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終身雙語閱讀社會】
💡閱讀是學生學習,一個最重要的管道。透過閱讀習慣的培養,可以建立學生許多不同的學習能力。
💡基於現今全球化與國際化的大環境,英文是與國際接軌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相較於新加坡、香港等,臺灣缺乏大量使用英文的歷史,臺灣人的英文水平有待提升,厚植英文能力刻不容緩。臺灣大部分學生,除考試外,學生極少因興趣從頭到尾讀完一本英文書,英文學習若只是為了考試,臺灣很難成為雙語社會。臺灣要成為雙語國家,應從培養全民喜愛閱讀、養成閱讀英文書籍習慣開始做起。
💡閱讀是學習外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時能增強學生聽、說、寫的能力。因此,從小開始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的能力,是建構雙語閱讀社會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英語閱讀不同於母語閱讀,需透過聽、說以及生字學習的支持,才能讓英語閱讀順利開始。實施英文閱讀的方法包含多聽標準英文,如多聽有聲書,以提供學生大量且能理解的輸入;透過動作搭配口語表達,讓學生不僅可聽見,並可看見;安排社會互動情境,使用實體遊戲互動方式,讓學生自然投入口語互動;把英文閱讀書籍視為是與英文書籍作者一對一的互動與溝通過程;或讓學生先聽夠、聽懂,再從中獲取足夠的聽說能力與吸收單字。
💡人類在自然情境中,本就能夠透過不同的感官進行語言學習。與其透過英文教學、文法教學的方式,將英文強加於學生的學習過程 (Learning Approach),另一個策略是透過環境的設計與安排,使用活動、遊戲等方式,讓學生自然投入口語互動,透過讓學生大量聽、大量讀,而能達到習得 (Acquisition) 英文的能力。
💡本計畫推動小學推廣明日英文閱讀模式、英文聊書等活動,培養小學生英文閱讀習慣,並邀請專家、教授共同指導,規劃英文閱讀課程與相關研習,期望建立明日英文閱讀的示範班級,並逐步推廣至全臺灣。
📌【計畫目標】
🔹推廣明日英文閱讀模式、培養小學生進行大量聽讀英文有聲書,並養成英文閱讀習慣。
🔸建立小學明日英文閱讀的示範班級,並展示實施成果,逐步推廣實施模式至全校、全國。
🔹讓老師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準時開始,協助學童進行大量聽讀英文有聲書。
🔸培訓種子教師進行明日英文閱讀及聊書,並建立師資培訓機制。
🔹透過教師觀課交流分享機會,精進教師相關知能,並增進彼此學習。
🔸建立明日英文閱讀教師社群,推展明日英文閱讀模式,藉由社群交流,協助其他教師了解明日英文閱讀的實施精神及方法。
🔹透過專家諮詢對話,建立學校教師、研究專家等對話,以了解參與學校發展,研擬未來可能推廣模式。
📌【執行方式】
📣1. 建立校長、教師、研究團隊合作共識
明日英文閱讀的推展,需要學校校長、教師團隊強烈的合作共識,才有推展的可能性,亦即單憑有興趣的教師,無法推展明日英文閱讀。其中,更重要的是校長對於明日英文閱讀理念的認同,有校長的認同,才能協助學校教師,安排教師及實施推展。故在徵求實施學校時,校長的參加及承諾合作,是很重要的部分。
此外,推展明日英文閱讀時,也應逐步實施,而非貿然全年級實施,全年級推動對於學校推展以及教師配置,都是很大挑戰,且容易失敗。故在推展初期,每個年級以選定2位老師,2個班級為原則,透過推動中心及輔導專家的協助及培訓下,學校應建立起校長及教師的合作共識團隊,取得共識後始進行推展。
📣2. 英文閱讀環境建置
實施明日英文閱讀的過程,閱讀環境建置至關重要。透過教師班級經營以及教室環境建置,建置一個學生習慣且熟悉的英文閱讀環境,讓學生每天、很習慣地進行英文閱讀,此是明日英文閱讀實施時,非常重要的環節。
因英文非學生母語,故在實施過程,需要讓學生多聽英文,除紙本文本外,還需建置學生聽有聲書的環境,讓學生透過大量聽有聲書、進行大量的英文繪本閱讀,建立英文閱讀能力。推展計畫的實施過程,學校校長、行政團隊應協助建置英文閱讀環境:購置書籍、有聲書與相關播放環境建置,以及上述資源配置,如協調英文圖書資源,以利教師進行英文閱讀。
📣3. 教師參與師資培育活動
