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在108學年度(2019年8月)上路,高中生必須建置「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高中3年的學習歷程與成果。學習歷程檔案也是111學年度(2022年8月起)大學個人申請的重要書面審查資料,協助各大學校系負責審查資料的教授,了解每個高中申請者,在不同領域的多元能力展現、獨特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與發展潛力等。
按教育部規劃,學習歷程檔案包含4個項目,分別是: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其中的多元表現通常指的是課堂外的學習成果,如擔任幹部或參與競賽記錄。
在每個學期末,高中生就讀的學校會負責登錄,每位學生的基本資料與修課成績;而同學們另須以學年為單位,在指定時限內上傳課程學習成果(每學年至多6項)與多元表現(每學年至多10項)到由政府建置的「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
到了高三,即將投入大學個人申請時,學生要再從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中,分別勾選3項課程學習成果,和10項多元表現,並撰寫學習歷程自述和其他資料,最後交付欲申請的大學校系,讓校系據此審查與評分。
在學習歷程檔案上路前,多數高中生參加個人申請,都是在高三期間製作備審資料,並繳交給欲申請校系。然而,學習歷程檔案和備審資料,究竟有何差異?
根據「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網站內容,過去的備審資料,常有同質性過高,或與申請科系無關的證明文件出現,大學入學彷彿是一種單純比獎狀數量的軍備競賽。
此外,備審資料通常只強調最後的成果展示,缺乏過程中的學習紀錄,難以反映出每位高中生平時在學的實際課程表現,以及個人的學習特質與潛力。
學習歷程資料包含:
1.基本資料:學生身分識別。
2.修課記錄:修習科目與學習成績。
3.多元表現:志工服務、競賽參與、檢定證照、彈性學習、職場學習、其他活動等。
學生自主上傳,每學年最多勾選提交10件。校級幹部、班級幹部及校內社團幹部則由學校上傳,不含在10件內。競賽參與、檢定證照等項目要與主辦單位進行資料檢核。
4.課程學習成果:實作作品、書面報告。學生自主上傳,每學年勾選提交最多6件,要有內容簡述、授課老師認證、還會做文字抄襲比對。
上述資料1~4項由學校或學生每學期或學年定期上傳學習歷程學校平台,再由校方統一傳到教育部學生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
第3、4項由學生自主擇優挑選教育部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
內學生的學習歷程資料,會與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技專
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備審資料系統串連。到申請大學或
科大階段,學生再至備審資料系統分別挑選合適的資料項目
給報考學系。
Q1:為什麼要有學習歷程檔案?只是為了升學嗎?
A1:
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是希望高中職學生在學期間,可以定期記錄、整理自己的學習表現。
同時在整理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興趣取向,這對未來生涯規劃都很有幫助,並非只是為了升學。
自111學年度起,當學生在高三選擇以申請入學管道升學大學、或以甄選入學管道升學四技二專時,第二階段甄試需要提供給各校系科組的「備審資料」,就可以從勾選學習歷程檔案的資料產出,減輕高三生在整理備審資料的負擔。
學生可透過學習歷程檔案的累積,把課堂上學習成果或參與校外活動的經驗整理起來,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成長軌跡。
Q2:大學端為什麼要參考學生學習歷程檔案?
A2:
在大學申請入學、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的第二階段甄試時,學校在選才時會參考學生所準備的「備審資料」,藉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學習動機及特質。
由於「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生在高中階段逐步累積的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及多元表現的總和,因此,從111學年度起,學生可以從學習歷程檔案勾選出想要呈現的內容,直接作為「備審資料」提交給各校系。
對於大學端而言,這些資料是客觀且有效的訊息,能夠幫助他們更進一步了解學生,並找到最適合進入個別科系的人才。
Q3:課程學習成果及多元表現每年由學生上傳,要如何知道大學各科系的喜好或選才標準,進而做準備?
A3:
108年11月底大學與技專校院公布各校系學習建議方向,學生可參考各校系公布內容,作為未來課程學習的參考依據。
Q4:學習歷程檔案會不會對弱勢學生不利?是否有相關辦法照顧弱勢學生?
A4:
不會對弱勢學生不利喔!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養成隨時紀錄學習表現、並且思考自己興趣取向的習慣。
而為了要照顧、並幫助偏遠地區學校孩子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國教署也訂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偏遠地區高級中等學校充實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要點」,學校建置或充實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多元學習表現,或辦理相關課外活動,需要額外經費時,可以依要點申請補助。
例如:偏遠地區學校的電腦設備或軟體購買、偏遠地區師生參加全國性競賽時的住宿、交通費補助。
目前也規劃會聘請教師或學者專家,開設線上選修課程,讓偏遠地區的學生擁有一樣的多元學習機會。
Q5: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置,到最後會不會變成軍備競賽,或假手他人、讓補習班代做而失去公平?
