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是閱讀生活風景最美的速度,讓遊藝隊領路帶您走舊街探小巷,走進新莊街的日常。沿途我們將走訪三處歷史悠久的福德宮,說說與我們最親近的守護神─土地公的故事。告訴您那傍晚才開賣,滿滿煙燻味的豆干店、還有手工打造,標榜每一日都會用到的打鐵舖、一間許多人從小拍到大,記憶在地人容顏四十幾年的相館,仍繼續為客人按下完美的快門…他們是舊街的老舖與職人。行走在生活的舊街上,從一塊花磚懷想往昔的美麗風華,從一面老牆看見前人造屋取材的智慧,看素樸的鐵花窗伴著小磁磚陽台上的綠葉紅花,每個轉角都是日常的風景,處處可見庶民的生活美學。轉進巷仔內的瓜棚人家,自得其樂的享受著「類農夫」的田園樂趣,走著走著發現水泥叢林中宛如秘境般存在的小小森林...。回到居民採購日常的豐年市場,週邊美食小吃密度超高,到底最好吃的是哪一家?請您帶著發現的心情,與我們一起來看見充滿生活氣味的裡新莊。(文/鏡子)
◎走讀路線:
1.新莊武聖廟- 2.花磚老屋謙受益古厝- 3.新泰路口(車仔頭)- 4.日日用打鐵- 5.尤協豐豆干- 6.土牆壁 - 7.新莊全安宮 - 8.同鴻攝影社 - 9.張廣福公館舊址 - 10.快樂農場 - 11.豐年街市場 - 12.豐年里福德宮 - 13.神秘小森林 - 14.TR磚老屋 - 15.海山里福德宮 - 16.豬哥巷 - 17.超群西服店 - 18.鹹菜巷 - 19.雙福祠- 20.海山頭老麵攤- 21.新莊新樂園- 22.新莊忠義館
武聖廟,在地人又稱關帝廟(台語),已經有262年的歷史,在創建當時是北部地區最大最早的關帝廟。
清朝時關帝廟前的街道叫做米市街,這裡據集了很多的米商,當時的米商都是很賺錢的商人,我們也知道關公的信仰組群中商人也是佔很重要的一部份,傳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和記帳,另外關公的忠義形象也讓商人所看中,因此很多商人都祭拜關公,而在新莊米市街的商人眾多,當時由在地商人和仕紳共同合作建立了關帝廟。
關帝廟在新莊街上已262年,也是新莊人最重要的信仰之一,許多難帶難養的孩子都曾被長輩帶來讓關聖帝君收為契子,而且關帝廟一帶也是新莊很重要的生活圈之一,她的旁邊有新莊知名傳承三代的林記肉羹,是新莊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長大後去的地方多了,吃的東西也多,也漸漸會認為林記肉羹並不是最好吃的,但對新莊人來說,是一種家鄉的滋味,有時久久沒吃會懷念的味道。
早晨在關帝廟週遭有許多傳統台式早餐,羹麵、四神湯、油飯、米苔目…,琳琅滿目的早餐可供選擇,以前做辦桌的阿公也是每日大約5點就會起來準備辦桌所需的東西,很早就會去吃個一碗油飯和四神湯;晚上這裡則搖身一變成為夜市,從早到晚都滿足了很多在地人的生活所需。
往新泰路方向走過去,我們就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夜市的氛圍與在地人生活的空間差別。(文/婉筠)
走在新莊街上,在接近車仔頭之處,有棟很容易走過路過就錯過的大正街屋,在立面上寫著『謙受益』三個字。
