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認知能力是什麼?
非認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s)根據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兒童家庭中心(the Center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的研究,是指學科知識以外的能力,例如情緒、動機、自律、熱情、自信與性格特質,其對於成功人生的影響程度,其實遠遠超過學業成績表現。
為什麼要發展非認知能力?
OECD 的「未來教育與技能 2030」與台灣的「108 課綱」改革都一致強調培養學生「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孩子如何成功: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讓孩子一生受益?》作者 Paul Tough 以 3 年的時間,拜訪全美頂尖教育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兒科醫生、訪談學生、教師、行政人員,找出非認知能力如何對孩子產生正向的影響,真正幫助孩子,迎向一個快樂、成功的人生
如何衡量學生非認知能力發展?
非認知能力平台及教材
KIST 聯盟與 TFT、均一連結麥肯錫團隊(McKinsey & Company)共同合作開發「非認知能力發展平台(NCDP)」,透過行為指標紀錄,協助老師以多元角度記錄、檢視、彙整學生的非認知能力學習成長歷程;期待平台能成為親師生溝通的工具,創造更多與孩子的對話。
以 OECD 非認知技能為框架,協助教師可以系統性地了解各種非認知能力及其相應教學方法,並運用豐富的相關教材應用分享以快速導入教學。
非認知能力指標總表
結合SEL、七大成就品格、執行功能EF、6C能力指標,以及聯盟學校對於品格行為的具體說明進行整理後,精煉成90項行為指標,以具體事實描述學生的行為表現,幫助老師在評估學生的行為分別對應到哪些能力的學習。
社會情緒學習量表施測
KIST 聯盟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為了協助了解在實施 SEL 教學上的目標以及成果評估,聯手陳學志教授與林秀玲博士研發的社會情緒學習量表作為施測工具,以了解並追蹤 KIST 學生的認知、非認知能力發展樣態。
執行功能施測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種非認知能力,也是一種心理學的認知系統,用來管理和控制工作記憶、注意力、決策、抽象思考等其他認知過程。為了了解學生當前的執行功能狀況,透過追蹤調查方式了解學生非認知能力的發展,委辦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施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