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致力提供均衡而多元的課程,並著重兩文三語、閱讀習慣及自主學習的培養,令學生可從八個學習領域中獲取基礎知識和建構共通能力,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小班教學:讓學生學得更好

本校在初中中、英、數實施「小班教學」,小班可加強課堂的互動和對學生的個別輔導,讓學生學得更好。近年公開試成績及增值指標的數據都屢創新高,令全校師生鼓舞。

 

 

因材施教:照顧學生多樣性

本校把能力相近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班,調適課程內容,因材施教。本校容許高中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科目,照顧學生多樣性。

 

 

優化校本課程:追求增值

本校根據教育局提供的課程檢視表,檢視初中課程,讓初中學生達致基本知識和能力,銜接高中課程。課程編排涉及八大學習領域,並有校本宗教學習領域。教學法方面,著重加強課堂的互動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強調優化學科的校本課程及教學資源。各科亦透過同儕備課、觀課及課堂研究,優化課堂策略,提升學與教效能。

 

 

互動學習:提升學習效能

加強課堂互動教學以提升課堂學習效果是延續上一周期的發展計劃。建基於上周期的檢討,繼續優化課堂教學,推動範式轉移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習效能,加強學生在升學及就業方面的競爭能力。本校近年逐漸推廣自主學習及電子學習,並引進iPad及eclass及優化內聯網資源庫,積極推動互動學習。

 

 

全方位學習:豐富學生其他學習經歷

本校多年來致力推動全方位學習,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擴闊視野。每位學生在中學階段都有參加境外遊學的機會,遊學的地區包括英國、星加坡、台灣和中國大陸,考察、體驗當地文化和參與學生交流活動。每年透過開放日及中學體驗日的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為自己將來作好準備。

 

 

從實踐中學習:寓學習於生活之中

本校重視學生實踐所學,將理論化為實踐,因此各學科都於課程和活動中加入不少實踐元素,老師化身促進者,在籌備、商討、製作、解難、合作等過程,引導學生,令學生將學習融入生活之中。例如:英文科與其他學科合辦的英語嘉年,視覺藝術科的繪書創作活動等等,體驗從實踐中學習。

 

善用數據:回饋學與教

本校自設校本學與教問卷,收集學生對老師教學的意見,統計後供老師參考,回饋教學;此外,每科每級就測考成績數據,檢視學生成續,調整教學,更供老師針對學生所學,選拔學生參與初中拔尖補底班、核心科目延伸學習班、高中課後補習班、中五及中六空堂補習班、摘星班及奮進班等等。

 

課後支援:配合學生需要

本校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課程,包括升中銜接班、拔尖班、保底班、升高中銜接班、摘星班、奮進班等。中文、英文、數學均開設課後保底班,由老師及聘請校友或大專生為學生提供功課輔導及針對學生需要的額外教學,解決學習困難。同時,學校針對不同學生需要,開設針對學生需要的課程。

 

 

從閱讀中學習:培育良好學習習慣

學科在學與教中也滲入不少與閱讀有關的元素,有系統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本校初中設有廣泛閱讀計劃,並有中、英文早讀時段。初中設「閱讀紀錄冊」,配合圖書館閱讀課,鞏固學生的閱讀經歷。各科推展網上閱讀,令學生在課餘時間也能隨時閱讀,隨時學習。

 

 

策略性協助:提升學生應試能力

學校重視學生發展,運用不同策略協助學生提升成績。科任老師須就學生學習情況預計學生成績,加上考試成績比對,推算學生公開試成績。針對學生不同的成績預算,制定適切的提升成績方案。

 

 

自主自學自發自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本校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各科組制定不同策略、舉辦不同活動,期望讓學生自我完善,加求進步。

 

 

專業發展:教師持續進修

學校積極鼓勵教師進修,每年亦舉辦不同主題及形式的教師發展日。近年藉佛教聯合會參與聯校教師專業發展日,進一步擴闊教師不同面向的學習領域。同時透過香港大專院校專家的支援及意見,中文、個人、社會及人民教育、數學、科學等學科老師,舉行專業發展會議,共同協作備課。教師對科本課程、學生學習及教學設計等各方面的發展均有莫大的裨益。

 

 

家課政策:均衡多元的學習鞏固

家課是學生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學科老師會給予適量不同類型的課業供學生回家完成,以促進學生學習和鞏固課堂所學,並能培養學生自發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自律精神。課業設計以科為本,配合學生的能力,除課後練習、寫作、工作紙等一般常規性功課外,亦有各類科本的小型研習、網頁設計、工藝或模型設計、繪圖等多元化習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