大正9年(1920年)由於市區改正的推動,新莊街拓寬,兩旁店家紛紛改建,受限於經費問題,多為一樓平房土合屋;僅有少數有點財力的,才能改建成仿巴洛克式建物。謙受益老宅便是其中一戶。相傳……當年能造仿巴洛克建物的工匠,多是建蓋廟宇的師傅,山牆上的裝飾更是泥塑手捏的藝術品。仔細端倪不難發現,門面上還有許多花磚裝飾。
花磚在台灣活躍於1915~1935年,造價昂貴,在當時是一種富貴的象徵。謙受益老宅不單只是仿巴洛克式的建物,更擁有許多珍貴的花磚,可見在當時可是富甲一方的大戶。(文/阿志)
在新泰路與新莊路口這裡的舊地名叫做車仔頭,在日本時期這裡設有輕便道車站,據說有三條路線,一條是通往泰山、一條通往台北大橋頭、一條則通往桃園龜山,運送貨物之餘,也載送居民們往來。
曾經聽過龜山的文史工作者分享,當時龜山的人們坐著輕便道要來新莊,就如同要進城一樣的正式,由此可知雖然輕便道存在的時間不長,但當時四周城填還是很依賴輕便道的功用。後來開始有了巴士,交通上漸漸成熟,就廢除了輕便道。
但在老一輩的記憶裡這裡的地名就叫做車仔頭,我們從小也是在阿公阿嬤的口中記下這個名字。(文/婉筠)
車仔頭_昔日的輕便車站(圖/鏡子)
清朝時新莊是產米大區,週遭城鎮更是皆以農業為主,因此對於農具的需求是很大的,新莊街又是當時貨物集散地,許多人都會在此買賣貨務、農具等,日本時期新莊街上製作農具的打鐵店很多,但現今只剩二間打鐵店。
民國三年有打鐵王之稱的王金磚先生在新莊創立「金日用打鐵店」,他的五個兒子,除了老三做糕餅業,其餘四位都傳承父親手藝:老二於祖店旁另開一間,名為「金正用」;老四則於台北士林開店,取名為「士林金日用」,民國72年時,已將店收掉;老大和老五王叔明,即王崇德的父親,共同主持祖店「金日用」。民國40年時,王叔明在現址開了日日用打鐵店營業至今。
日日用的店面面對新莊街,製作鐵具的地方則是在後方面對景德路,我從小就住在附近,打鐵店磨刀具的聲音和敲打刀具的咚咚聲是陪伴我長大的聲音。
後來新莊及附近城鎮都不再以農為業,對打鐵業的影響也很大,也因此收掉不少店家,但做辦桌的阿公非常喜歡使用手工打造出來的各式刀具,耐用又好用,隨時還可拿回家裡去維修,一把刀可以用好久好久,印象中小的時候每年清明節時要去十八份掃墓前,都會到日日用來買一些簾刀好去墓地時可以割除雜草。
現在的日日用除了販售農具所用的物品,也有各式各樣料理用的刀具和特殊刀具可供大家選擇。(文/婉筠)
日日用(圖/鏡子)
新莊街上有耳朵能聽的故事、有眼睛可以看的古宅古廟、有嘴巴可以品嚐的美食、還有鼻子聞得到的香氣。從同治年間就開業的尤協豐豆干店已經飄香逾百年,好滋味傳遍整個新莊,說他飄香並非誇飾,尤協豐豆干店堅持手工製作豆腐豆干,並且在傍晚時分生起炭火烘烤豆干,那豆干因為中藥煮製而有著黃色的外皮,老闆用手工不斷幫豆干翻面,每一塊豆干都被仔細注意不讓炭火過度烘烤而焦黑,烘烤完成後蓋上紅色印章,一塊香噴噴的豆干便能放上竹架等待良客了。
每次騎機車經過的匆匆一瞥都能見到那炭火的點點火光,還能聞到濃郁的碳香味,現買來的熱騰騰豆干香氣十足,就算燙手也還是忍不住要趕快品嚐他一口,鹹香的滋味和軟嫩的內裡,每咬一口就有蒸騰而出的熱氣,如此滋味,經過可不要錯過了!(文/毓勻)
