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公共藝術在松山

公共藝術在松山一

在公共空間能與周遭環境互相配合的藝術創作,無論是雕刻、銅像等,大家都可以使用或經過的公共空間的藝術品,都可以說是公共藝術。

目前國內在辦理重大工程時,都會要求部分經費需製作公共藝術品,形式不一。

以離我們最近的松山車站而言,就有許多公共藝術,可供大家欣賞,簡單整理如下。

一、跳過一個消失記憶的影子—錫口印記書寫:

本件作品曾與本校學生合作,位在車站前,由顏名宏藝術家創作,是將指紋轉化成立體透視空間,是「約定」與「溝通」的符號。一千多位市民繪製的「幸福花朵」轉印於作品上,重新塑造松山的場域精神和城市的記憶座標。

二、路標Cynosure:

位在松山車站內,由多田美波研究所創作,車站是旅人出發之地,亦為歸來之所。「路標Cynosure」則在流轉的空間中,溫暖有力地貼近旅人的心懷,展現臺灣人樸實而優美的風采。

三、在水一方:

位在松山車站外靠南港運動中心還有一座用不鏽鋼製作的公共藝術,由王國益藝術家創作,高聳似音叉、風鈴的結構,排列如蜿蜒的基隆河,極簡的設計也與站體的建築風格相融合。

四、轉動幸福之環:

位在佛光山臺北道場前,由日本籍松本薰藝術家,創作鏡面不鏽鋼、鈦、軸承,圓環造形來自蒸汽火車的車輪;青色的機翼源自童話《青鳥》,象徵追尋幸福;作品可迎風轉動,創造豐富的視覺效果。

五、在河轉彎處—像素流動:

位在松山車站停車場出口前方,由林舜龍、羅嘉惠藝術家創作,鏡面不鏽鋼、不鏽鋼、發光二極體,作品順著草坡鋪展,象徵河水流動,「錫口」也不再只是一個歷史名詞,而是透過河景再現,成為觀者可以親身接觸的畫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