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課程內容
下學期課程內容
自然教室裡有實驗器材與材料,要注意安全。
自然教室裡會進行實驗與操作,要注意安全。
不管是不是在做實驗,都要注意安全。
製造雲和霧~透過水蒸氣上升,遇到冰塊的冷空氣,加上線香的煙模擬的凝結核,哇~有白色的雲跑出來了!
製造露和霜~冷水加冰塊,製造低溫的環境,杯壁外面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滴,那是露。冷水加冰塊、再加鹽巴,製造攝氏0度以下的環境,杯壁一下子就出現白白的一層物質,那是霜。哇~摸起來好冰喔!哇~黏在抹布上了!
在同一個杯子上,因為溫度不同,看到的現象也不同。溫度對水的形態變化影響真的很大。
(冷水+冰塊+鹽巴)的水位高度就是形成霜的高度。
氣體的熱脹冷縮~在錐形瓶口套上氣球,再將錐形瓶放入熱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接著再放入冷水中,氣球又產生不同的變化了!氣球變化不明顯,換個大家都喜歡的泡泡試試看。在錐形瓶口抹上幾圈肥皂水,再將錐形瓶放入熱水中,觀察瓶口的變化;再將錐形瓶放入冷水中,觀察瓶口的變化。哇~我們有3個泡泡耶!
固體的熱傳導~熱會藉由物質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稱之為熱傳導。不同材質的物體,熱傳導的快慢也不同,金屬材質比金屬材質傳導速度快。透過傳導棒,觀察哪種金屬傳導速度比較快?
熱對流~溫度高的會上升、溫度低的會下降,液體和氣體都會因溫差的不同而流動,因此產生對流!溫泉、冷暖氣機都是熱對流的應用。
←液體的熱對流
氣體的熱對流→
流水改變大地~不同粗細的水柱澆在相同的土堆上,土堆會有什麼變化?相同粗細的水柱澆在不同坡度的土堆上,土堆會有什麼變化?
河流曲流實驗~彎彎曲曲的河流因河道兩側水流速度不同,形成凸岸、凹岸。兩側河岸的水流作用有什麼變化呢?哇~水量太大,很容易造成土石流,好可怕!
實驗過程中,每組拿著平板將過程拍攝下來,可以回播方便討論,也可以上台分享,彼此觀摩學習。
房子結構耐震實驗~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大小地震頻繁發生,如果無法避免地震發生,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防災防震的準備工作呢?透過實際操作,自己設計房子結構、自己搭蓋房子,讓地震發生時,傷害可以降到最低。
融入SDGs11「永續城市」進行課程討論,結合其中之11.5和11.b之內容,讓學生除了有防災觀念,更有永續城市的觀念。
岩石礦物觀察~生活中的物品很多都是岩石礦物當作原料製作而成的,讓我們透過放大鏡仔細觀察岩石礦物的樣貌吧!咦~這顆岩石滴了酸性溶液會出現為小氣泡耶!是因為裡面含有什麼成分呢?礦物互相刻劃後,硬度小的會留下凹痕,那如果跟硬幣互相刻劃後,那些礦物會留下凹痕呢?
電磁作用~電生磁,磁生電,電和磁會發生什麼有趣的現象呢?厄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 發現載電流導線附近的磁針會產生偏轉,從此打開了電磁學的領域。讓我們透過實驗也來發電電和磁的小奧秘吧!
懸空的磁鐵棒與漂浮在水面上的磁鐵棒,轉啊轉,會指向同一個方向嗎?
將指北針放在磁鐵棒周圍,觀察指針的變化~
製作通電線圈~漆包線,繞了一圈又一圈,啊~我忘記我繞幾圈了啦?
線圈終於繞完了,通電後能吸起幾個迴紋針呢?
比一比~線圈加上鐵棒,能吸起更多的迴紋針嗎?
電磁的應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電磁的用品,像是電風扇、鬧鐘、音響、電磁鐵起重機等等,裡面都有電磁鐵製作的小馬達呢!讓我們也來嘗試製作簡易小馬達!
看到漆包線圈轉啊轉的,大家都好想嘗試看看自己是否會成功~專心把漆包線繞整齊、確認電磁和磁鐵、支架也要架穩固、看看小馬達轉動。啊~我的會轉了!啊~我的怎麼不會動!啊~我的動了怎麼又停了!成功的同學幫忙檢查沒成功的,互相幫忙和合作,大家終於都成功了~
生態箱模型~利用寒假先了解各種生態環境,進而製作模型、海報或簡報等,自己動手查資料,得到的知識更清楚!
海洋生態箱
河口濕地生態箱
認識黴菌~生活中常可見黑色、灰色、白色的黴菌,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呢?先觀察黴菌的構造,再想想黴菌生長的環境是如何,進而去預防黴菌的生長。剛好搭配公開授課,大家一起來學習吧~
吐司發黴實驗~透過顯微鏡+平板,我們看到了黴菌的孢子囊和菌絲,其實長得好像金針......要了解孢子喜歡什麼樣的環境,就要透過吐司來做實驗看看。想一想~我們的實驗組要做什麼變因呢?再用平方公分板來比較看看黴菌生長的變化吧!
簡單機械~生活中運用到很多簡單機械的原理,例如槓桿原理、滑輪、輪軸,還有傳送動力的齒輪等,透過實驗與操作,我們才發現原來很多工具的設計都是有原理的,可能是要省時、可能是要省力、也可能是為了操作方便,不管是為了什麼目的,這些物品都讓我們的生活便利許多!一起來看看這些好玩的簡單機械吧!
海洋酸化~畢業考結束,要做什麼呢?那就結合SDGs14保育海洋生態來上一堂有關海洋酸化的課吧!了解海洋酸化的原因,加上之前所學的自然知識,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操作,最後思考自己能為海洋做什麼。簡單的一堂課,澄清對於海洋酸化的迷思,落實保育海洋生態的行為,期待我們的海洋能持續美麗~感謝學生及導師、研發處及伊利諾大學的師生,讓這堂課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