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AG。《新約及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詞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9。
TWOT。《舊約神學辭典》。台北:華神。1995。
岡薩雷。《教會歷史要點指南》。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11。
吳國傑。《真貌重尋:教會歷史研究導引》。香港:真道。2005。
奧特、奧托編。《信仰的回答:系統神學五十題》。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5。
莫菲特。《亞洲基督教史》卷一、卷二。香港:基督教文藝。2007-2012。
沈介山。《今日教會的淵源》。台北:橄欖。1984。
沈介山。《偏差溯源—上古基督教思想簡史》。台北:華神。1982。
約納斯。《諾斯替宗教: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教的開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3。
王美秀等編。《基督教史》。南京:江蘇人民。2012三刷。
雪萊。《基督教會史》(第三版)。上海:上海人民。2012。
坎嫩吉賽爾。〈評注:教父學的未來〉。出自《基督教文化評論》第28期。頁21-36。2008。
黃錫木。〈教父學與聖經研究〉。出自《基督教文化評論》第28期。頁131-149。2008。
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二刷。
特爾慈/特洛爾奇。《基督教社會思想史》。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五版。
帕利坎。《基督教傳統—東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9。
蔡麗貞。《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教會歷史專題》。台北:校園。2004。
漢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吉爾松等。《基督教哲學:從其起源到尼古拉》。香港:道風。2011
董進泉。《黑暗與愚昧的守護神—宗教裁判所》。浙江:浙江人民。1996。
彭小瑜。《教會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奧爾森。《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林榮洪。《基督教神學發展史:2.中世紀教會》。香港:宣道。2004。
布爾加科夫。《東正教—東正教教義綱要》。香港:三聯書店,1995 。
伊利亞德。《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阿姆斯壯。《伊斯蘭》。台北:左岸文化。2003年二刷。
于可。〈馬丁‧路德生平〉。出自《路德文集》1。頁1-56。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阿爾托依茲。《馬丁路德神學》。新竹:中華信義神學院。1999。
路德。〈九十五條論綱釋解〉。選自《路德文集》第一卷。頁64-214。上海:上海三聯。2005。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台北:加爾文。2007。╱上中下冊。北京:三聯書店。2016。
賴肯。《入世的清教徒》。北京:群言。2011。
麥格夫。《宗教改革運動思潮》增訂版。香港:基道。2006。
麥格拉思。《加爾文傳:現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
華爾克。《基督教會史》。香港:基督教文藝。1987。
岡察雷斯。《基督教思想史》三卷。南京:譯林。2008。
斯泰恩。《文以載道:奈達對聖經翻譯的貢獻》。香港:道風書社。2007。
賴特。《聖經考古學》。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1967。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羅克斯伯里第三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羅冠宗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國史實述評》。北京:宗教文化。2003。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台北:華神。1996。
趙曉陽。〈美國學生海外志願傳教運動與中華基督教學生立志傳道團〉。出自梁家麟等編。《中華本色:近代中國教會史論》。頁331-342。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
梁燕城/唐子明。《兩約探秘》。台北:宇宙光。2006。
陳炎興。《在基督裡的一得》。台北:人間。1989。
羅賓遜、史密夫。《靈知派經書》卷上中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4。
馬克思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宗教和無神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蒂利希。《政治期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麥克格拉思。《科學與宗教引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貝格爾。《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的再發現》。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
周學信。《靈恩神學與歷史探討》。台北:華神。2004。
賀西納。《靈恩運動:美國聖潔及五旬節運動史》。台北:教會更新研究發展中心。1986。
岡薩雷斯。《基督教史下卷:宗教改革至今》。上海:上海三聯。2016年。
鍾鳴旦。〈基督教在華傳播史研究的新趨勢〉。出自《基督教文化學刊》第二輯。頁243-285。1999。
陳子仁。〈教會懲戒—以金門後浦堂會為例〉。出自《台灣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二期。頁37-73。2008。
