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堂,老师按照AP正式考试的时间限定,让学生在15分钟内完成模拟考试写作题的“看图写故事”和“回复邮件”。口试模拟实战演练,让学排除干扰,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口试录音(对话和文化演讲)。老师课堂点评,给出改进建议。
今天课堂是《收获》教材最后一次讲读课,学生们课堂上作了课本上第十二课的练习题,老师给学生列举了类后缀“性”“业”“界”“员”的词语,带学生操练排比句。然后学习第十二课副课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学生学习词语,朗读课文,老师给学生分段播放上海音乐学院1959年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原版录音,让学生说出对每段音乐的感受,再和课文中介绍的《梁祝》故事情节相对照,来了解这一中西合璧的名曲里的爱情故事。
新课前,老师给学生中国文学相关的一组四幅图,计时15分钟进行看图写故事练习。然后让学生介绍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两名同学基本上把剪纸知识的要点都说了出来,接着开始学习第十二课《中国剪纸》,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使用图片,介绍剪纸的历史、流派风格以及剪纸的文化意义。关于剪纸大师库淑兰,老师给学生介绍 了这位陕西老人悲苦的一生,她的艺术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库淑兰尽管生活对她有诸多不公,但这位普通的农村艺人却通过剪纸作品,始终给人们展现的是积极阳光的世界,诠释着剪纸的文化意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师指出第十课练习册作业中的写作和口试题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然后学生做第十一课课本上的练习题。副课文《人面桃花》学习前,老师让同学介绍一首自己知道的古诗,两名同学分别说出李白的《静夜思》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把暨南《中文》教材三年级至八年级学过的《古诗二首》里的唐诗复习了一遍,然后学生分段朗读《人面桃花》课文,老师讲解。
新课前,老师分享了学生们的第九课练习册写作题(看图写故事和回复邮件),进行点评,指出需要注意和改进提高的地方。新课《草船借箭》,介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借助“三国地图”介绍《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使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周瑜的心胸狭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借助图片和地图就《我知道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课文中的“六艺”和“七大古都”介绍讲解,然后学生进行词语使用和“既然……就”“由/通过……+V”等常用句式使用进行操练,然后学习副课文《丝绸之路》,下课前,学生通过歌曲视频熟悉毕业典礼班级合唱歌曲《此生无憾——哪吒2主题歌》。
口语表达练习,每个同学介绍一条成语,解释说明这条成语的意思。然后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中国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出今天学习的新课——第十课《我知道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词语学习之后,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以中国历史朝代歌,给学生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自夏朝起至清朝止的主要朝代,使用图片和地图,介绍讲解秦始皇一统中国,长江和黄河两条母亲河,《三字经》和四大菜系,文房四宝和五岳等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知识。
新课前,学生做口头表达练习:介绍孔子,然后老师做总结,给出要点供学生参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学,使得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一生有学生3000多人,优秀的有72人,孔子在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这一点在现今对于教育仍有指导意义;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对待别人要做到“仁”,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们收集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主要部分。孔子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做课堂练习,学习副课文《参观中山陵》,了解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和历史贡献。
