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走向世界——
雙語教育與國際教育的融合推動
校長 馬任賢
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學校不再只是知識傳授的場域,更肩負起培養世界公民的使命。大同國小一直秉持「立足在地,放眼世界」的教育理念,積極推動雙語教育與國際教育,期望透過這兩項策略,為學生打造邁向國際的寬廣舞台。
109-113學年度我們積極推動雙語教育,將英語融入在各領域的學習。雙語教育強調的是語言能力的培養,特別是中文與英文的雙語運用能力。透過將英語融入各學科教學中,孩子在自然、藝術、體育等情境下學習英語,讓語言學習不再只是語言課的內容,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語言沉浸式學習,能幫助學生更自然、更有效地掌握英語,提升聽說讀寫的整體能力。
在經過這幾年雙語教育的基礎之上,自114學年度起,我們將雙語教育擴增為國際教育。國際教育的核心,則在於培養學生具備全球視野、跨文化理解與國際素養。它關注的是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在多元文化中理解、尊重與合作的能力。我們透過線上國際交流活動、國際議題探究課程等方式,讓孩子不出國門也能與世界接軌。這不只是學習語言,更是學習「如何與世界共處」。
我們深信,雙語能力是孩子連結世界的橋樑,而國際素養則是孩子走向世界的鑰匙。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築出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能力。大同國小是一座開啟學生國際視野的平臺,我們的孩子將在語言力與世界觀的支持下,自信前行,邁向世界。
家長會長 胡淑文
現在知識訊息來源豐富,資訊獲得因為網路時代變得非常容易,因為唾手可得,甚至讓人誤判以為網路上所有的知識都是自己擁有的假象,知識要經過思考和不斷複習強化記憶,儲存到自己腦海,能隨時調取後,在腦海擁有的知識加以分析判斷,累積了很多經驗知識,遇到難題,在調取腦海資料庫,做出最佳判斷進行應對,應對後結果很好,此時這一套邏輯就能重複使用,重複使用都沒問題,就能程序化變成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是人們知識累積後的最佳化表現,並不是真正正確,只是相對正確。努力學習和生活仍是每個人的人生功課,網路世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真正的生活,人工智慧和網路世界並不能替人活著。
所以,人學習的真正本質,是要日積月累的累積。人出生,先要學習喝奶,學了三個月才開始學習吞嚥吃副食品,總共花了六年學習走路穿衣吃飯,再花十二年的國民教育時光學習人類基本知識,之後進入大學或社會學習謀生技能。人是需要花時間學習,無法一蹴而就,需要靠著一直累積學習經驗才能過生活。
大同的孩子們,進入校門都是一張白紙,不管是知識上的學習,還是技藝上的磨練,也是六年磨一劍,看這孩子們,隨著時間在美術、籃球、樂樂棒、國樂、語文、知識、舞蹈…..等領域學習和訓練,一年又一年的成長,每個孩子努力到最後第六年所開出的成功果實是最完美的。也在基礎小學的生涯裡,有完美的落幕。
希望即將畢業的孩子們,不忘記自己真正的在大同生活了六年,學習了六年,真正花了自己的這些人生時光,也真正在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呵護下,成就了現在的自己,想想六年前的自己天真浪漫,和現在的萌萌懂事許多,要努力到最後一刻,才能成就當下的最完美,為何說當下呢?因為還有下一個六年,和未來的許多個六年,都要如此。要能做個努力到最後一刻的人,成就出最棒的自己,留下完美給自己。
從校園起步,邁向世界──
大同國小雙語教學實踐與展望
近年來,我國教育政策積極推動雙語教學,持續挹注大量經費與資源,致力於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大同國小在多年優質英語教學的基礎上,自109學年度起,連續申請並獲得臺中市「雙語教學」計畫及教育部「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計畫的補助,有效推動雙語教育的深化與發展。
在實際課堂中,雙語教學的核心目標仍以學生掌握學科內容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為主。教師在授課時會根據學生的英語程度,適時融入簡單、生活化的英語指令,如:「Attention, please. It's class time!(上課時間到了)」、「Let's take a look at page 32.(請翻到第32頁)」、「Are you ready?(準備好了嗎?)」等「課室英語」進行師生之間的基本雙語互動。這樣的語言輸入,不僅增強學生的語感,也讓英語成為課堂日常的一部分。
根據雙語教學政策建議,教師初期可先挑出2至3個單元,漸進性在學科教學內容中納入雙語,再視學生反應,在習慣與適應後逐步擴大實施範圍。雙語教學並非要求全英語授課,也未規範使用英語文之比率,教師亦不得進行英語能力評量。建議教師在講解核心概念時仍以國語文來說明,避免學生因語言認知差異而影響學習理解。在指導語與活動延伸部分,則可依學生程度靈活使用英語文或國語文/英語文雙語方式進行。這種漸進式、彈性的教學策略,有助於學生自然適應雙語學習,也避免讓課程淪為另一堂英文課。
此外,學校方面持續積極運用計畫資源,強化學生與教師的英語能力培訓。同時,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定期舉行共備活動與教學分享,提供授課教師在教學及行政上的全方位支持,以提升雙語教學的品質與效能。
展望未來,大同國小將持續以雙語生活化應用、部分領域雙語課程及國際交流為主軸,穩健推動雙語教育。期盼藉由這些努力,為臺灣培養更多具備國際視野的未來人才,讓學生從大同起步,邁向世界舞台!
