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導引 設計思考-小處著手厚設計
劇本導引 設計思考-小處著手厚設計
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是近十多年產業界、學術界廣為應用發展的創新方法,筆者於 1994-1999 年參與工研院高畫質電視計畫,曾與 IDEO 公司(註一)合作「互動電視概念設計」,在舊金山、倫敦、台北,分別進行了數戶家庭用戶研究,並且在倫敦 IDEO 公司合作共創互動電視未來應用情境與創新服務概念。在近三十年前的當時,除了實際參與令人驚豔的跨領域共創流程外,還產出不少劃時代的產品與介面概念,後來也一一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帶來豐富的互動體驗!
在此經歷之後,筆者與當時的概念設計夥伴,對於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及深厚的用戶經驗研究能夠帶領出創新規格有了一些把握,進而在 2004 年正式成立「應用劇本實驗室 Scenario Lab 」,實踐劇本式創新設計;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應用劇本實驗室定位為「設計研究」的顧問公司,持續至今擁有近 20 年於產業界進行創新體驗與策略設計的案例經驗,將「設計思考」融合「劇本思維 (Scenario Thinking)」,以更貼近東方演化式創新的脈絡來呈現。在我們導引不同產業的跨域、跨單位夥伴進行共創所規劃的工作坊程序,皆隱含了「多視角洞察」、「多維度發展」與「多體驗呈現」的框架,舉例如下:
林文綺 總監
◆應用劇本實驗室創辦人兼營運總監
◆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專長:
行為式設計、服務設計、資訊產品人因與使用性設計、用戶經驗劇本收集(生活型態研究、用戶人誌學研究、概念評價)
1.「起、承、轉、合」:
情境敘事與雙鑽理論(如圖1),甚至英雄歷程(Hero's journey)的結合,專案可以從起承轉合的任何階段開始,不一定要是線性的結構。
▲圖1 「起、承、轉、合」與雙鑽理論結合
2. 「第一、二、三人稱視角」:
規劃不同視角切入,第一人稱以「服務探旅」的方式取得「我」的體驗,第二人稱以「脈絡訪談」方式取得「你」的觀點,第三人稱以「隨影觀察」取得「他」的活動,進行全觀的人類學用戶經驗研究。
3. 「創新矩陣」:
利用應用劇本所獨家研發的創新矩陣地圖(如圖2),建立「起」脈絡背景軸、「承」刺激因子軸,二維矩陣概念發展;亦可由「轉」開始反矩陣拆解智慧與應用。
▲圖2 應用劇本獨家研發之創新矩陣地圖
4. 「正負連疑 +-!?」:
使用四個符號,分別代表正面價值、負面議題、創意連結與關鍵疑惑,由一轉四再往下擴展敘事。
5. 「事拾圖 Graphic Recording」:
以視覺記錄內隱經驗與共感敘事,此為日本函館未來大學岡本教授帶領學生進行田野研究「視覺化紀錄場景情境」的方法。例如以事拾圖呈現「導引師的一天」(如圖3),由確認工作坊目標與參與者開始,規劃「起、承、轉、合」導引流程。設計所需的表單工具並佈置好場地,安排展示與回饋方式,收納所有產出。過程中所需相關的物件與流程,也以視覺化場景的方式呈現。
▲圖3 以事拾圖呈現「導引師的一天」
6. 「體驗原型 Experience Prototype」:
以故事板或樂高微電影、甚至真人演出等方式,呈現服務體驗的雛型,進一步設計體驗(Context)、設計內容(Content)。
多種導引框架的使用,可協助組織成員進行內隱與外顯知識的交換,讓團隊內化創新方法,並進而同化而取得共識。不論是服務業、製造業、醫療照護產業,若要讓忙碌急迫的第一線工作成員參與創新活動,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將看似複雜的創新活動化整為零,將設計思考、服務設計、經驗願景提案等方法拆解為一個個模組單元並進行組合規劃,無論是15 分鐘的個人小試煉,或是2 小時的合作共創,模組化方法可以協助從小處開始提出解方!
在共創過程中,除了結構化創新導引程序的規劃外,搭配操作的表單工具設計也是重要的環節!表單中要填寫的內容,暗示專案中需要執行的工作與萃取的內容,透過空白表單和相關範例的呈現,參與者可以先撰寫自身場域的經驗內容,進而創造概念,表達概念雛形,再來評價回饋與修正的「創中學」!
筆者於 2023 年將這些手法集結整理後,出版了一本「小處著手厚設計 大健康劇本導引設計思考工具書」(如圖4),將筆者於所帶過之上百場工作坊中所驗證過的創新導引程序與通用表單全數釋出,協助對此種劇本導引設計思考之創新方法有興趣,以及在大健康場域的工作者,以有效的方式來學習與運用創新方法,實踐「隨處做洞察,隨手做設計」。期待以「行為厚數據」來轉換「創新厚設計」,化零為整為明日劇本累積堆疊創新厚度,以面對明日的創新挑戰。
▲圖4 「小處著手厚設計-大健康劇本導引設計思考工具書」,由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與聯新國際醫院企劃出版
(註一)IDEO | Global Design & Innovation Company
IDEO 成立於1991年,是一家總部在美國加州的知名設計公司,專注於協助客戶進行創新設計。IDEO 創辦人 David Kelley 是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附屬的「設計學院」(d.school)的靈魂人物,持續推廣設計思考方法。
應用劇本實驗室簡介
2004 年由創辦人余德彰研發總監與林文綺營運總監共同成立,是台灣第一個應用人類學用戶研究、情境敘事合作創新取向的設計顧問公司,結合客戶進行用戶經驗創新,打造包含工具、流程、空間的創新環境,協助企業內部持續自主的創新活動,有效經營創新的產品服務。
核心團隊於 1990 年初在工研院高畫質電視計畫下,打造了 2010 年後才出現的Smart TV。曾獲得國際創新與設計獎,包含協助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大樓創新服務體驗設計獲得 2023 年金點設計獎;協助工研院照護機器人團隊獲得 2020 CES創新獎,以及軟電揚聲器技術獲得 2009 紅點 Best of Best金獎等。
目前於清華大學創新育成大樓設立「未來場景製片所」,協助創新企業與新創團隊「到一趟未來,決定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