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的孩子
校長 馬任賢
最近人工智能AI聊天機器人程式ChatGPT在全球爆紅,其強大的功能及連帶的影響引起各界廣泛的討論。在教育方面,持正向觀點者認為可以增進知識的獲取,負向觀點者則認為可能養成學習者的依賴性,變成學生寫作業的槍手。惟不可否認的,AI人工智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許多人工將被取代,如何與AI共同合作,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
AI的功能雖然強大,但仍有許多限制,而這些機器、程式無法取代的功能,就是我們未來培養孩子學習發展的重點。針對未來AI世代來臨,我們必須積極培養孩子理解AI、善用AI,與AI「人機協作」的能力。
一、運算思維能力
AI科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國小教育階段並不需要趕快去學AI的技術,而是要教學生懂基本的運算思維邏輯,讓電腦成為幫手。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就是不斷試誤、修正的過程,培養學生不怕犯錯、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問問題的能力
我們大部分的學生習慣被動接受老師傳遞的知識,不太習慣主動發現問題及發問,這些傳統教育中缺乏的部分,在AI世代有了很好的契機。ChatGPT是一個訓練提問技能的好工具,不只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藉由向AI發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三、批判思考能力
雖然AI強大的功能可以有效的協助我們收集資訊和處理問題,但其提供的資訊內容仍可能存有錯誤或偏差,我們在使用相關資訊時必須具備批判思考及辯證的能力,才不至於造成誤用的情況,有效提高AI的效能。
四、創造力與同理心
雖然AI可以取代許多繁複性的工作,但沒有實際的原創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獨特性便成為教育的重點,而同理、關愛他人的能力也都是AI不可取代的,而這些正是推動我們社會進步的重要元素。
家長會長 翁常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加入家長會已有將近七年的時間,擔任家長會長也歷時快二年,即將卸下重擔的我,一路走來回憶滿滿,期間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麼要加入家長會,我回顧思索了一會兒:「盡一份心力,留一段回憶」。
有些人會很好奇,家長會到底在做些什麼事,在這裡略提一下與大家分享。大同國小是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學校,所以常會有軟硬體設備需要更新維修,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就必須由家長會提供金援或尋求外界協助,因此我時常需要陪同校長到各個機關、團體爭取贊助,請託相關單位支持與關注,希望能在最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們可以使用到完善的設備,這些是學校在運營上的難處,在校內方面,家長會預算會去贊助各個社團的運作,希望每位學生皆能朝更多元化發展,培養自己的興趣或專長,也會提列獎勵學金給校內比賽或考試成績優異的同學,並鼓勵他們能再接再厲爭取更佳成績,甚至能積極的代表學校參與校外各項競賽,突破或激發自己的潛在能力,勇於挑戰並累積實戰的經驗,亦設有急難救助專區,支援緊急狀況或清寒弱勢於突發時立即給予協助。
在一些節日裡也會常常看到家長會夥伴們的身影,協助學校舉辦活動,讓活動能夠更加精彩與豐富,例如:萬聖節、運動會、聖誕節、兒童節、畢業典禮……等,這些也是家長會夥伴們可以跟孩子們互動留下回憶的好機會。或許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所以並沒有太多時間可以陪伴孩子,所以我習慣每天早上送孩子上課時,會刻意將車子停在學校外圍處,利用這個機會陪著孩子們走一段路到校門口,藉由這短暫的時間,感受著孩子們的心情,跟他們說說話,營造只有我和孩子們專屬的童年回憶,這樣的模式也已歷時十多年了,加入家長會後,讓我有更多機會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除了與孩子們擁有更多共同的話題外,也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共創美好的親子時光。
家長會裡擁有許多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大家共同為孩子們付出與關懷,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家長加入家長會,協助學校共創更優質的學習環境,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安全、更開心的學習,讓曾經就讀過大同國小的學生們,有機會再次回到校園時,能懷念起在小學的學習生涯中,有那些一同走過的美好足跡與回憶。
