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赴京趕考,不幸名落孫山,留在北京經營豆腐舖。一日王致和因累積不少存貨,打算製作豆腐乳,將豆腐切成小塊,放入罈中。過幾天打開罈子,發現豆腐變成青色,而且奇臭無比,不過卻非常好吃,所以決定將臭豆腐乳當成商品出售。此臭豆腐乳淵源及型態與現代臭豆腐不同,現代臭豆腐更相近明代以前成名的安徽毛豆腐,且據說早期的臭豆腐是由腐水浸泡入味而得。
珍珠奶茶
有關珍珠奶茶的起源,有兩家臺灣茶飲業者宣稱自己是發明者,一是源自臺中的春水堂,另一是源自臺南的翰林茶館。
其起源有一說是春水堂商品部茶總監林秀慧於1985年尚為一般店員時,嘗試將粉圓加入奶茶中,成為朋友間的特調私房茶,起初是與熟客分享,後來因為頗受好評,便於1987年正式推出為店內商品。而圓潤具光澤的黑粉圓滾動於奶茶中酷似一粒粒的黑色珍珠,故以「珍珠奶茶」定名,至今成為臺灣國飲。
滷肉飯
在台灣北部則又稱為滷肉飯(臺灣話: Ló͘ bah pn̄g,又寫作魯肉飯),是一道豬肉丁(或絞肉)製作而成的美食,有些人認為是台灣的國菜。 配菜是奈良漬的滷肉飯 配菜是醃漬白蘿蔔的滷肉飯 豬肉沒有絞碎,被切成丁狀的滷肉也叫滷肉飯。
小籠包
小籠饅頭的歷史可上溯自北宋,現在的河南開封為當年的首都汴京,至今仍流行「灌湯包」。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將中原的麵食飲食習慣一併帶到南方,逐漸本地化發展的小籠包亦因此開始成為江浙一帶的代表性食物,尤以清同治年間後,在今常州、無錫一帶出現了現代形式的小籠饅頭。
歷史流傳中,小籠饅頭逐漸形成了上海南翔小籠饅頭、無錫小籠饅頭、紹興喉口饅首、蟹粉小籠、蝦肉小籠、加蟹小籠,以及傳至台灣後的台灣小籠包等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