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參訪心得 大業國小507 林詠明
台灣西部有地勢平坦的海岸適合從事漁業,而桃園市的新屋區正好靠海,所以早期漁民會在那裏築起一種捕魚的工具---石滬。石滬是利用潮汐現象的原理,漲潮時把魚送進石滬裡,退潮時再把魚留下來,真是聰明的捕魚方式。因為石滬是用石頭蓋成的,所以非常環保,既不會捕撈太多魚類,也能有效保護海洋生態,完美的和海岸共存的好方法。
石滬是天然的鵝卵石做成的,對環境的傷害比較小,所有有許多奇特的生物與泥沙卡在石滬附近,當然還有許多垃圾。一開始我們在撿垃圾,卻意外抓到一隻螃蟹和一個怪東西,聽完海豚老師的講解,才知道那是珊瑚的骨骼。新屋石滬有很多生態,除了可以觀察潮間帶,石滬推疊的縫隙可以讓海洋生物躲藏,有時候還能看到蚵、笠螺、蝦子、螃蟹,甚至會有海星、海葵等的生物生活在附近,真是生物多樣化的最好表現場所。
古時候的人們用鵝卵石蓋石滬捕魚,而現代人都用尼龍繩、保麗龍、導致垃圾在海上漂流,不僅會破壞海洋生態,還有可能被海洋生物吃下肚,危害生態,非常危險,所以我們要做好環保,少產生塑膠垃圾。才不會讓海洋生物消失喔!宣達這樣的觀念,正是我們這次海洋教育的目標,讓我們一起攜手來達成吧!
大業國小507 黃彥耕
這個禮拜四,老師幫全班報名海洋生態保育活動,我們全班要到新屋了解桃園的海域,而且全校只有我們班要去,讓我格外覺得幸運與興奮。
活動大概分為「了解石滬」、「淨灘」、「參觀海螺館」、「參觀永安漁港與魚市場」以及「永安國小海洋生態教室」,活動十分豐富,每個活動都讓我印象深刻。
關於第一個活動「了解石滬」,全班一起走在潮間帶上,一邊淨灘,一邊了解海岸生態。還有一位專業的講師「海豚老師」,帶領我們走去石滬,透過講師的講解我才發現石滬不是堆幾個石頭就可以蓋好,用古老工法一個也不能遺漏的將石頭推疊起來,還要觀察潮汐方向,順應潮流才能蓋好。我觀察到每塊大石頭中間都是三角形的小石頭,而且都有六塊石頭圍繞著,越仔細觀察越覺得有趣。
接著老師讓我們在附近觀察生態,翻開石頭就會發現許多生物跑出來,大多數是螃蟹,其中以「和尚蟹」最讓我著迷,因為牠不是像一般螃蟹橫著走,而是直著走,讓我大開眼界。最後同學都依依不捨地離開石滬,朝下個景點出發。
接著我們到海螺館參觀,以及在永安漁港內的魚市場用餐,狼吞虎嚥的吃完中餐後,老師帶著我們全班到魚市場逛逛,同學好像對生鮮區特別有興趣,看到厚實飽滿的生魚片讓大家的肚子都咕嚕地叫著。在市場裡我有看到正在吐沙的蛤蜊,雖然在書上看過,但真實看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牠們一邊把斧足動來動去、一邊噴水,十分有趣。
之後我們回到永安國小,由另一個導覽老師在海洋教育中心做今日重點整理,最後就帶著滿滿的知識回到學校。這次的活動讓我更佩服古人打造石滬的智慧,但海邊還是有許多垃圾,所以需要所有人來一起幫忙淨灘,更重要的是大家要一起減少塑膠的使用量,才能讓海洋更美麗。
大業國小507 林子萓
五月十六日那一天,我們全班到了新屋區參觀海洋生態,這一天我特別的高興,因為可以到海邊玩。首先我們去了石滬,海豚老師說沙子裡有很多物質,有石英、有鐵礦、有生物遺骸等物質。老師說石滬是古早的人為了捕魚而蓋的,因為海邊的人家不一定每一家都很有錢,沒錢就不能買船,就沒辦法出海捕魚,也就無法賺錢,因此海邊的居民才會發明石滬這種捕魚方式。我們有在石滬旁邊的石頭下方發現很多生物,有一些貝類和一些螃蟹,我還抓瞭一些螃蟹,觀察完牠們後,我們還是把牠們放生了。其中有一隻母蟹看起來非常小,但牠身上抱著卵,於是我拿去給海豚老師看,老師說因為以前的人太常吃牠,所以牠們的數量變得愈來愈少,正因為這樣牠們就必須盡快繁殖後代,不然就有可能會滅絕。
除了那之外,還有許多動物因為人類的行為而滅絕,老師在撿垃圾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撿不如減。」意思就是說,如果要撿垃圾的話,還不如直接從上源開始處理,只要減少使用塑膠垃圾,就不用去海邊淨灘。就算有用到塑膠,也不可以隨便棄置,
去玩石滬後,我們到了海螺文化館,在那裏有看到在石滬裡抓魚的工具,和一些海邊常出現的植物,例如馬鞍藤等。再來我們到了永安漁港內吃午餐,吃完午餐後老師就帶我們逛一圈市場,讓我們看看有那些魚類。最後我們到永安國小參觀,見到了之前有到我們學校介紹海洋生態的張老師,這位老師為我們講解了頭足類動物要怎麼區分,還有藻礁的特性。
今天雖然很累,但我確實收穫很多,我覺得這種累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