新莊老街上的房子大都是以街屋的形式,一間接著一間蓋的,目前我們站的這個地方,都是以閩式建築的形式為主,剛好這邊有一棟建築拆除掉了,讓我們可以好好來研究欣賞一下街屋建築的外牆結構,以石塊為房子的地基和牆壁的基礎,往上可以看到有一塊一塊的土埆,中間混合的稻殼、碎石、陶磁碎片甚至可以看到蛤蠣殼;蓋房子的土埆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在紅磚還未能被大量製造前,田裡的土用來做成一塊一塊的土埆,當蓋房子時,土壤的密度強度不足夠的情況下,加入一些稻殼和碎石加強其結構,經過壓模成形日曬變成土埆磚,可做為屋舍的共用壁和隔間牆,在沒有紅磚的年代是最常被使用、最天然也最環保的建材。
從一片牆壁幾乎可以看到一小段的台灣發展史,見證了台灣的農業時代。(文/麗惠)
是二保的土地公廟,附近也有個舊地名叫做公舘口,清朝時新莊大墾戶張廣福就在這裡設置公舘,因而得名。這裡的土地公,早期就是供奉在新莊路493巷張家設立的隘門之上,日本時期因市街改正將隘門拆除,土地公被附近居民請回家供奉。
而現在廟宇的位置在日本時期被日本政府建設為部落會,當時在新莊的保甲制度,從新莊街頭至尾,分為九個保,三個保為一個町,各設置一個部落會為集會宣導等需求所使用。而現址這裡當時就是河上町部落會,國民政府來台後,曾做為幼稚園使用,同時附近的居民也共同集資蓋了全安宮,將當時供奉在隘門上的土地公請至全安宮安座,另外全安宮還有一位特別的主神為李府星君,在地人稱為亞爺公(台語),農歷的6月14日為亞爺公的遶境活動,每年都是在地居民看重的日子。
在全安宮前的廣場,也是在地居民很重要的生活空間,早年有一些攤販聚集於此,記憶中小時候長輩都會帶我來這裡吃宵夜,坐在長長的椅寮上吃著剛燙好的魷魚,是記憶中的好味道,後來漸漸地攤販移除,部落會也改建成活動中心,這個廣場還是不時可見小孩追逐玩耍、媽媽們的舞蹈班,更時常可見在地人聚集於此聊天交流,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空間。(文/婉筠)
這是一家服務記憶的商店。
1977年來自玉里的青年攝影師王同鴻,在新莊路545號創立了同鴻攝影社,是當時街區第8家照相館,購入新穎的Mamiya RB67相機,展開為客人留下美麗記憶的業務,按下快門的時刻,內心謹記老師傅的那句「相片是要予人客囥一世人」。創店時櫥窗還布置著婚紗模特兒,是當時相館的時髦服務,當然還有經典的嬰兒照、全家福、證件肖像、畢業紀念照......無數顧客的容顏在觀景窗前一一定格,一張張青春同遊笑顏在相紙上綻放,一本本生活珍貴記憶從老闆的手交付顧客手中恆久留存。
創店45年來同鴻經歷了自動相機普及的90年代,迎來底片銷售與沖印業務的巔峰,也面臨了近年智慧手機終結沖印市場、自動快照機取代人們到相館拍證件照的困境。一生從事攝影工作的王老闆,仍每日準時開門迎接走進相館的客人,攝影職人堅持的是專業與機器無法取代的信賴,在擺滿經典機械相機的櫥窗裡,那台曾與老闆攜手為顧客服務的Mamiya RB67 老相機,也靜靜地陪伴著老攝影師,守護著舊街的歲月與記憶。(文/鏡子)
你聽過「公館」的地名嗎?
你一定知道台北市公館、苗栗縣公館鄉,但其實全台灣各地都有公館的地名,就連綠島也有公館,這是全台灣的菜市仔地名之一,偷偷告訴你,另外一個菜市仔地名是「新莊」,今天來到這裡,兩個地名通通都給你。
怎麼有這麼多地名叫做「公館」?