课前预热,学生先后说出自己喜欢或敬仰的一个历史人物:岳飞,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爱迪生,然后老师分给每位学生一张人物照片,由学生描述这个历史人物,其他同学根据所描述内容,猜出这个同学说的人物是谁。老师引出第五单元“名人与历史”,开始学习第九课《孔子是谁?》,生词学习过后,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穿插讲解,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孔子是怎样一个人?”要点包括: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私学,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孔子“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仁”爱,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原则,对待别人。
课间休息,给学生播放视频《孔子》。
老师给每位同学一张词语卡片,学生通过表演或描述场景,让班级同学猜卡片上的词语是什么。课堂做”兼语式“ “A比不上B”句子改写练习,根据给定场景,做“V1的V1,V2的V2”句型操练,然后由学生列出有词缀“老 小 子 儿 头 者”的词语。学习副课文《老年人的烦恼——电影“推手”观后感》,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课间,播放电影《推手》剪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口语表达练习,老师计时2分钟,让学生介绍春节都有哪些的主要庆祝活动和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文化意义。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搬家经历和去中国所感受到的中美间在民众在居住条件方面的差异,引出新课《搬家手记》。学习34个生词后,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补充有关“筒子楼”“四合院”,“大杂院”文章和短视频。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们还参加学校组织的迎接2025年春节的相关庆祝活动 。
老师给学生列举介绍了《我要去中国旅游》课文中西安和敦煌的名胜和景点,然后学生根据课本113页至118页所给定的场景,使用“怎么办”“先……再……然后”“经过……”“……才能……”做对话操练,熟悉这些句式的用法。根据不同境况使用“怎么能……”“要不……也行”“最好+V”“怎么样”“好不好”来表达建议和意见,进行对话设计。课堂演练后,学习第七课的副课文《中国不是博物馆》。由课文中的“洋人”一词,老师给学生介绍中文中对来自外国的东西称“洋…”的由来,并给学生介绍近一周来的热门中文词“洋抖难民”。
学生们使用中国地图,在上边找到自己去过的中国地方,老师在白板上的中国地图投影图汇总圈出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北京,西安,上海,福州,厦门,泉州,成都,重庆,哈尔滨……老师引出今天学习的新课《我要去中国旅游》,学完生词后,学生每人一句开火车朗读课文,老师作讲解。重点介绍了林小明和林小强计划在北京要去的景点:长城、十三陵、天安门、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和圆明园。时间关系,课文中的西安和敦煌地区的景点留到下次课给学生展开介绍。
学生用小白板竞写课本91页的词语,然后按照图片所给场景信息,使用“把A看作B”,“一边…一边…”,“什么……啦…啦…啦…”,“每到……”等常用句式进行造句操练。叶俊浩、韩亚宁和黄一然三名同学分享了各自创建的节日(半价粮食日,宠物节,家庭日)。接下来,我们学习副课文《端午节包粽子》,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楚国的政治家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相传都与屈原有关。学生了解粽子的包法,每个同学分享了自己喜欢吃的粽子口味。
课间休息给学生播放视频《节日中国.端午节》。
课前口语表达练习,由三名同学先后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及其文化意义,老师2分钟计时,然后老师作了点评。然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农历(阴历),由农历是以月亮变化制定的历法,引出新课第六课《中秋节》。学生学习39个词语,分段朗读课文,老师以问答形式讲解课文,一名学生介绍了嫦娥奔月的传说,老师给学生讲了中秋节的另外两个传说: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播放歌曲《我们的月亮一定圆》,配合课文中的“赏月”部分,让学生通过歌曲中人们期盼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进而理解中秋节为什么也被叫做“团圆节”,以及“团圆”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现:春节除夕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
今天课堂,四个小组按抽签顺序演示讲述各自所选定的板报项目,分别介绍了李小龙、黄仁勋、朗朗和成龙。海外华人历史文化项目演示后,学生们进行课堂练习,演练“不管(怎样)……还是……”,“学会+动词短语”等句式的用法,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用“肯定”“那当然了”表达自己对别人观点的认同。然后学习第五课的副课文《七夕节的传说》,下课前播放视频《文化大百科.七夕节》。
