後人口漸多,劃分下坪為第一鄰,上坪為第二鄰,然後再增設阿寸溪為第十九鄰(原因述予後),迄今均為新社區管轄。
(二)參照本附件(臺中州東勢郡官有林野圖都是新社庄(郡)轄區,民國四十八年省民政廳土地測量總登記時,新社鄉界內登錄為上水底寮段,鄉界外為白毛段,已明確分出,新社鄉與和平鄉。
(三)當時也把阿寸溪左岸(上水底寮段)十數戶新社鄉界內原和平鄉住民戶籍遷回新社區管轄,才增編為福興村第19鄰至今(如前述)。
(四)相比鄰之第一鄰(下坪)第二鄰(上坪)十九鄰(阿寸溪)同屬新社鄉福興村轄區內,獨有上坪、阿寸溪被列為「原住民保留地」,長久以來取不到所有權,帶來一切困擾至鉅。
三、交通經濟💰
(一) 該地區人民在八一水災前靠八仙山林場鐵道出入,後因八一水災鐵道損壞,由新社區公所向上級爭取補助至今已開成五公尺福民產業道路,該道路係本地區人民經濟命脈,其後數十年來都靠新社鄉公所朋取補助搶修災害不計其數。
(二)本地人民經濟交易都由福興村(麻竹坑)出入,而新社農會亦在福興村設有部份人民缴公稅、農保、領健保卡,肥料等都很方便。
四、結論🔚
總觀白毛台下坪、阿寸溪地區,就行行政、交通、經濟(本地區八十年來並無原住民開發及居住)等條件,均於附件日據時,臺中州東勢郡有林野圖參照,實地調查,瞭解民情,早日重新改編為一般土地,以利前述地區百餘戶現住,民之生計及權益,陳述人林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