其實公館是清朝時期大墾戶收租的地方。以前墾戶申請墾照的範圍很大,一定得把土地租給佃農來耕種,佃農收成後要繳租金給墾戶,會需要一個點交稻穀的所在,這個所在不能太偏遠、而且還要建有倉庫,好囤積這些穀糧,大掌櫃要來居住一段時間收租,房子當然也不能太寒酸。這房子就會被稱為公館,連帶的附近大範圍的地區也被叫做公館了。
老新莊人為何稱全安宮附近為「公館口」?
根據在地耆老口述,這裡在清朝乾隆年間有群老建築聚落—「張廣福公館」,在全安宮附近築有城牆,還在新莊街上設了一座城門,在公館的這一側叫大城內,另一側叫大城外,而全安宮這一帶就被稱為公館口了。
那「張廣福」是誰呢?
張廣福不是誰,它是墾戶的公司名稱,這個墾號的地主是來自雲林的張士箱家族。張士箱是福建晉江人,康熙42年(西元1703年)來台灣發展,初住府城北坊,寄籍鳳山,來台前三十餘年間其主要職業是教書,同時也透過不斷購田置業累積家族財產,其中包含今台南、雲林、彰化等地。張士箱有四子—張方高、張方深、張方遠、張方大,張方大到今新北市樹林、西盛一帶建立「張必榮」墾號,長子張方高則至今新北市新莊地區建立墾號「張廣福」,這個家族對北台灣的開墾真的頗有建樹。
「一門六舉」容易嗎?
乾隆25年(西元1760年)至乾隆35年(西元1770年)是張士箱家族最輝煌騰達的時期,張方高的次子源仁、長子源德、三子源義、長孫植發、次孫植華以及張方大的長子源俊相繼考中了舉人,一門六舉,科名鼎盛,冠甲全台,傳為佳話,這在科舉時代實屬不易,不但贏得好名聲,也為家族累積更為雄厚的政治資本。
新莊的水圳跟張家有關係嗎?
沒錯,開墾最重要的設施就是水圳,張家從乾隆10年(西元1745年)開始,引大嵙崁溪(今大漢溪)的溪水,開闢水圳-永安陂(又稱張厝圳),主要灌溉新莊、三重一帶,由於工程不順利,直至乾隆30年(西元1765年)才完成。期間,潮州裔的劉和林、劉承纉父子趁颱風讓溪流改道的機會,迅速的「壅水築圳」,在乾隆28年(西元1763年)搶先完成了萬安陂(又稱劉厝圳)。而兩家的水源及圳道多有重疊,為此,兩家纏訟多年、械鬥不斷,官府屢勸無效。相隔近百年後,道光17年(西元1837年)淡水同知婁雲立了「嚴禁截流塞狹圳道碑記」,可見問題到此時並沒有解決,此碑現存在新莊保元宮,已具有歷史建物的文資身分。直到150年後,明治42年(西元1909年)總督府將張厝圳、劉厝圳和泰山地區的草陂、大窠口圳合併為後村圳,這兩圳的恩怨才真正落幕。
有「張廣福公館」的舊照嗎?