翁紹軍。《漢語景教文典詮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卓新平。《基督教‧猶太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北京:東方。1996。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大出版社。2007。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夏春濤。《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周錫瑞。《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南京:江蘇人民書版社。2005。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書版社。2005。
楊天宏。《基督教與民國知識份子:1922年-1927年中國非基督教運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司德敷編。《1900-1920年中國基督教調查資料》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22/2007。
邢福增。〈大門口的傳道者—馬禮遜傳教思想探討〉。出自《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42期。頁13-51,2007a。
李志剛。〈石頭說話:馬禮遜牧師碑銘考釋〉,出自《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42期,頁54-79。2007。
邢福增。〈中國基督教的區域發展:1918、1949、2004〉,出自《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4期,頁153-197。2007b。
陳南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政治倫理》。台北:永望。1991。
陳宏文譯。《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台南:人光。1997。
土肥昭夫。〈近代天皇制與基督教—從頒佈帝國憲法到中日甲午戰爭〉。出自土肥昭夫等著。《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北京:華夏出版社。頁1-99。2007。
王春來,《基督教在近代韓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日本聖教會教團。〈日本聖教會教團對戰爭責任之告白〉。出自《中台人月刊》第4期中台論壇。1998。
山崎鷲夫。〈神社問題與聖潔教會〉,出自土肥昭夫等著。《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北京:華夏出版社。頁298-321。2007。
陳主培編。《台灣聖教會會史》。台中:基督教台灣聖教會。1989。
陳子仁。〈干犯第一誡的不/可能性—東亞基督教史的一個奇象異景〉,出自郭承天、周復初、蔡彥仁編,《認識耶穌、贏得基督:中國基督教本土與全球發展—2015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議時間2015年11月14-5日於政治大學),頁312-343。2016。
BDAG。《新約及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詞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9。
TWOT。《舊約神學辭典》。台北:華神。1995。
岡薩雷。《教會歷史要點指南》。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11。
吳國傑。《真貌重尋:教會歷史研究導引》。香港:真道。2005。
奧特、奧托編。《信仰的回答:系統神學五十題》。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5。
莫菲特。《亞洲基督教史》卷一、卷二。香港:基督教文藝。2007-2012。
沈介山。《今日教會的淵源》。台北:橄欖。1984。
沈介山。《偏差溯源—上古基督教思想簡史》。台北:華神。1982。
埃文斯。《異端簡史》。北京:北京大學。2009。
王美秀等編。《基督教史》。南京:江蘇人民。2012三刷。
雪萊。《基督教會史》(第三版)。上海:上海人民。2012。
坎嫩吉賽爾。〈評注:教父學的未來〉。出自《基督教文化評論》第28期。頁21-36。2008。
黃錫木。〈教父學與聖經研究〉。出自《基督教文化評論》第28期。頁131-149。2008。
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二刷。
特爾慈/特洛爾奇。《基督教社會思想史》。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五版。
帕利坎。《基督教傳統—東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9。
蔡麗貞。《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教會歷史專題》。台北:校園。2004。
漢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吉爾松等。《基督教哲學:從其起源到尼古拉》。香港:道風。2011
董進泉。《黑暗與愚昧的守護神—宗教裁判所》。浙江:浙江人民。1996。
彭小瑜。《教會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奧爾森。《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林榮洪。《基督教神學發展史:2.中世紀教會》。香港:宣道。2004。
布爾加科夫。《東正教—東正教教義綱要》。香港:三聯書店,1995 。
伊利亞德。《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阿姆斯壯。《伊斯蘭》。台北:左岸文化。2003年二刷。
于可。〈馬丁‧路德生平〉。出自《路德文集》1。頁1-56。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阿爾托依茲。《馬丁路德神學》。新竹:中華信義神學院。1999。
路德。〈九十五條論綱釋解〉。選自《路德文集》第一卷。頁64-214。上海:上海三聯。2005。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台北:加爾文。2007。
賴肯。《入世的清教徒》。北京:群言。2011。
麥格夫。《宗教改革運動思潮》增訂版。香港:基道。2006。
麥格拉思。《加爾文傳:現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
華爾克。《基督教會史》。香港:基督教文藝。1987。
岡察雷斯。《基督教思想史》三卷。南京:譯林。2008。
斯泰恩。《文以載道:奈達對聖經翻譯的貢獻》。香港:道風書社。2007。