閱讀好習慣
110年和111年的5月-6月我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民小學全面暫停實體課程改為線上課程2次,對國小學童學習受到極大的影響。這段學習歷程師長父母無法隨時鞭策,需要靠孩子們主動自發學習,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目標。然而孩子們平時如果養成閱讀文字的好習慣,就能專心坐在書桌前線上學習,完成老師交代課業,不亞於實體課程學習效果。如果我們家長平時能讓孩子們養成「閱讀好習慣」,孩子也不會呆坐在電腦前,或是點閱其他網站,整天感覺在家空虛無聊。
學校經常舉辦有關「閱讀好習慣」的活動,例如小一新生贈書(教育部經費);校內巡迴書箱,由班級導師指定閱讀,並搭配每天晨讀10分鐘;寫十換一抽獎活動(家長會經費),閱讀心得寫作活動;四神湯閱讀認證(校內);班級閱讀推動獎勵(家長會);愛閱家庭親子共讀(臺中市),臺中市閱讀認證系統,這2個活動都需要家長陪伴閱讀;這些「閱讀好習慣」除了學校老師大力推動,更需要家庭的動力。
閱讀習慣養成有賴父母和家庭凝聚力量,為了考試,孩子一定得讀書,但為了豐富生命而去「閱讀」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讀書人。家庭親子共讀能帶孩子走上主動閱讀的道路,父母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與孩子共品書香。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個必要部份,如同吃飯、睡覺、洗澡、運動一樣,閱讀讓心靈有糧可食,也能讓精神鬆弛而休息,更有淨化情緒的效果,而且也運動人類最寶貴的思考能力。
要讓孩子樂在閱讀,再多的循循善誘或訓誡,都比不上孩子親眼看見父母喜歡閱讀、將閱讀視為生活中的重要活動那樣有效。
我們可以這樣做:1、每天找一段時間關掉電視,安排成家庭閱讀時間,家中每個成員都拿起自己喜愛的書籍閱讀。2、父母可能會有一些理由,譬如:白天工作繁忙,或脱離閱讀的習慣已久,或電視節目太好看。別讓這些藉口阻擾您,就先從最感興趣的書籍入手吧!即使是烹飪書、生活書、旅遊書、報紙、雜誌甚至傳單,都值得一讀。3、一段時間後再回首,您會發現書本能為您遭遇到的各種難題,提供解答,也能為您帶來豐富的感動。
當孩子看見父母閱讀,他們也會拿起自己的書本來讀,不然就會好奇父母究竟在讀什麼。孩子如果想知道爸媽什麼書,就大方與他們分享,念一段書裡的文字給他們聽,或告訴他們書籍的主題,讓他們翻看書裡的圖片。
成閱讀習慣最好的方法,讓閱讀成為每天行事暦中的一部分,一點一滴的進駐孩子的生活,就像刷牙洗臉一樣。但是,很多家長會說:功課這麼多,生活這麼忙,怎麼天天讀?
我們可以這樣做:1、用故事當作起床號、熄燈號。一早,放故事有聲書給孩子聽,喚醒他們起床。夜深了,領他們坐在床邊,講個故事給小寶貝聽,讓悠悠的故事與爸媽溫暖的聲音伴他一夜好眠。2、做為寫功課與休息之間的調劑與獎勵。大一點的哥哥姊姊面臨較重的功課壓力。鼓勵他們回家趕完成功課,功課完後,可以挑選喜愛的書來讀,用閱讀來放鬆心情。到了晚上的家庭閱讀時間,爸媽拿著書本加入閱讀行列,全家人一起沉浸在溫馨的親子閱讀時光。即使時間不長也要天天讀,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刷牙、洗臉可以做到,閱讀一定也可以做到。
親愛的家長們,留意孩子眼睛的保護和適時休息,才能讓閱讀更長。最後,大家是不是覺得閱讀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呢!那麼請立刻打開一本書,摟著您的小寶貝,一起「閱讀好習慣」,讓閱讀成為家庭生活最美好的時光。
多元學習 激發潛能
學務主任 謝俊宏
先前的新冠疫情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更是如此。我們經歷了學校停課、線上教學、網路交作業等一系列不同於傳統學習方式的挑戰。所幸,目前的情況已經越來越穩定,學校在各方面都逐漸恢復正常運作。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開始積極參與各項課外學習,不論是社團、校隊、各式課外學習活動,都可以讓自己的身體素質及心智能力得到更多的訓練。
首先,學生可以從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社團、校隊,例如籃球隊、國樂社、舞蹈社、樂高課程等等,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或者反過來說,透過這些社團活動來提昇學生自己較為不足的能力,讓自己成為更全面的人。如果讀過「刻意練習」這本書,就會了解,透過善用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就都能改善技能,甚至創造出本來以為自己沒有的能力。所以,經由父母的鼓勵,讓孩子參與各項團隊,對於開發孩子的潛力,會有顯著的效益。
其次,學校開設了這些不同的課程和活動,除了學習課程本身的內容,還能夠透過參與的過程,增加學生的社交能力及表達能力。這樣的學習情境,有別於單一班級和家庭中的情境,其所帶來的潛在身心發展,能使其成為一個更為成熟的人。許多參加團隊競賽的校隊,還能從中培養孩子團隊協作、領導能力,對於日後的生活和工作都有極大的幫助。
學校每年都會開設許多的團隊,衷心期盼家長可以支持孩子透過參加這些社團、校隊,達到多元發展與學習,讓孩子培養出更全面的才能!