對比眼前的公寓建築實在很難想像張廣福公館當年佔地廣闊的宏偉舊貌,可惜的是遊藝隊至目前為止也尚未找到張廣福公館的舊照片,但我們從把故事說給大家聽,然後又試著提筆把故事寫下來,給更多想要了解新莊過去的你。
(文/慧芬)
你種植過花草嗎?花或草或樹都需要一方土地、一寸陽光和涓滴細水才得以生長,而一座城市建立在一方土地之上,同樣需要水、需要陽光。新莊是座歷史悠久的老城鎮,街道開散如繁茂的大樹枝椏,穿梭其中像是走在迷宮裡,一座被時間雕刻出華麗又細節滿目的迷宮。
過去新莊曾經是種植稻米的農業之都,那些農田沃土如今開發搭建了高樓、曾經泥濘或揚沙的黃土路都覆上了柏油,服務以石油為動力的機械車,但人們還記得土地的觸感、陽光的溫暖嗎?城市裡的人們沒有忘記與自然共同連結的血緣關係,會在陽台上、窗台上種植盆栽花草,看著盆裡的莖葉朝氣的向著陽光的方向生長、看著花苞隨著季節舒展艷美的苞瓣,彷彿整個大自然的鮮綠與生命力都濃縮在小小的陽台、小小的盆栽裡。
當我們穿梭新莊的街道時,卻意外地闖進了隱身在水泥建築之中的一塊小小農場,有著瓜棚和壯碩的大樹可以遮陽,農場的主人在時間裡偷了點閒、在城市裡偷了點愜意,讓翠綠的珠蔥在土壤裡整齊排列、讓肥美的無花果懸掛在大葉枝梢上、讓一株株的紅甘蔗恣意向上生長,用勞動的身體打造這個彷彿與世隔絕的快樂農場。這座納藏在城市裡的小小快樂農場,使我想起台灣詩人吳晟的作品《我不想和你談論》:「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領略春風如何溫柔地吹撫著大地。快樂農場裡被風吹動的一花一草一果,都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與土地連結的能力。」(文/毓勻)
約莫六零年代,港商東元光學在豐年街設廠,員工據說有上千人,下班需分下午4:30和5:30兩個時段來分散人潮;人潮也帶來了變化,房屋型態也從原來的一樓民房,逐漸演化成販厝及公寓型態,也演化出了市場。市場的形成是有些零星的攤販開著菜車,下午到豐年街販售,由於剛好搭上豐年街及瓊林區域工廠的下班時間,很多工廠員工下了班就順手買回家,因此逐漸形成豐年市場。(文/阿志)
俗話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土地信仰無所不在。豐年福德宮原是田頭土地公,據在地耆老口述,已有150年歷史。
但隨著良田逐漸蓋起住宅,土地開發下,田頭土地公也被迫搬遷許多地方。現在的福德宮,也是在地方人士奔走集資下,田頭土地公終於有了固定的家;從廟宇的裝飾可以看出,在地居民對土地公的重視。(文/阿志)
遊藝隊剛成立時,我們經常不斷不斷地在老街上行走,尋找故事之餘,也讓自己的身體跟地方產生連結,記得當時我們時時感嘆新莊除了可以休息的地方太少外,綠地空間也少得可憐,可以理解新莊街從清朝時就是貿易繁榮之地,所有的空間都早己被使用,因為某日無意間走進了這個巷弄中的小森林時,大家都傻了,為何會在這裡有一個這樣完整空間,沒有任何建築,只有許多植物和好幾顆高高的椰子樹與榕樹?大家的疑惑不斷丟出,卻沒有任何答案。
我們猜測過很多可能性,公有地?水利地?或是大地主的地?為何會沒有任何用途?又怎麼會種植許多椰子樹呢?始終還沒找到確切的答案,但站在這片小森林時,風微微的吹來,街上車來車往的吵雜也被隔絕在外,無疑是個舒服的地方,我們決定邊探索它的身世之外,也當做我們的秘密小景點,是新莊街上神秘又特別的小森林空間。(文/婉筠)