學務處工作報告
學務主任 徐梅芳
每天進校門後,忙碌的一天就開始了。在這個一萬多坪的空間裡,安排數十個不同教學與活動的場域,計畫各式各樣課程,讓老師們帶領著學生,在其中探索、學習、遊樂。
學務處是小朋友最常來光顧的地方之一,因為學務處的業務範圍,舉凡體育活動、運動賽事、衛生保健、傷病護理、營養午餐、課外社團、戶外教育、導生訓練、失物招領等事項,都和小朋友習習相關。
學務處跟導師們的合作更是密切,不管是友善校園工作、正向輔導與管教措施、健康促進推動、環境教育宣導、疫苗注射、健康檢查、推行普及化運動、校慶運動大會、兒童節慶祝活動、社團成果發表、畢業典禮等等,必定有導師們忙碌穿梭的身影。
一天下來,處理所有大大小小事務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校園裡每一棵珍貴的學習幼苗,都能得到充足的養分,不斷成長茁壯,日積月累,方成良材。看似瑣碎、一點一滴的緩慢過程,其實正是紮實的根底所在。
走在綠意盎然,林蔭處處的校園,看到事務人員揹著除草機的背影,正走向操場另一頭,不禁讓人連結到早晨….學生們入校前的第一個關口—交通組志工的背影。在這裡,要向每一個默默耕耘、默默付出、不辭勞苦、風雨無阻的守護者們,致上敬意。因為有您,這裡才能成為小朋友們安心學習、快樂遊戲的美好天地。大同美好的風景中,有充滿藝術氣息的建築,有欣欣向榮的四時花木,也有精心修造的公園涼亭,更有---在其中一起向前邁進的你我。
親師溝通分享
輔導主任 紀宗寅
親師溝通是個老問題,但即使教學資歷豐富,面對不同家長還是可能遇到踢到鐵板。在這裡跟大家分享親師溝通的各種管道與方法、技巧和策略,希望讓家長與老師能知己知彼,攜手創造雙贏。
親師溝通(teacher-parent communication)是指學校老師與學生家長,雙方運用各種聯繫方式(包含電話、通訊軟體等),傳達分享學生的生活及學習訊息。有效的親師溝通,能幫助雙方更了解彼此、增進對孩子教育的共識,進一步提升孩子的生活適應和學習效果。
要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師溝通?溝通是指人跟人之間互相傳遞情感、訊息、意見或事實等,以達到互相瞭解,一致行動的歷程。所以,親師溝通後是否能產生一致的教養活動,是需要溝通的技巧促成的,有效溝通的方法如下:
1.充分的準備:首先要確認溝通的對象、目的、內容,其次慎選溝通的管道,如書面或口頭溝通。書面要留意詞語的運用是否達意,避免錯別字;口頭則要掌握語意,化解疑慮,最好事先設計表達的順序及可能回答的資訊。
2.積極的聆聽:一個好的溝通者,必定是個好觀眾。以一顆真誠的心仔細聆聽,必要時提出澄清,並適時給予凝視、點頭、微笑等回應。
3.主動的態度:老師應鍥而不捨的主動溝通,也要考量家長的個別差異,採取不同的溝通策略。如:利用家長上下學時間接送時,可多溝通。
4.誠懇的語言:態度要誠懇,不嘻笑怒罵、不冷潮熱諷,應以「我」的立場出發,徵求家長「您」的意見,達成「我們」共同一致的想法。
5.表達的技巧:言善於前,規過於後。每個人都希望被讚美和鼓勵,所以和家長溝通時,要盡量將學生的優點回饋給家長,並對家長在親職教養的努力和行為予以肯定,再逐步引導家長談出教養方面遭遇的困境,或是由老師主動分享在校觀察到學生的行為問題。
6.持久的耐力:家長都是成人,觀念和行為的改變不易,所以親師溝通的工作需要持續進行,而非一朝一夕可達成。
7.專業的堅持:當溝通前做好所有的準備工夫,但進行溝通卻遭家長直接或間接的拒絕時,可以同理家長執行上的為難,但仍應秉持對教育理念的堅持態度。
那麼如何建立親師溝通的多元管道?親師溝通的方式有很多,也各有其優點及限制,老師可因時制地,靈活運用,以達成目的。親師溝通的管道包括:
1.書面的溝通:例如聯絡簿、通知單、書信、網路、電子郵件、班刊等。運用文字工具溝通,較單向且缺少立即回饋的效果。
2.口頭的溝通:例如電話、聚會、約談及家庭訪問等。其中聚會是較輕鬆的方式,可利用假日下午時間,邀請家長一起喝下午茶,共度溫馨的時光,聊聊寶貝的趣事。
3.多元的溝通:結合口頭及書面的溝通工具,並配合其他媒介,如:辦理學習成果會、教學參觀日、遊藝活動等。
如何因應家長的特殊需求?少子化的社會中,家長對孩子過度關心,導致直升機家長 (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和怪獸家長(經常向老師抗議、抱怨,刁蠻不講理,處處干涉學校作為的父母)愈來愈多,造成老師在進行班級經營及教學活動時,面臨許多挑戰。建議的方法如下:
