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視新聞:香蕉也能蓋房子! 「假莖」變建材更耐熱環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gvkTcYacA
2.公視新聞網:農業廢棄物變環保建材 興大用香蕉假莖成分製成泡棉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50802
3.台視新聞:香蕉收成後產生廢棄物 興大研發變綠建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zBSnX0S78
4.民視新聞:香蕉廢棄物變建材? 台中團隊成功研發「具隔熱效果」環保建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Ar4ALlCTc
5.大屯有線:香蕉假莖再利用 化身隔熱環保綠建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yJtvow4sM
6.中央社:香蕉廢棄物變建材 興大團隊獲綠色化學創意金獎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5120262.aspx
7.自由時報:香蕉廢材變建材 興大學生創意摘「綠色化學創意賽」金獎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5040183
8.經濟日報:香蕉廢棄物變建材 興大團隊獲綠色化學創意金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734632?from=edn_newestlist_rank
9.中時新聞網:香蕉樹皮變黃金 興大研發讓它變綠建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512002254-260421?ctrack=pc_main_rtime_p01&chdtv
10.聯合新聞網:香蕉廢棄物變建材 興大「綠屋藏蕉」團隊獲綠色化學創意金獎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8734632
11.中華日報:香蕉廢棄物變建材 興大團隊開發新型隔熱環保建材獲大專綠色化學創意競賽金獎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1216606
12.觀傳媒:香蕉廢棄物變建材 興大團隊開發新型隔熱環保建材
https://www.watchmedia01.com/archives/404785
13.威傳媒:中興大學團隊以香蕉假莖開發環保發泡材 奪創意競賽金獎
https://www.winnews.com.tw/226393/
14.yahool新聞:香蕉廢棄物變建材 興大團隊獲綠色化學創意金獎
https://www.watchmedia01.com/archives/404785
15.PChome新聞:中興大學團隊以香蕉假莖開發環保發泡材 奪創意競賽金獎
https://news.pchome.com.tw/society/winnews/20250512/index-74705754133076346002.html
16.台灣好報:興大團隊開發香蕉廢棄物變隔熱環保建材獲金獎
https://newstaiwan.net/2025/05/12/313594/
17.國語日報:香蕉假莖變環保建材 興大研究摘金獎
https://www.mdnkids.com/content.asp?Link_String_=235D00000GLIXFO
18.人間福報:香蕉廢棄物變環保建材 中興團隊奪大專綠色化學創意競賽金獎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listdetail_tw_1.php?id=461436
19.蕃薯藤:興大團隊開發香蕉廢棄物變隔熱環保建材獲金獎
https://n.yam.com/Article/20250512892043
20.大紀元:香蕉農廢「假莖」再利用 興大發布綠色新建材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5/5/12/n14506227.htm
21. 興新聞
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9570
香蕉廢棄物也能變成環保發泡建材!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陳奕君指導、學生董浩悅、蔡惠心組成的「綠屋藏蕉」團隊,將研發靈感鎖定香蕉收成後產生的假莖廢棄物,歷經2年研發,成功以假莖中的短纖維為原料開發出環保發泡材料,兼具隔熱效果與較佳回收性質,可應用於綠色建築材料領域,為資源循環再利用與淨零排放目標帶來嶄新解方。5月9日榮獲環境部與教育部聯合主辦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大專組金獎。
聚焦生質高分子研究 農廢變身綠建材
董浩悅指出,香蕉收成後所產生的假莖廢棄物,平均一噸香蕉會產生三噸假莖,過去多半被丟棄或焚燒,不僅浪費還可能造成蟲害與污染。由於實驗室的專長是生質高分子研究,因此便以香蕉假莖為起點,運用液化技術將短纖維轉化為生質多元醇,進一步製成PU發泡體,開啟一條從農業廢棄物到綠色建材的全新路徑。
