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霸凌

什麼是霸凌?

一、霸凌行為應具備下列四大要件:

(1)學生之間相對勢力(權力、地位)不對等;

(2)欺凌行為長期反覆不斷;

(3)具有故意傷害意圖;

(4)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侵犯的結果。

二、「校園霸凌」之類型與具體型態:

(1)肢體霸凌:毆打身體、搶奪財物、……

(2)關係霸凌:排擠孤立、操弄人際、……

(3)語言霸凌:出言恐嚇、嘲笑污辱、……

(4)網路霸凌:散佈謠言或不雅照片、…

(5)反擊霸凌:受凌反擊、「魚吃蝦米」…

(6)性霸凌:性侵害或性騷擾

三、一般偏差行為與霸凌事件處理原則: 一般偏差行為,應依訓委會或教育主管機關之規定介入輔導,並著重學生人權、品德及法治教育之預防宣導,倘為霸凌個案,學校輔導老師、學務處應共同給予加害、受害及旁觀學生輔導,倘行為已有傷害等觸法行為發生,應按現行規定通報警政單位協處。

四、校園霸凌與校園偏差的差異:

校園偏差 校園霸凌

要件 1.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 1.兩造相對勢力(地位)不對等。不同 2.呈現對生理或心理侵犯的結果。 2.攻擊行為長期反覆不斷。

3.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

4.呈現對生理或心理侵犯的結果。

校園霸凌一定是嚴重的校園偏差事件,但嚴重的校園偏差事件卻不一定是校園霸凌事件。

什麼孩子會霸凌?

根據研究,主要影響學生行為的因素有很多:社會風氣、學校教育(老師)、家庭教育(家長)、同儕及個人人格特質,我們相信,學生的人格發展及同儕影響是主要影響進行霸凌行為的因素(台大張欣戊)。

家庭因素 父母親對孩子缺乏關注和溫暖、疏於管教,或是經常發生家庭暴力、使孩子在家中有學習模仿暴力行為的機會等,都是助長孩子在學校產生霸凌行為的原因。簡單地說,習慣欺侮別人者多半在家庭當中得不到溫暖與肯定,家中的長輩或學校中的師長也經常使用責打或辱罵的方式來管教他們,使他們容易有樣學樣;特別是個性比較易怒、焦躁、衝動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演變為對同學施展霸凌行為的校園小霸王。

個人因素 較為激進衝動的個人性格、神經生理方面的疾病,或者是在人際與社交活動上是屬於被孤立的一群,個性比較內向害羞、敏感及在生理發展生比較遲緩或弱小都是引發霸凌行為的可能個人因素。

學校因素 學校尊重他人與生命的風氣不佳、老師對於攻擊行為的態度和處理的技巧、管教方式不當、老師與同學對於霸凌行為抱持姑息的態度,敢怒不敢言、不願意揭發他們的惡行 及學生受生命教育的程度等,都是影響霸凌行為的關鍵,增加霸凌行為的發生頻率。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刻板化的性別角色觀念、過度的競爭文化、暴力的社會風氣加上影視及大眾媒體的過度渲染扭曲等。在同儕方面:青少年發展時期,其行為最容易受到同儕行為影響。由同儕團體產生的文化、認知、流行術語…等,都會影響青少年的行為。

你霸凌的跡象

家長或老師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們在學校常常打打鬧鬧,實在很難分辨是好玩還是霸凌事件呢?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民93)針對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指出,有以下一些判斷的依據,協助大家作區別:

(一) 面部表情。打鬧時臉部表情是高興或愉悅的;霸凌時表情則是猙獰的。

(二) 參與意願。打鬧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霸凌則是被迫或是被挑釁而參加的。

(三) 用力程度。打鬧時通常不會使盡力氣傷害他人;霸凌時則是非常激動的、失去控制的。

(四) 角色是否轉換。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可能轉變;但是霸凌通常是固定角色。

(五)是否群聚。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霸凌結束後則大家一哄而散。

(六) 蓄意程度。霸凌的發生,是霸凌兒童有意傷害其他兒童。

(七) 重複發生。霸凌現象會重複發生,而且特定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欺壓。

學生被霸凌時的徵兆

(一)學生的衣服、書本等個人物品,有所缺損時(撕痕、遺失)。 (二)學生身上有難以解釋的傷口 (割傷、瘀青) 。

(三)學生與朋友相處的時間變少。

(四)學生會害怕到學校,或是害怕走路到學,或者是害怕參加社團活動,學生上下學的路徑變得不合理,或是花更久的時間在上下學。

(五)學生對課程忽然變的沒興趣,或是表現變差,當學生回家後,常表現情緒低落之情況

文章轉錄新竹市校園反霸凌專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