幼兒園工作報告
幼兒園主任 洪惠文
台灣的幼兒園師生比已逾四十年未調整,立法院於111年5月修正幼兒教育及照顧法,通過附帶決議,要求教育部盡快針對降低師生比做出配套措施,教育部長潘文忠獲留任後,於農曆春節後開工第一天1月30日宣布調降幼兒園師生比至1:12,並自112學年度開始分階段實施。
近來非營利幼兒園如雨後春筍般誕生,許多公幼(國小附幼)面臨需混齡程度比以往更嚴重,家長抽到非營利幼兒園中大班後,子女紛紛離開公幼,因為非營利幼兒園沒有寒暑假、有免費課後班、標榜教注音及英文等,造成公幼大班一直到學期中還在招生補人,5歲未滿收4歲、4歲未滿收3歲,公幼幾乎都轉為混齡班。 因此建議大班師生比應調降外,中班、小班師生比則應再降,尤其是混齡班。其中,大班應降至1:12、中班應降至1:11、小班應降至1:10,混齡班級人數則依上開比例動態調整,幼幼班師生比建議降至1:6。(摘錄自親子天下)
再者,特殊生比例年年逐漸攀升,幾乎年年每個班級都會安置2位特殊生,加上沒有透過特教中心鑑輔會評估管道的特殊幼生,一個班級有3-4位特殊生已是常態。多數老師反映最大的挑戰就是特殊生問題,一位特殊生需要照顧的人力資源,遠遠大於一般普通幼生,通常補助的特教教師助理員時數非常有限,一天僅僅協助2-3小時,而老師在一天工作8~9小時幾乎得不到喘息的時間,時時刻刻都是處於緊繃狀態,除了正規課程外,照顧幼生安全亦不能有一點點疏忽。
近幾年來通訊軟體運用在親師溝通上已漸漸取代電話聯繫和紙本書寫,迅速即時的便利性,讓家長拿起手機就能交代事情,甚至要求立即回覆等,加上政策因素公幼幾乎是混齡班,如果班上有10個大班生、5個中班生,經估計1個中班生所消耗老師心力約等於1.2個大班生;中小班渾齡,1個小班生所消耗老師心力約等於1.5個中班生,所以因應時代趨勢及家長期望,降低師生比勢在必行。
全教產表示,參考全美幼教協會 NAEYC 之建議及基層老師的現場經驗後,建議師生比分齡降低,大班應降至1:12、中班應降至1:11、小班應降至1:10,混齡班級人數則依上開比例動態調整,幼幼班師生比建議降至1:6。另,離島、偏鄉及原住民族地區的幼兒園,得報主管機關同意後進行混齡編班,每班以15人為限。換算其師生比則約1:7,一般地區師生比調降也可參考。全教產說,部分縣市於招生不利時甚至責怪公幼老師,公幼真是時下政策的犧牲者,建議教育部於降低幼兒園師生比外,應盤整公幼數量後,依不同地區需求重新調整「非營利幼兒園+準公共幼兒園」的增設量,期許現有人力資源和硬體設備量能能有效運用,並同時應補足特教人力支援(特教助理員)等,全面提升幼教品質。(摘錄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