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科學以人為本的數位服務體驗優化-以學理基礎驅動實務應用的經驗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連俊瑋 教授 |   2023-07-10 

一、前言

       服務科學強調「以人為本」的服務體驗(Service experience)設計,透過收斂與發散的過程,進行場域探索(Discover)、問題定義(Define)、解決方案的發想與建構(Develop)、最後產出方案原型(Deliver),這系統化的過程,便是我們所熟悉的雙鑽石模型或者又稱之為4D模型。要如何利用此一系統化的方法,解決實務上所面臨的問題,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以下分享筆者所進行的實務個案,供大家參考。

個案公司為一家強調透過數位化方式提供消費者服務的企業,使用者可以透過App獲取其所需的服務,個案公司希望藉此能夠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並可節省成本。為了提升其服務品質,研究團隊利用雙鑽石模型的操作,協助企業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連俊瑋 教授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兼任教授

台灣服務科學學會中區聯盟副召集人

二、探索階段

       在探索階段,團隊實地訪查體驗個案公司的場域及服務,同時針對使用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利害關係人訪談,最後利用顧客旅程地圖,記錄分析消費者對現有服務的體驗。

三、問題定義階段

       以探索階段所獲得的資訊,在定義階段透過K-J法與腦力激盪,歸納出五個現有服務主要的問題點,並選擇以「消費者對於現有APP的服務體驗仍有改善空間」,做為欲解決之問題點。換言之,要針對「現有APP 之服務體驗進行優化」。

四、方案發展階段

      有明確的問題後,研究團隊引用了「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的十項準則(Nielsen, 1994; 2020)與步驟(Moran and Gordon, 2023)進行使用者評估。十項準備包括:

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  

       以上述準則為基礎,團隊製作了相關的說明文件供使用者參考,並透過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方式,請使用者個別獨立、一一針對現有系統進行評分,而各項準則的平均分數高低,即做為團隊優化現有APP主要參考依據。

五、方案原型產出階段

       以上一階段的結果為基礎,研究團隊使用Figma做為方案原型的產出工具,針對使用者的評分,進行優化版本的開發。在完成了優化版本的原型之後,研究團隊進行了A/B Test的實驗設計,讓使用者在盲測的情境下,分別針對兩種版本的APP進行使用體驗與評估,經由統計檢定的結果指出,優化後的版本的確優於既有的版本,換言之,以啟發式的使用者介面與流程設計,可以給消費者更好的服務體驗,而此一系統的原型,也順利技轉給合作企業,做為系統優化的依據。

六、結論

       服務科學設計思考強調以人為本,而要如何真正且客觀了解消費者的感受,則有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所提供的科學研究指引,透過質化(觀察或訪談)與量化(問卷調查或企業次級資料)資料的收集,以真正反應出使用者真實的感受。同樣的,服務設計者所發展出的原型,是否真如預期?首先,學理或理論基礎是必要,它可以系統化引導解決方案發展的過程。接著,新服務方案的驗證,同樣可以透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導引,以客觀科學的手法進行資料收集與驗證,進而提供足夠的佐證資料給企業參考。總而言之,作者希望透過本個案的實作經驗分享,實現上述的方法,讓學理驅動實務,讓實務與學術進行對話,為企業解決問題。


參考資料

Moran, K. and Gordon, K. (2023). How to conduct a heuristic evaluation.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how-to-conduct-a-heuristic-evaluation/

Nielsen, J. (1994, 2020). 10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ten-usability-heuristics/

圖片來源: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  :  https://parallax224.wordpress.com/2017/11/12/heuristic-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