這種以香蕉纖維製成的發泡材料(BPU)不僅隔熱效果佳,熱傳導係數僅為0.035~0.036 W/mK,相較傳統PU材料更具優勢,且質地柔軟,方便運輸及應用,還可兼具防撞功能。蔡惠心表示,這項材料未來不只應用於建築,也希望能發展為無土介質,用在進出口花卉的包裝與運輸中。
陳奕君表示,此項研究更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綠色化學設計。從香蕉假莖液化使用催化劑同時時刻監測產物性質,有效縮短反應時間;發泡成型過程常溫常壓、不使用有機發泡劑,在回收階段則使用低毒性與可再生化學藥品,降低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展現對環保原則的高度重視。
不畏挑戰 一步一步找出解方
研究過程中,「綠屋藏蕉」團隊面對不少技術挑戰,例如假莖液化的材料配比、發泡反應的穩定性,甚至選擇何種異氰酸酯都曾反覆嘗試。「有時一個實驗失敗好幾次,洗四口燒瓶洗到很崩潰,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更認真去優化每個流程。」董浩悅回憶初期困難。
此外,團隊透過實驗分析與查閱文獻發現香蕉假莖中含有微量木質素、鈣與磷等成分,在高溫下可提升碳殘留率或提供阻燃效果,進而提升熱穩定性,對未來發展相關性質建材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相關發現讓團隊對材料的可能性充滿期待,也啟發他們朝高性能材料的研發方向邁進。
擴大應用想像 讓綠材走進更多場域
蔡惠心表示,此項研究最重要的理念是推動循環經濟與資源再利用。因此,未來團隊並不侷限於香蕉假莖一種材料,希望能將這套技術擴大應用到其他農業廢棄物,持續與相關產業溝通,讓更多被忽略的資源發揮價值。
接下來,他們計畫進一步優化發泡材料的回收方式,降低化學溶劑使用比例,提高回收產品的品質與經濟價值。同時探索發泡體在建築隔熱以外的應用場景,例如包裝材料、花卉運輸介質,或是具備防撞緩衝效果的保護材。
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9107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94609
為獎勵優秀年輕學者,中興大學創辦「懷璧獎」選拔,鼓勵45歲以下之專任老師投入高潛力的研究領域。114年懷璧獎共有3位年輕學者從24件申請案中脫穎而出,得獎者分別為電機系賴慶明特聘教授(工程及數理科學組)、森林學系陳奕君教授(生命科學組)、景觀與遊憩學士學位學程李盈潔副教授(人文及社會科學組)。詹富智校長上任後積極為懷璧獎募款,今年更特別將獎勵金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
賴慶明特聘教授研究成果著重於電力電子轉換器研發、電力饋線可靠度分析、能源管理及最佳化、電動車及微電網等議題,於國際SCI期刊(Fuel, Energy, Applied Energy, Energy Report, Energies, Sustainable Energy Grids and Networks, IEEE Trans. Industry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發表共42篇,自2020年以來被引用總次數達2430次(Google Scholar),相關能源科技研究成果更獲得MIT Energy Initiative Hub/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Dyson School丶丹麥奧爾堡大學Dept. Energy/英國劍橋大學工程系/美國史丹佛大學Precourt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美國能源部(DOE)/國際能源署(IEA)/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及各單位關注引用。賴慶明特聘教授歷年發表:國際SCI/EI期刊著作達81篇丶國際研討會論文110篇、國內外專利45件。賴慶明特聘教授榮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23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發布終身及年度科學影響力全球前2%項尖科學家(2021年迄今每年獲選)、國立中興大學研發成果技術移轉傑出獎、中國工程師學會台中分會傑出工程教授獎、中華民國系統學會傑出青年獎(2024)。
森林學系陳奕君教授專注以農林再生原料開發綠色和減碳產品,於學術期刊發表50 篇論文、研討會會議論文102 篇,專題演講18 場,獲得國科會、農業部和產學經費支持,並獲國科會未來科技獎、教育部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硏究組銅獎、中興大學優聘教師和國家新創獎等肯定,112 年研究刊登於學術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國際期刊封面,證明森林材料獲國際學術研究重視。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使用生質材料取代化石原料可減少碳排放,目前以木竹材、香蕉假莖、咖啡渣、稻殼、纖維素、木質素、松香、薑黃素、非食用油、工業廢棄物等材料,以環境友善方式研究綠色減碳材料技術,開發高附加價值及應用潛力之高分子,將減碳和綠色化學技術應用於實務產品,目前與正隆股份有限公司、上緯集團相關企業和農業試驗所等進行產學研合作,目標生質材料應用於建築、農業、抗菌等產品,使綠色材料轉化為實體樣品和推廣技術,落實永續資源使用於減碳產品發展。
