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
考古學家的文獻中法老墓中有一幅描繪古埃及人製作蛋糕的浮雕,古希臘人稱蛋糕為 πλακοῦς(plakous),源於「扁平」一詞 πλακόεις(plakoeis)。它是用麵粉與雞蛋、牛奶、堅果和蜂蜜混合而成的。他們還有一種叫做「satura」的蛋糕,是一種扁平的重蛋糕。在羅馬時期,蛋糕的名稱變成了源自希臘語的「胎盤」。胎盤在糕點底座或糕點盒內烘烤。是於英國13世紀開始了蛋糕cake的使用,源自於舊北歐語卡卡kaka的派生詞。 [1]據說因成本高昂加上複雜的工藝在當時只有貴族才有辦法吃到蛋糕,因此在貴族們宴會上蛋糕變成不能缺少的部分。不管是早期的埃及人或是中世紀的歐洲人,他們當時的「蛋糕」都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到了17世紀,出現了用木材或錫製成的蛋糕箍被用來製作蛋糕,這樣ㄧ來蛋糕就可以有整齊的圓形了。希臘人發明了啤酒作為發酵劑,用山羊奶製作芝士蛋糕。
火鍋
商周時期有一種炊具-鼎[8]在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鐘鳴鼎食」,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先置於簋,再行切小分食,是火鍋的雛形。
在秦漢時期,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及「濯豚」等文字記載。
三國時期曹丕將銅釜分為五格,名為五熟釜,並賜予鍾繇[10]。可用不同的湯料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的重慶九宮格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易於熟食的銅爨,是當時居住在重慶、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到了唐朝已經有銅製的暖鍋。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有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出土,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11]。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火鍋。它的吃法是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醃,然後將湯燒沸將肉片汆熟,蘸佐料而食[12]。
元朝時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
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連皇帝也喜歡火鍋,而且成了宮廷菜餚。乾隆曾經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嘉慶皇帝登基時曾經舉辦千叟宴,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
目前全中國共有60萬家火鍋店,已經成為中國飲食行業的一大支柱,每年收入逾5000億,可見其普及程度非同小可。
杯子蛋糕
杯子蛋糕(英語:cupcake,香港、新加坡稱為紙杯蛋糕),指的是一種在小紙杯或者鋁杯中烘烤的蛋糕,和蘋果派並列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甜點之一。由於杯子蛋糕上的花紋圖案可以千變萬化、而且做法極其簡單,因此在全世界各地都廣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