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鯨
虎鯨(學名:Orcinus orca),又稱殺人鯨或逆戟鯨,是齒鯨小目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也是海洋中最突出的頂級掠食者之一。作為一種分布極為廣泛的哺乳動物,虎鯨棲息於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洋之中,除波羅的海、黑海及北冰洋部分區域外,從冰冷的南北極到溫帶、亞熱帶及熱帶海域均可見其蹤跡。
虎鯨以聰明而高效的捕獵技能著稱,位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食性非常廣泛,但不同生態型的虎鯨往往對特定獵物表現出高度專一性。例如,居留型虎鯨主要以魚類(如鮭魚和鮪魚)為食,族群型虎鯨則專門捕食海豹,遷徙型虎鯨則以更廣泛的海洋哺乳動物為獵物,包括海豹、海獅、海象、海狗,鯊魚[4],甚至其他鯨類(如海豚和鬚鯨)。
目前已確認至少存在五種具有不同外形和生態習性的虎鯨種群。生物學家仍在爭論,這些種群是否足夠獨特,可以劃分為單獨的種族或亞種。虎鯨的社會行為十分複雜,其中一些種群,例如居留型虎鯨,會形成高度穩定的母系社會結構(稱為「族群」)。這些族群通過獨特的捕獵技巧、複雜的聲音交流以及代代相傳的行為習慣,展現出某種程度的文化特徵。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學名:Ophiophagus hannah)亦稱大眼鏡蛇、扁頸蛇[2],是世上體型最長的毒蛇,體長可達5.6公尺(18英尺),[3]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印度東北部與西南沿海地區、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全境與馬來群島近半數島嶼,主要棲息於樹林中,以其他蛇為主食,在廣州俗稱過山風,香港俗稱過山烏。世上稀有蛇類之一。由於各種因素,眼鏡王蛇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毒蛇[4][5][6],然而它也在很多地區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7]
特徵
眼鏡王蛇(King Cobra)是體型龐大且強而有力的蛇,其平均體長為3到4米,體重為6公斤;而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倫敦動物園裏甚至收藏了一隻長5.6公尺(18英尺)的個體。[8]眼鏡王蛇行動矯捷靈敏,對四周的事物非常敏感。
此蛇的體色通常為黑色、米黃色、褐色、灰色等,身上還長有淺黃色的環紋;灰褐色背面,有白色和黑色環帶40-54個,也有不具環帶的;灰褐色腹面;背鱗邊緣黑色;幼體一般長有亮麗的黑色與白色的花紋(可能會與金環蛇混淆,但可憑其能伸縮的頸部來分辨)。雄性眼鏡王蛇的體型一般比雌性的大。牠們的壽命為20年左右。[9]
辨認方法
雖然眼鏡王蛇的外型很像近親眼鏡蛇,但它既不是眼鏡蛇屬、也不是王蛇屬,而是獨立的眼鏡王蛇屬,不過與眼鏡蛇一樣屬於眼鏡蛇科。兩者的分別主要在於體型及頸部斑紋,體積也比一般眼鏡蛇還要大,而且前者的頸部斑紋是呈漢字「八」字型,而不是一般眼鏡蛇的單眼或雙眼圈紋。
大王巨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學名:Bathynomus giganteus[註 1];或稱巨型深水蝨、巨型深水虱、巨型深海大蝨[1]、巨型等足蟲[2]、深海水曱甴、深水穿山甲[3])是大王具足蟲屬的一個種,棲息在西大西洋的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310至2140公尺深海裡。
法國動物學家阿爾馮斯·米爾恩-愛德華茲是首先描述此物種的人[4]。他於1879年在墨西哥灣捕獲一隻大王具足蟲的雄性幼蟲[5]。該消息震撼當時的科學界和社會大眾,因為其時只有少數科學家支持如查爾斯·威維爾·湯姆森提出的「深海有生命論」的觀點。1891年首次捕獲到大王具足蟲的雌性幼蟲。
身體特徵
成年大王具足蟲的體長可達19—37公分[4]。這樣的巨大體型在節肢動物中是很少見的,其他的一些等足類動物大多只有1—5公分。身體是腹—背壓扁的,由堅硬的鱗片狀鈣質外骨組成。在這種情況下,鱗片在上與頭部、在下與尾部都是合為一體的。[6]
大王具足蟲有近4,000個平面小眼組合而成的複眼。無柄的複眼在頭部相互保持一定的距離。此外,大王具足蟲還有兩對觸鬚。[6]
大王具足蟲有七對關節肢,第一對關節肢演化成顎足,可以把食物送到四套顎處。腹部有5塊被稱作pleonites的鱗片,每塊鱗片都有1對雙肢型附肢,作用是能夠在水中行動。帶有呼吸構造的扁平腹肢起著鰓的作用。[4]
大王具足蟲一般為淡紫色。有聲稱捕獲76公分的個體,但可確定的記錄最大為50公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