賴特。《聖經考古學》。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1967。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羅克斯伯里第三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羅冠宗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國史實述評》。北京:宗教文化。2003。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台北:華神。1996。
趙曉陽。〈美國學生海外志願傳教運動與中華基督教學生立志傳道團〉。出自梁家麟等編。《中華本色:近代中國教會史論》。頁331-342。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
梁燕城/唐子明。《兩約探秘》。台北:宇宙光。2006。
陳炎興。《在基督裡的一得》。台北:人間。1989。
羅賓遜、史密夫。《靈知派經書》卷上中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4。
馬克思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宗教和無神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蒂利希。《政治期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麥克格拉思。《科學與宗教引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貝格爾。《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的再發現》。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
周學信。《靈恩神學與歷史探討》。台北:華神。2004。
賀西納。《靈恩運動:美國聖潔及五旬節運動史》。台北:教會更新研究發展中心。1986。
岡薩雷斯。《基督教史下卷:宗教改革至今》。上海:上海三聯。2016年。
鍾鳴旦。〈基督教在華傳播史研究的新趨勢〉。出自《基督教文化學刊》第二輯。頁243-285。1999。
陳子仁。〈教會懲戒—以金門後浦堂會為例〉。出自《台灣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二期。頁37-73。2008。
翁紹軍。《漢語景教文典詮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卓新平。《基督教‧猶太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北京:東方。1996。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大出版社。2007。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夏春濤。《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周錫瑞。《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南京:江蘇人民書版社。2005。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書版社。2005。
楊天宏。《基督教與民國知識份子:1922年-1927年中國非基督教運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司德敷編。《1900-1920年中國基督教調查資料》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22/2007。
邢福增。〈大門口的傳道者—馬禮遜傳教思想探討〉。出自《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42期。頁13-51,2007a。
李志剛。〈石頭說話:馬禮遜牧師碑銘考釋〉,出自《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42期,頁54-79。2007。
邢福增。〈中國基督教的區域發展:1918、1949、2004〉,出自《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4期,頁153-197。2007b。
陳南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政治倫理》。台北:永望。1991。
陳宏文譯。《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台南:人光。1997。
土肥昭夫。〈近代天皇制與基督教—從頒佈帝國憲法到中日甲午戰爭〉。出自土肥昭夫等著。《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北京:華夏出版社。頁1-99。2007。
王春來,《基督教在近代韓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日本聖教會教團。〈日本聖教會教團對戰爭責任之告白〉。出自《中台人月刊》第4期中台論壇。1998。
山崎鷲夫。〈神社問題與聖潔教會〉,出自土肥昭夫等著。《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北京:華夏出版社。頁298-321。2007。
陳主培編。《台灣聖教會會史》。台中:基督教台灣聖教會。1989。
陳子仁。〈干犯第一誡的不/可能性—東亞基督教史的一個奇象異景〉,出自郭承天、周復初、蔡彥仁編,《認識耶穌、贏得基督:中國基督教本土與全球發展—2015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議時間2015年11月14-5日於政治大學),頁312-343。2016。
沈介山。《偏差溯源:上古基督教思想簡史》。台北:華神。2004年。
古德恩(Wayne Grudem)。《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香港:更新傳道會。2011年。
韓大輝等編譯。《天主教教理》。台北:台灣地區主教團。2012年。
林鴻信。《系統神學》上下冊。台北:校園。2017年。
李麗娟。《教義的詮釋一—神學的發生:方法論、神論、人論》。台北:校園。2014年。
奧特、奧托編。《信仰的回答:系統神學五十題》。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5。
李麗娟。《教義的詮釋二—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基督論、以及贖罪論、救恩論》。台北:校園。2016年。
哈特(Trevor Hart)。《信故我思:神學思考方法獻議》(Faith Thinking: The Dynamics of Christian Theology)。香港:基道。2015年。
巴特(Karl Barth)。《教會教義學‧卷一神道論(一)1-7神的道作為教義學的標準》(Church Dogmatics: The Doctrine of the Word of God 1.1 A)。香港:天道書樓。2018年。