景觀與遊憩學士學位學程李盈潔副教授學術專長為環境規劃、都市計劃、景觀與生態評估。近五年均有獲得國科會經費支持,硏究議題主要聚焦於:(1) 都會區綠基盤與氣候變遷回應,主要探討以綠基盤作為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策略時,對都市地區帶來的綜效(synergy)、權衡(trade-off)與共效益(co-benefit) ; (2) 農地變遷與生態系統服務,主要探討農地使用方式轉變與轉型,對農地系統與生態系統服務之影響;以及(3) 土地遠距連接與都市永續性,主要強調都市活動會透過資源、財貨與勞務而對遠距地區造成地表覆蓋變遷與產業結構變化,進而凸顯評估都市永續性時不應只聚焦於都市範圍內的永續,而應進一步思考是否與外界產生不平等的生態交換而影響遠距地區的永續性。李盈潔副教授累計發表了14篇SCI/SSCI論文(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Urban Climate, …,etc. ),以及3篇TSSCI論文,與一本合著之中文專書。李盈潔副教授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未來地球台北計畫的都市工作小組(Urban Working Group, Future Earth Taipei)成員之一。
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8758
https://ace.nchu.edu.tw/event_detail/417
中興大學產學研鏈結中心(興創基地)為鼓勵師生共組學研新創團隊,發揮所學,並將創意、具體研發成果轉化為符合產業需求且具商業發展潛力的創業實踐方案,每年舉辦「興創競技場」創新創業競賽,透過公開競技遴選具發展潛力的學研新創團隊,企盼師生能透過創意與創新的延伸應用創造另一種職涯發展可能。競賽後產學研鏈結中心(興創基地)將延續培育潛力新創團隊,協助創意及創新科技能順利落地接軌市場,讓中興大學學術品牌展現多元價值。
今年度(113)「興創競技場」創新創業競賽邁入第二屆,全校報名的師生隊伍數比前一屆更加踴躍,兩個組別共計39組團隊參賽,包含「創意構想組」17組及「學研新創組」22組,競爭相當激烈,其中包含文學院、工學院、生科院、農資學院、理學院、電資學院、管理學院、醫學院及循環經濟研究學院等均有師生組隊報名。而在「創意構想組」榮獲「潛力無限獎」肯定的5組團隊,及在「學研新創組」殺出重圍獲得站上決賽擂台的7組團隊,都在113年12月9日下午「2024興創競技場」創新創業競賽決賽暨頒獎典禮上,精彩展示師生共同努力的創意發想及創新研發階段成果。
「2024興創競技場」創新創業競賽決賽最終在熱鬧的頒獎典禮後圓滿結束,本屆得獎團隊名單整理如下:
創意構想組
潛力無限獎 蕉生團隊(生物與永續科技學程-陳奕君師生團隊)
潛力無限獎 AI 青春視界團隊(電機工程學系-張振豪、林傑森師生團隊)
潛力無限獎 氮營養團隊(生醫工程研究所-張健忠師生團隊)
潛力無限獎 已購買,我們愛吃芝豆天貝團隊(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溫曉薇師生團隊)
潛力無限獎 自動平衡雙輪電動輪椅設計與製作團隊(機械工程學系-藍國瑞師生團隊)
學研新創組
金獎 亞斯光能團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林佳鋒師生團隊)
銀獎 瑞息倍孕團隊(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吳靖宙師生團隊)
銅獎 興大智慧坡地工程團隊(土木工程學系-陳毅輝師生團隊)
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5627
https://n.yam.com/Article/20230528999514
https://www.owlting.com/news/articles/3673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AyRNKTFtb8
由環保署主辦的第3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競賽,5月26日舉辦頒獎典禮,中興大學今年共榮獲1銀1銅1個人獎。材料系「『鋁』見不鮮」團體,以「高效鋁渣去化之創新綠色製程」榮獲銀牌;森林系團隊以「咖啡渣循環利用於合成水性聚胺基甲酸酯」贏得銅牌;材料系副教授薛涵宇開發出創新抗藻防污塗料,拿下綠色化學教育類個人獎。
興大森林系團隊由森林系副教授陳奕君指導,成員包含薛家琳、林鈺臻。團隊研發「咖啡渣循環利用於合成水性聚胺基甲酸酯」技術,賦予咖啡渣生產機能性樹脂潛力,實驗驗證用100g的咖啡渣即可製備約17公斤(170倍)的WPU樹脂液,證明該技術可有效利用食品剩餘物、並足夠供應WPU市場;未來研究也將擴展至其他生質廢棄物,配合產業研發、培育更多綠色化學技術人才。
https://actregister.tier.org.tw/News/More/1252f34787a04ae782e7059f2afca73a
