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偉醫師,前國健署署長,往年可以見到國健署許多實用的政策背後,其實都帶著行為科學的痕跡,而針對全國家醫科醫師的預防醫學教育裡,行為科學的章節正是由王教授編撰,可以期待老師會為我們帶來整體行為科學的框架介紹,了解何為真正衛教的技術。
與行為科學分不開的便是心理學,講者本身為資深心理師,在這堂講座,藉由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講述行為改變的技巧,聽眾可以藉由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種學科角度在行為改變的應用,以及實際在減重方面的操作。
王老師多次參與國健署計畫,為第一線在政策與民眾中間搭建起行為科學橋樑的實踐者,所謂萬里之行始於足下,而這個始於足下後要如何繼續前進,便是要靠習慣的建立,王老師在這裡要實際講述如何幫助大家協助會接觸到的患者或者民眾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以往大家對於壓力以及壓力造成的影響,常常是一種概念性的推論,張醫師在這裡要直接提供一個實用的思考框架,讓大家能理解壓力與自身應對模式改變,能對實際的壓力造成何種影響,也讓大家往後面對患者民眾時,能更直接偵測到患者狀況,協助改變最終結果,使患者的心靈韌性能更加強大,面對減重路上的各種壓力。
在減重方面,飲食調整為最重要的項目,雅恩營養師要藉由行為科學的方式介入,讓大家能填上那個溝壑,在理解健康飲食及實際吃上健康飲食間的溝壑,不再是只能談及什麼都交給患者民眾了,但對方聽了不學,學了不做,做了又做不持久的問題。
如果說要有第二個方式能取代飲食達到熱量尺赤字的效果,那麼大概就是運動了,但相信即使各位已經是減重專家,但對於患者民眾動起來,依舊是大海撈針似的找著方法,往往是民眾本身動機很強才能建立運動習慣,林醫師在這裡要講述如何在建立習慣的路程上強化心理與實際運動中所遇到的痛苦如何調適。
行為與社會科學也是二門分不開的學問,但往往我們衛教技巧是針對面前的一二人,即使去面對大眾,只能依樣畫葫蘆,曾醫師在這裡要講述行為社會學在社區健康營造方面如何推動大群人運動風氣,本身業務為社區介入的聽眾有福了。
身為行為科學的研究者間實踐者,安醫師在阿里山的部落曾經對二個村子的減重成效達到平均一個月10公斤的體重降幅,僅靠讓族人認真的飲食控制、戒酒以及增加身體活動,讓我們期待安醫師如何把減重的知識實際讓民眾能學到、知道、做到吧!
行為科學的每個架構,幾乎都會把動機及自我效能加入架構中,在這裡,陳醫師要介紹此為何物,如何偵測及改變民眾的動機及自我效能,實際應用到各個層級的民眾,最終達到健康促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