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孩子
(家庭教育宣導影片)
(家庭教育宣導影片)
翻開報章媒體,和兒童安全相關的社會案 件屢見不鮮。另在日常生活中,如帶孩子 外出,可能因上廁所等因素,而使孩子得 短暫離開成人的視線;或家長因工作等因 素,無法親自接送孩子等。此時該如何教 導孩子保護自己?
安親班已是目前許多孩子下課後的去處, 似乎也成為一種 「流行」。然而孩子是 否真的需要送安親班,應是所有家長須先 評估的。如果家中有成人可安全的照顧孩 子時,應考慮孩子的意願,再決定是否需 要送孩子去安親班。
孩子上了小學,除了透過親師溝通了解孩 子在校的行為表現外,還可透過參與學校 的各種活動,如班親會、親職講座、運動 會等,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情形。
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少子女化 及高齡化來臨,使得祖父母角色及祖孫互 動關係越來越受到關注。由於祖孫間的生 理、心理狀況差異大,加上成長環境迥異; 若能藉由認識老化,體諒祖父母在老化過 程中所面臨的身心限制,必能增進祖孫關 係。
孩子長大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妥善處 理家裡及學校的生活事務。然而孩子的行 為似乎常停留在須別人催促之下才會有 動作的狀態,我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建立 責任感?
面對物質掛帥的社會,你是不是正擔心著 孩子受其影響?當孩子常跟家長吵著要 資源連結 買東西時,你知道該如何適度教導嗎?事 實上在教導孩子金錢的正確使用方法時, 身為孩子行為模範的你也應先要了解自 己的消費習慣!
你是否在孩子小的時候,嫌他做家務添麻 煩而不讓他做,可是當孩子不主動做家務 時,你是否又開始抱怨孩子實在太懶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即將邁入青春期,但受到 社會文化影響,很多家長會覺得和孩子談 性與性別是很尷尬的事,因此選擇不和孩 子談論。只是,這樣避而不談真的好嗎?
研究發現,家長的陪伴有助於穩定孩子的 情緒,提升其心理安全感,並能增強學習 動機。然而現代家長多半忙於工作,與孩 子相處的時間十分有限,因此陪伴的品質 就顯得格外重要。
少子女化的社會現象,使許多家庭的孩子 都是家庭中的寶貝,容易產生自我中心, 並忽視他人為我付出應有的感恩之心,與 服務他人之精神。我們都知道人際間若能 透過彼此合作、相互協助、為他人服務的 模式,生活中的事件或困境常能得到較好 處理或結果。
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有屬於自己的交 友及生活圈,而家長常因工作、打理家中 大小事務,使得家人可以共同相聚的時間 慢慢變少了。
由於社會變遷及傳統家庭結構式微,祖孫 之間的互動機會也逐漸減少。為喚起民眾 對於祖孫關係的關注,教育部訂立每年八 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祖父母節」,倡導 家庭代間互動共學,鼓勵祖孫相互表達關 愛。讓國人從小培養敬老、親老的品格, 打造「無年齡歧視的社會」,建構友善及 世代共融的高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