TR紅磚的TR二字,全名是『台湾煉瓦株式会社』的日語縮寫。在大正2年(1913)由後宮信太郎引進乾式製磚技術燒製而成,並在承載面上印上TR兩字;換做現代觀念,跟產消履歷保證相同概念。高密度且質地堅硬,單顆約4斤重(2.67公斤),在日本政府宣傳下,成當時各建物的指定用材。由於TR磚價格頗高,在用於一般民宅的修繕建造之下,有些會選擇將承載面的TR兩字外露,以此彰顯個人或家族的財力。(文/阿志)
一保的土地公廟,傳說很早以前就已經存在,但在某次新莊淹大水時,土地公被水沖到了三山國王廟附近被村民拾起供奉,就留在三山國王廟附近了,現在的海山里福德宮真實的年份已不可考,文獻上說廟裡存有一只咸豐三年的香爐,所以就以咸豐三年定為海山里福德宮的建廟年份,但經過實際踏察後發現,廟宇收藏的舊香爐為咸豐五年,並未看到咸豐三年的香爐。
新莊早期所蓋的土地公廟方位幾乎都是面向大漢溪水流的位置,在民間習俗裡,認為土地公跟人民最接近,如同現在的里長一樣,對於里內大大小小的事都很關心,也一心為地方的里民著想,所以土地公廟面對水源的方向,就是希望土地公可以將水源、水財、福氣都留在自己的村裡,庇佑村裡的人們,畢竟在農業時期土地和水源都是相當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海山里福德宮的虎爺造型非常的可愛,來這裡一定要來看看可愛的虎爺。(文/婉筠)
漫步在新莊路649巷,已不見任何豬仔的影子!僅有巷口馬路上的浮雕巷徽,屢屢在雨後讓騎士「擂殘」,狼狽起身之際,驚見地上那隻四腳朝天的豬哥,才發現新莊竟然有這條豬哥巷仔!成為與在地文史首次接觸的「體驗」。
走進農業時代的豬哥巷,有幾間豬寮座落巷中,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氣味,豬仔特有的口鼻聲此起彼落交談著,你可能會看見肩扛水勺的主人,牽著一頭碩美的豬哥迎面走來,他們正要出門執行「公務」,滿足豢養母豬的農家,生養小豬攢錢給孩子繳學費與改善生活的願望。這條昔日因養「種豬哥」聞名的老巷子,在最後一間荒廢的豬寮傾倒拆除後,豬事種種已徹底成為了傳說。
2022年里長將老豬寮那塊空地整建綠化,喜愛園藝的居民在週邊種植花卉,一旁的芒果樹也隨著節氣開花結果,居民在這一方小小園地閒聊日常,成為豬哥巷的新風景。那豬的氣味早已在時代的轉進中消逝遠走,但豬哥踩著竹笛聲搖搖擺擺過大街的生猛景象,卻仍然在長輩的憶往笑談中,為人津津樂道且久久不忘啊!(文/鏡子)
國泰宮(慧英)
國泰宮是祀奉土地公在國泰里新莊路751巷。以清、日年代地理的稱呼這裡是新莊海山頭,新莊的頂街。可是當時國泰宮還是營盤庄石龜段的田頭小土地公廟。
民國66年將田頭的小土地公廟遷移現址改建為國泰宮。廟的旁邊以前有水圳,現在可以看到土地公兩旁是道路。
廟頂建築採用中國北方的黃瓦屋頂與台灣民間寺廟慣用的中國閩南的剪黏屋頂大不相同。神案桌主神:福德正神,陪祀「關聖帝君」,「天上聖母」及「中壇元帥」。案下供俸「虎爺」。
有一次豐年國小老師走讀,聽到主任說:他們學校有校外活動,會到國泰宮上香,祈求一切平安。
旁邊的社區約是民國57年蓋的販厝。這家2樓洗被單,竹竿可以跨到對面棟的欄杆借跨曬被單。鄰居日常生活是緊密的,還可以站在陽台對聊。
土地公廟埕前備置居民存放桌椅,方便居民聊天話家常。還可看到新莊社區大學玩玩彩墨班同學彩繪的燈籠,讓土地公廟更貼近常民生活。
國泰宮雖然是民間信仰中的基層神明,也是鄰里的守護神。所以平常居民的活動,學校的祈求平安。都會來此祝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