A5:
不會的!高中學習歷程看重的是學生在校內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重點在於忠實呈現學習成長的歷程,讓學生展現自己的學習特色及優點,無法假手他人或由補習班代做。
學生只要如實完成課堂指派作業,經過任課教師的認證後,就可以上傳作為課程的學習成果。
而校內的課外活動參與,包含擔任幹部,或在彈性學習時間、團體活動時間的多元表現,這些都是大學端所重視的學習歷程,而且透過平常的累積就能做到。
大學教授在綜合檢視學生所提交的學習歷程檔案後,也會在面試時進一步與學生對答,實際瞭解與確認學生的學習經驗,並確保公平性。
Q6:如果有學生到了高三才轉換志向,那在這之前累積的學習歷程,是不是就不會被參考採計了?
A6:
一個人的興趣和定向本來就會改變,不必擔心教授們會因為學生在高中三年內突然改變興趣,便決定不錄取這樣的學生。
之前的學習歷程是尋找自我興趣及生涯定向的重要過程,一樣會被列入參考。
在備審資料中,用文字敘述原由與轉換志向的考量,可以協助教授瞭解學生的實際想法。
大學端參考學生多元選修學習情形時,沒有強制規定要修某個多元選修,才能申請某校系,他們更關注孩子的動機、特質、潛力是什麼,是否適合就讀該科系。
Q7:是不是要參加很多競賽、擔任社團幹部、志工服務,學習歷程檔案看起來才會比較豐富、也更吸引大學端的教授評審?
A7:
不是哦!大學端有共識:參考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在於進一步了解學生在這些課外參與中的收穫與學習,並能在學習歷程檔案裡完整表達紀錄,這和一個學生在多元表現經驗的多或少沒有關係。
而且大學審查書面資料會採用綜合評量,不必每一項都要有資料。
在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的採計限制規定:高中職的孩子每學年可以上傳的「多元表現」至多 10 件,累積至高三畢業前皆有足夠的數量。
而每位學生最多只能勾選 10 件,作為大學申請入學、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的參考,所以不要求競賽、課外活動的參與經驗要多,而是能在參與過程中真正有收穫,並整理出自己的心得。
Q8:學習歷程檔案系統記錄大量的學生個資,會不會有資安漏洞的問題?1
A8:
不會的,請放心!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在規劃設計時以充分考量資訊安全,建置時也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範。
此外,學校教教職員也被要求依相關法規,從旁協助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蒐集,以確保資料妥善保存。
Q9:假如是要聯合不同科,例如英文跟公民,那應該上傳在哪一個科目的學習歷程?
A9:
108學年的教育改革中,鼓勵跨科整合,透過跨科的規劃課程及活動設計結合多元評量,讓學生獲得帶得走的能力,所以跨科作業是極可能存在的,學生可依主題及內涵,及教師派發作業的思考來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對應,授課老師再給予認證即可。
Q10:假如要做的學習歷程的內容,是學校老師上課沒有教的,那要怎麼下手比較好?
A10:
108年的教育改革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所以會有自主學習計劃的設計,除了自主學習計劃之外,若同學有對於特定學習內涵有強烈的興趣,能夠持續進行研究及探討,過程當中所留下來的手稿、創作或設計方案等等都可透過多元表現記錄下來。這些部分都是教授十分珍惜、看重的,所以務必要好好的留存並上傳。
Q11:大學教授會認真看我做的檔案嗎?
A11: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樂事,所以各大學科系特別設立招生委員會,訂定校系之繁星與申請入學與考試分發簡章。在申請入學部分大學邀請高中階段教師共同研議,進行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的研討及訂定,以確定學習歷程評量標準,再搭配筆丶面試等過程,挑選具有潛力、特質符合,且生涯發展能與校系發展符應的人才。學習歷程檔案是大學教授認識學生的第一份資料,也透過所呈現的學習歷程,進一步了解學習態度、價值觀及人格特質等,絕對不可輕忽。
Q12:如果是團體的作業應如何呈現在課程學習成果中?
A12:
團體作業仍可放在課程學習成果中,但務必書寫團體成員、分工及心得反思,教授會珍視過程中的付出及成長的。
Q13:失敗的小論文只要加上反思、收穫就能放上學習歷程嗎?
A13:
學習的過程難免做出不盡滿意的作業,經過老師的提點及自己認真的反思,知道未來可以如何精進,才是更重要的,所以請放心選出來,但別忘了書寫心得反思及精進想法喔!
Q14:上傳到中央資料庫的資料,會幫我保存多久?畢業之後還能運用嗎?
A14:
學習歷程檔案上傳到中央資料庫後,中央資料庫會將檔案留存五年,在這期間若同學有重考或進行大學申請入學第二階段報名時,以網路上傳(或勾選)學習歷程備審資料,至所報名之校系科(組)、學程審查;其中「課程學習成果」及「多元表現」,可經由考生同意及勾選後,由「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釋出考生之中央資料庫學習歷程檔案至本委員會,提供至申請之校系科(組)、學程審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