循環農業政策的推動,是與企業發展ESG的重要串連策略。近年ESG的推動浪潮,促使更多企業提高對於具低碳、可分解、永續性的產品採購意願。為此,本活動將集結各種由農業試驗單位以循環農業–材料應用面向開發之產品,並安排一對一媒合會,提供您進一步了解我國農試驗單位開發之循環相關技術產品。以各式農業剩餘資源為原料,如:廢棄稻稈、菇類栽培介質、牡蠣殼等。透過原料改質、添加技術,加值再利用為可分解蛋盒、穴苗盤、防撞包材、蘭花栽培介質板等「生物基(bio-base)」資材。利用材料科學,取代原有使用石化原料的方式,開發相關農業設施和民生用品,逐步實現減碳、減量、可分解的循環利用目標。希望推動產業各級業者,瞭解生物基產品,在減緩其廢棄物處理的優勢,以及長期更可達到對於環境永續的益處。讓與會者一窺循環農業創新、創意研發技術如何共創環境與產業共好。本次成果發表會於111年10月24日舉辦,地點為臺中市霧峰農業試驗所農民學院,活動當日總參加50人。當日發表會分為三階段技術簡報,第一場次為6項技術簡報,第二、三場次為各5項技術簡報,並於每場次簡報完畢後安排問答時間,提供與會人員與技術專家交流;活動當日也規劃技術成品展出,總計於展示桌展出38項技術展品。活動當日安排一對一媒合會議,與會業者於會前或當天填寫媒合意願單,由工作團隊安排時段進行媒合會議,當日活動中與會業者對13個技術有媒合需求,總計達24次媒合。
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90807/post/202207200024
https://technews.tw/2022/07/21/yfya-2050-esg/
「農業的醣經濟」論壇,匯集產官學界多位貴賓進行交流,會中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及科技部政務次長林敏聰蒞臨致詞之外,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院長以【農業的醣經濟】為題,引領與會者重新認識「醣」的無可取代性,以及「醣」如何成為淨零碳排的關鍵因子。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以【循環經濟+新農業:新土地文化的展現】為題,說明台灣產業如何在循環經濟的精神下永續發展,創造產業利基。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以【邁向淨零之自然為本解方】為題,解說全球受關注的「碳匯」議題。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雷鵬魁,以【國內農業副產物資源化之原料處理與供應研析】介紹農業副產物該以何種策略加以利用與發展。論壇更特別邀請今年度國家未來科技獎得主,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陳奕君分享【醣材料發展與智慧應用】,介紹纖維素及其衍生物在新世代所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和前瞻發展。
教育廣播電台-新科技大未來
2021年臺灣面臨重大缺水危機,世界各國也陷入水資源危機,70% 淡水資源使用在農業用途,然而目前所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多具有毒性。
由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陳奕君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智慧型纖維素水膠」,榮獲2021未來科技獎。天然無毒之纖維素水膠有別於傳統植物保水劑,為再生性資源所製成,可回歸生態循環且永續利用。
此技術利用衍生物添加硫酸鉀,讓它在室溫呈現是交替的型態,可以將水分保留在土壤當中,在白天變成是膠體,晚上還可以變成是溶液,將水分大量的釋放出來。這樣的技術也可以應用在肥料、農藥、食品產業或者是藥物的使用上面。
2021/12/15(三)上午11:05「新科技大未來」節目中,特別邀請陳奕君教授為大家分享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成就。歡迎大家一起收聽。
Intelligent Cellulose Hydrogel and Application for Agriculture
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1671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299440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10911/39923568.html
2021未來科技獎 興大8團隊獲獎全國排名第五
發稿時間:2021/09/11 16:18:5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0911 16:18:54)由科技部主辦的「未來科技獎」選拔,日前公告得獎名單,中興大學共有8組團隊獲獎,得獎數排名全國第五,在AI、綠色製造、智慧農業、光電、感測晶片等領域,研發出符合產業需求的關鍵技術,成果表現亮眼。