福特(David Ford)。《牛津通識讀本:神學》(Th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南京:譯林。2014年。
范胡澤編(Kevin J. Vanhoozer ed.)。《劍橋手冊:後現代神學》(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stmodern Theology)。上海:上海人民。2014年。
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系統神學:卷一》(Systematische Theologie, Band I)。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13年。
—《系統神學:卷二》(Systematische Theologie, Band II)。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13年。
吳道宗。《深知所信—基督徒基要真理》增訂版。台北:華神。2013年。
艾利克森(M. Erickson)。《基督教神學導論:第二版》(Introducing Christian Doctrine, 2ed Edition)。上海:上海人民。2012年。
郭文池。《系統神學:聖經論》。香港:播道會文字部。2010年。
—《系統神學:救恩論》。香港:播道會文字部。2014年。
根頓(Colin E. Gunton)編。《劍橋基督教教義手冊》(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ristian Doctrine)。香港:基道。2006年。
—《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The Christian Faith: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Doctrine)。香港:基道。2009年。
霍華德‧斯通、詹姆斯‧杜克(Howard Stone and James Duke)。《基督徒的神學思考》(How to Think Theologically)。香港:基道。2007年。
麥格夫(Alister McGrath)。《基督教神學導論》(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
—《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The Christian Theology Reader)。台北:校園。1998年。
—《基督教神學淺析》(Theology: The Basics)。香港:基道。2005年。
—《追尋真理的熱情:融貫一致的福音信仰》(A Passion for Truth: The Intellectual Coherence of Evangelicalism)。香港:基道。2005年。
楊慶球。《會遇系統神學:真理與信仰體驗的整理》。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2001年。
麥奎利(John Macquarrie)。《基督教神學原理》(Principles of Christian Theology)。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
Herman Bavinck。《基督教神學(我們合理的信仰)》(Our Reasonable Faith)。台北:基督教改革翻譯社。1989年。
田立克(Paul Tillich)。《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卷一至三(全譯共五部,譯文一言難盡)。台南:東南亞神學協會。1980, 1971, 1988。
蒂里希(Paul Tillich)。《蒂里希選集》下(只翻譯田立克系統神學前三部,較好讀的翻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奧脫(Ludwig Ott)。《天主教信理神學》(Grunderiss der Katholischen Dogmatik)。台北:光啟。1991年。
金鎮斗。《約翰‧衛斯理的生平》。高雄:聖光神學院出版社。2015年。
衛斯理約翰。《衛斯理約翰日記》。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56年。
約翰‧衛斯理。《衛斯理講道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5年。
李麗娟。《論對上帝的知與愛:奧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庫薩及約翰衛斯理的觀點》。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2015年。
Runyon, Theodore。《新的創造—當代衛斯理神學》(The New Creation: John Wesley’s Theology Today)。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14。
Maddox, Randy L.。《負責任的恩典—衛斯理約翰的實踐神學》(Responsible Grace: John Wesley’s Practical Theology)。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18年。
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聖潔神學》(Holiness)。香港:基道。2006年。
戴馬雷(Donald E. Demaray)。《基要真理:基督教衛斯理宗神學簡介(重訂版)》(Basic Beliefs: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hristian Theology)。高雄:聖光神學院。2009年。
Randy L. Maddox & Jason E. Vickers(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hn Wesl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黃妙婉。《衛理公會與台灣社會變遷(1953-2008)》。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
郭文池。《系統神學:救恩論》。香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文字部。2014年。
萊爾(J. C. Ryle)。《聖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何威達。《思主所思、行主所行—衛斯理的教牧神學》。香港:德慧文化圖書。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