新课前,郑心美和韩亚宁两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作文《从影片<功夫熊猫4>看中国功夫》和《从影片<推手>看中国功夫》,老师作讲评。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用小白板先后写出自己知道的美国的节日和中国节日,老师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第三单元“节日与习俗”第五课《过年》。词语学习后,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学生回答问题,老师讲解介绍春节的节庆活动和习俗,重点让学生把握“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除旧迎新的节日,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春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课间休息播放春节介绍视频。
今天课堂,学生们用本课重点句型“以及……”,” 在于……”,“ 不仅……而且……”,“ 是……的”,“ 不……吗”作造句练习, 使用常用表达句式“……所以……”,“请问……”“怎么会”“怎么知道……”“因为……”“另外……”学生两两分组,按照特定的场景作对话操练,老师作讲解说明。课堂练习之后,我们学习了副课文《华人篮球之星》,学生分段读课文,老师穿插讲解,重点向学生补充介绍了姚明和林书豪现在的情况。
由给学生讲解“起源”一词,老师给学生引进介绍了中国的创世纪神话《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下课前给学生播放姚明在名人堂演讲视频。
今天课堂我们学习第二单元“饮食与运动”第四课《少林功夫》,学习41个生词后,学生朗读课文,并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老师把介绍中华功夫和少林武功的短视频融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中国功夫有视觉感受。
学习课文《华人的贡献》,学生分男女两组以对话形式朗读课文,老师用图片和短视频的形式给学生依次介绍课文里提到的几位优秀华人:李小龙、李昌钰、贝聿铭,李政道和杨振宁。之后,老师向学生介绍期中考核板报项目的要求,以PPT扼要介绍吴健雄、贝聿铭、丁龙、迟友骏、杨紫琼、陈法拉、袁征、马友友、黄仁勋、苏姿丰和林璎。
课上,完成了板报项目考核学生分组。
学生分组,根据所给的特定场景,使用“要……还……吗”和“清+V”句式,做对话练习,使用“几乎”,“除了……之外,还……”做句子替换练习。副课文《您二位来点什么?》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老师在课文讲解中以短视频和文本,引入中国四大/八大菜系等饮食文化知识介绍,用图片介绍课文里提到的“白玉翡翠汤”“平地一声雷”“龙抄手”的菜。最后,使用课文后所附的菜单,学生们做中餐馆里点菜表演。
课间,给学生播放歌曲《我爱中国菜》视频。
口头表达练习,5名同学分别介绍了三毛,莫言,朱自清和刘慈欣四位中国作家。然后老师以两组美食和体育项目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名称,引出今天开始学习的第二单元“饮食和运动”。新课《北京的茶馆》学习,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自己知道的关于茶的知识,学生们列出了菊花茶,红茶,绿茶,抹茶,茉莉花茶,普洱茶和黄茶等茶的种类,老师结合短视频,向学生介绍茶的起源种类和茶文化知识,接下来学生学习词语,男女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首先隐去姓名分享了班级同学们第一课《我爱学中文》练习册中看图写故事的作文,然后结合图片作了点评总结。接下来学生们根据给定的特定场景或上下文使用课本里给的常用句式和表达方式做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后,学习副课文《做不做虎妈?》,学生了解“虎妈”一词的来历,以及课文中的爸爸和妈妈以及儿子对“虎妈”的不同看法,引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待父母在子女教育上问题上思考。老师引入资料给学生介绍三位中国不同时期的作家:鲁迅,莫言和刘慈欣。
学生们朗读分享了自己写的作文《我喜欢的一项学校活动》,老师作了简要的讲评,同学之间通过分享,互相别人写得好的地方。作文分享之后,学生们先过一遍第二课《儿子眼中的父亲》45个词语,然后男女同学分成两组,分角色(女同学读杨澜,男同学读舒乙)读课文,老师以问答形式讲解课文。
学生先做词语和句式练习,然后学习第一课的副课文《学汉语的趣事》,学生分组按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老师就文中的文化知识点做讲解说明。老师另外给出三篇留学生学习汉语趣事短文,让学生做阅读练习。
学生谈模拟考试后的个人感受,老师总结模拟考试的情况,重点说了看图作文和回复Email两项写作题应该注意的地方。课前预热学生列出自己在学校一天的学习和活动,从家庭成员称呼上对比中美两国的差异。
学生学词语,读课文,就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很高兴在课堂见到13名同学,虽然听力播放开始时遇到一点麻烦,但我们还是较为顺利地完成了AP中文模拟考试前三个部分(听力、阅读理解和写作),学生的答题得分情况已经通过学生考试时填写的Email released score,请各位同学查收。写作题的打分只供学生参考,属于老师个人一己之见。
从卷面情况来看,作为PRE-test,全班整体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学生个体情况课堂会和每个同学沟通反馈。
模拟题口试的考试内容和音频已经在8月3日晚发送至学生们课堂上留的Email,请同学们在周四晚上前完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