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肉飯
魯滷肉飯在臺灣被視為極具台灣特色的民眾美食,在全臺各地都有店家販售。在北臺灣為一種淋上含有豬皮的滷肥肉切丁及醬油滷汁的白飯菜餚。在南台灣,肉臊飯通常是以肥瘦一定比例的豬絞肉滷製,但北台灣通常用含有煮熟碎豬肉或炒香肉臊(豬絞肉)及醬油滷汁,兩者的口感和口味略有不同。
臭豆腐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赴京趕考,不幸名落孫山,留在北京經營豆腐舖。一日王致和因累積不少存貨,打算製作豆腐乳,將豆腐切成小塊,放入罈中。過幾天打開罈子,發現豆腐變成青色,而且奇臭無比,不過卻非常好吃,所以決定將臭豆腐乳當成商品出售[1]。此臭豆腐乳淵源及型態與現代臭豆腐不同,現代臭豆腐更相近明代以前成名的安徽毛豆腐,且據說早期的臭豆腐是由腐水浸泡入味而得。
珍珠奶茶
早期僅有珍珠奶茶一種稱呼。到了約1988年時,臺南市海安路一家名為「草蜢」的小販,以當時女星葉子楣的身材作為靈感,將珍珠奶茶改稱波霸奶茶。日後在南臺灣,日漸產生波霸指大粉圓、珍珠指小粉圓的說法,除了傳統的黑糖珍珠,近年來也出現了白色的白玉珍珠,並隨著南臺灣手搖飲店向北展店,而為全臺各地所知。
大腸包小腸
大腸包小腸是臺灣的一種小吃,發源於臺灣花蓮的客家人出門工作時的點心,於1990年代開始在臺灣夜市流行,目前已成為臺灣各地普遍的小吃。在許多景點,常有小攤販與客人以骰子對賭,故有句俗諺曰「黑無腸,白無腸,大腸包小腸」。
大腸包小腸
大腸包小腸是臺灣的一種小吃,發源於臺灣花蓮的客家人出門工作時的點心,於1990年代開始在臺灣夜市流行,目前已成為臺灣各地普遍的小吃。在許多景點,常有小攤販與客人以骰子對賭,故有句俗諺曰「黑無腸,白無腸,大腸包小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