「未來科技獎」已邁入第5屆,徵集受科技部、中研院、教育部及衛福部補助之計畫成果,今年共選出100件得獎作品,將於10月14日至10月16日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中的「2021未來科技館(FUTEX 2021)」展示,該展覽每年吸引一流前瞻科研技術展出,作為鏈結產學研與研發交易的樞紐橋樑,為台灣科技界最大學研創新媒合平台。
獎項評選兩大指標為「科學突破性」及「產業應用性」,興大8組團隊得獎名單如下:
(一)電機系黃穎聰、陳冠宏(逢甲大學)、林光浩(虎尾科大)「通曉運算量之 AI 模型架構優化、即時運算實現與資料集標註系統」。技術簡介:1.運算量優化模型架構:提出新模型架構Agilev3-L,複合指標171.79;2.GOP加速技術與即時運算:以Agilev3-L於nano平台上實現,加入GOP mode 演算法,使得FPS由原先的3.91優化到27.09;3.資料集標註系統:建立快速資料標註系統。
(二)機械系蔣雅郁「綠色製造,高效率萃取與分離器用於流動化學下游連續加工製程優化為例」。技術簡介:微型化連續操作單元裝置有特殊螺旋線圈,可控制流動兩相間介面壓力平衡,使生產上游兩相溶劑達到高效萃取與相分離之效果。此種首創新方法,可隨製程需求任意調整兩相之流率大小與比例達千倍,亦可處理棘手的高黏度或多懸浮物樣本;在相同效率下,所需製程速度提升約 25 倍之多,在製程開發設計時更能有效節省探索時間。
(三)森林系陳奕君「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技術簡介:2021年臺灣面臨重大缺水危機,世界各國陷入水資源危機,70% 淡水資源使用在農業用途,然而目前所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具有毒性,本技術以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為材料,添加鉀鹽使溶液於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天然無毒之纖維素水膠於砂土之保水性高於對照組市售保水劑,可應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之應用。
(四)電機系黃穎聰、電機系吳崇賓「可擴增與模組化之 AI 硬體加速器」。技術簡介:1.使用PE Cluster使運算可重組,可模組化成36X的PEs,最高支援2160Pes;2.可組態成高運算吞吐量或低功耗獨立IP,高效能下在2160PEs在200MHz可達864GOPS。
(五)資工系黃春融「見微知著:基於極少樣本學習之人工智慧光學檢測影像元件偵測」。技術簡介:本人工智慧技術可由極少量自動光學檢測影像訓練樣本,達到自動光學檢測影像品質評估與元件標記的目標。當AOI影像符合檢測品質要求後,再進行元件對位與自動標記。除技術成果外,本成果也提供元件標記視窗介面與原始程式碼。本技術可使用在已安裝之電腦設備,不需要額外使用GPU顯示卡,可大幅節省業界之運算硬體成本。
(六)光電所鄭木海、光電所裴靜偉、電機系賴永康、精密所韓斌、電機系劉浚年「嵌入式光學雷達與 AI 辨識之智慧車燈於自動駕駛」。技術簡介:因應自動駕駛時代到來,本技術為嵌入式 1550 nm 波長光學雷達與 AI 辨識之智慧車燈於自動駕駛。自駕車根據點雲與影像融合數據,提供給AI 辨識環境中的種類、距離與速度後反饋給智慧車燈控制系統,使得自駕車在不同路況快速切換最適合的車燈光型,達成安全駕駛需求,並符合車燈安規,並將技術產品推廣至國際車廠。
(七)電機系杜武青、施天從(高雄科大)、電機系劉浚年「1550-nm 固態式光學雷達晶片開發」。技術簡介:光達能分辨物體與距離速度等資訊,被認為是必要搭載於自駕車上。目前光達技術皆使用混合機械旋轉,容易引起可靠度的疑慮。故本技術研製全固態掃描之反射式光學相控晶片(OPA)搭配1550-nm VCSEL 雷射光源組成微型固態光達,為全世界最領先的光達技術,比現有光達產品更輕薄更有成本優勢被自駕車市場所接受。
(八)土環系申雍、土環系賴鴻裕、生機系吳靖宙「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技術簡介:使用PCB製程大量化製作的銅電極發展出磷酸根離子感測晶片,藉由本實驗室專利技術可快速沉積磷酸銅層於銅電極表面,再經自行合成的離子選擇膜修飾於該磷酸銅電極後,可有效提高磷酸根離子的選擇性,並降低土壤中其他陰離子(如SO4-2, NO4-, Cl-)的干擾。配合手持式電化學設備,該三極式檢測晶片在無須外部參考電極協助下,即可直接使用安培法對土壤萃取液中的磷酸根離子檢測,配合滴定法可使整體檢測時間在10分鐘內完成,符合現場檢測的需求。
http://neofashiongo.com/newspage_in.php?iType=1006&n_id=3570
http://www.cwntp.net/2020/07/cwntp-2020_28.html?m=1
https://n.yam.com/Article/20200728452037
https://times.hinet.net/news/22990365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00728/35884108.html
https://iview.sina.com.tw/post/23361844
https://news.pchome.com.tw/living/wownews/20200728/index-1595922618822753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