1.事情說清楚講明白:預防勝於治療,平日就要跟家長做好溝通,利用各種管道與家長保持密切關係,讓家長的期望及學生的表現都在掌握中。
2.勤做觀察和紀錄:要做好準備工夫,平日將學生各項表現妥善紀錄,隨時都能提出與家長討論。
3.增強自我的專業能力:面對家長時,宜站在家長的立場思考問題,並善用同理心,同理家長的情緒和感受,但也要以老師的專業角度,說明你的作法和理由,以說服家長接受和合作。
4.經驗交流:利用學校個案研討會或學年分享的機會,與其他老師共同討論研究及分享與家長溝通之經驗。
5.努力獲取家長的信任:在班級經營中,讓家長能即時第一手獲取關於孩子的相關資料,能更放心將孩子託付給老師。
6.教養新知分享:鼓勵家長多吸取教養孩子的技巧,老師也可利用班級通訊,傳遞親職教養的新知和技巧給家長知悉。
*資料來源:教育部輔導計畫叢書/得意的每一天/導師手冊/第52頁
幼兒園工作報告
幼兒園主任 洪惠文
家長最常問的問題,現在幼兒園名稱種類如何辨別?幼稚園和幼兒園有什麼差別?簡單來說:政府於民國101年實施《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將原本分屬教育體系的幼稚園及社政體系的托兒所,整併為「幼兒園」,就是所謂的幼托整合。因此,現在招收2歲以上至入小學前孩子的教保服務機構名稱為幼兒。
再者,選擇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好呢 ? 因設立機構不同,幼兒園可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而私立幼兒園中,和政府共同經營者為「非營利幼兒園」,與政府簽訂合作契約者為「準公共幼兒園」。另外,公立幼兒園和非營利幼兒園又合稱為「公共化幼兒園」這四種幼兒園托育服務和教學各有特色。
【公立幼兒園】是公立學校附設或由政府所設立,不以賺錢為目的,收費較為便宜,由於公幼的人才進用及經營方式必須符合較嚴格的規範,因此公立幼兒園師資的教學能力相對較穩定,使用空間來說會比較大,孩子的活動範圍比較寬廣,是許多家長心中的幼兒園首選,在教學方式大致上以統整不分科教學為主,並施以主題教學與角落教學的模式來進行。
【私立幼兒園】也可簡稱為「私幼」,指的是非公立學校或政府機關所設立的幼兒園,私幼的學費通常是四種幼兒園中最高的。此外,私立幼兒園在師資或是經營方式上比較靠經營者本身的努力,較為激烈的競爭也讓私幼教師的流動率相對較高、不穩定;不過由於競爭激烈,私幼也因此較能發展成各具特色的幼兒園,讓教學方式及環境更加多元。私立幼兒園的教學模式除了有主題教學與角落教學,還有其他像是蒙特梭利、華德福、瑞吉歐、雙語等教學方式也都會被多元應用。
【非營利幼兒園】 是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委託非營利性質法人」所辦理的幼兒園。生活中常見的非營利幼兒園通常會以「XX非營利幼兒園(委託XXX辦理)」來命名。非營利幼兒園多由政府提供土地、建物、設備,再委託非營利法人協助經營,設立地點也大多在國中小學附近。非營利幼兒園同樣因為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學費會較私幼低廉。而非營利幼兒園的師資品質上也會相較穩定,因為此類幼兒園提供的待遇相較其他私人經營幼兒園較有保障,師資間競爭力也比較強。至於在教學方式上,非營利幼兒園除了主題教學、角落教學外,還會融入一些社區資源,非營利幼兒園舉辦的特殊活動原則上會比一般公立幼兒園來的更豐富。
【準公共幼兒園】最後一個則要介紹準公共幼兒園,「準公共幼兒園」,指的是「與政府合作簽約的私立 」幼兒園。準公幼的名稱看起來會跟私立幼兒園差不多,大多用「 XX私立幼兒園 」命名。準公共幼兒園須符合特定的六項要件才能合格簽約、取得政府補助,包含收費數額、教師及教保員薪資、基礎評鑑、建物公共安全、教保生師比及教保服務品質等六項要件,符合政府的檢定後準公共幼兒園才能順利拿到政府補助款。準公幼的收費會比一般的私立幼兒園更低廉,但教學方式又比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來的更多元。總的來說,準公共幼兒園可以說是私立幼兒園的變形體,保留了私立幼兒園教學方式的多變性,經常會有主打雙語、全英語等等的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