薦派學校行政團隊如校長、主任及加入計畫班級之教師,參與中心規劃主辦之師資培育課程,提升推行明日英文閱讀之專業知能,並於教學現場應用所學,如:行政教師能規劃推動進度、協助調配英文圖書資源,以支持班級導師推行計畫;帶班導師能帶領學生進行英文閱讀及聊書等相關活動。
📣4. 定期進行專家諮詢對話
為使計畫推行順利,除在教學現場實施英文MSSR與英文聊書等相關活動外,亦需每學期至少邀約專家進行1次輔導諮詢,藉由專家與第一線實施教師之諮詢對話,協助學生進行英文閱讀與聊書,並檢視與調整校內推行模式與進度。
📣5. 辦理校內推廣活動
辦理校內觀課活動,向校內同年級或跨年級展示參與班級之推動模式及成果,透過觀摩、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協助其他教師了解明日英文閱讀的實施精神及方法,進而推廣至其他班級。
📣6. 參與期中交流座談及期末成果分享會
小學端需定期參與由中心主辦之期中交流座談及期末成果分享會,藉由分區交流觀摩各參與學校推行方式,再透過期末成果分享展示推動成果。
📌【LSV學習模式】
LSV 的英文閱讀前置活動,其中L代表 Listening、S代表 Speaking,以及 V代表 Vocabulary 的三個前置活動。其中,Listening 主要是讓學生自然地大量聽標準英文,Speaking 是讓學生動口說,Vocabulary 是進行字彙的提升。透過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的方法,讓學生可以經由語言以及肢體動作為基礎,搭配對話(Conversation) 的方式,進行英文閱讀的前置準備。
這樣的操作規劃,主要在讓學童先習慣聽英文。事實上,學童本身的發展,就是有能力自然的聽得進去一種以上的語言,讓學童習慣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與同儕一起進行大量的聽英文之後,接續才會實施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活動,讓孩童自然地講英文。當孩童已經實施大量的聽英文後,接續的在學童累積一定量的TPR活動後,才會讓學童進行一部分的 Vocabulary Building,並進行輕量的英語閱讀活動。這樣的設計,讓孩童可以從大量聽英文,透過肢體以及口語進行說英文後,對於英語有一定的接受度,才開始引導進行單字的建立以及閱讀活動,循序的讓英文成為學童習得的一個過程。
📌【明日英文閱讀推動-四階段】
為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建立英文閱讀能力、興趣與習慣,明日英文閱讀採取分階段推動的方式,從大量聆聽英文有聲書到沉浸式大量持續安靜閱讀,逐步建立學生對於語言的理解力及閱讀的信心,並培養英文閱讀的興趣與習慣。整體推動方式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量聆聽英文有聲書
在學生尚未具備足夠英文閱讀能力時,透過聆聽有聲書的大量輸入建立學生對於英文的熟悉度與語感。此階段強調學生在無壓力的情境中,自然接觸語言,重點在於「大量聽、輕鬆聽」,不強求理解每個字,而是讓學生習慣英文的發音、語調和故事節奏,如同學母語一樣先從「聽」開始,讓學生不排斥接觸英文,慢慢建立語感,並對英文繪本產生興趣,為後續閱讀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指讀與跟讀
在逐步熟悉英文繪本的聽讀之後,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指讀」與「跟讀」練習,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閱讀、一邊用手指著文字,並嘗試模仿跟著開口說,幫助學生連結聲音與文字,促進視覺、聽覺與口語的整合學習。
💡第三階段:先習慣安靜閱讀,再搭配有聲書
讓學生逐漸嘗試進入安靜閱讀的階段,發展獨立閱讀的專注力與理解能力。先安靜閱讀,透過以基本認知、圖像線索及上下文推論等方式初步了解繪本內容表達的意思後,再聆聽有聲書,藉由聲音的語調、節奏與情感傳達,強化語音與語意的連結,提升整體理解力。
💡第四階段:持續大量安靜閱讀
最終階段為培養學生持續且穩定的大量安靜閱讀習慣,透過自由選書、自主閱讀的方式,鼓勵學生依照個人興趣探索不同主題的書籍,提升閱讀量、拓展詞彙庫,並逐漸養成獨立閱讀、思考及表達的能力,邁向終身英文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