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Mar 23, 2016 3:02:46 AM
關鍵字:人際關係、校園生活、親師、情緒教養、霸凌
李宇欣、張益勤、 蘇岱崙 採訪整理
第1課 我想加入同學一起玩,可是他們拒絕我
我們班有一群參加足球隊社團的同學,他們最近都在玩同一個電動遊戲,常常聊得興高采烈。我很好奇也很想一起玩,問他們那是什麼遊戲,他們回說:「你不懂啦!」就不理睬我了。有時候下課他們一起玩紅綠燈或躲避球,我想加入,他們也不讓我加入。我不喜歡這種被排除的感覺,該怎麼辦?
爸媽怎麼做
和孩子討論想交特定朋友的原因
家長可以先釐清,孩子是經常交不到朋友?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還是交不到特定的朋友(足球隊)?
若是一般性的人際問題,則可以從孩子的性格、生活習慣,甚至是家中排行試著分析問題,譬如獨生子女缺乏手足互動,那可能是不知道怎麼交朋友,容易發生人際挫折。建議父母可以帶小孩到公園或是遊樂園,鼓勵他和陌生人一起玩,也從中發現孩子的問題,和他一起討論為什麼別的小孩不理他,改進後再嘗試。藉此可以訓練孩子的膽量,也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
想和特定人做朋友,較常見於國小高年級或是國中生,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會「挑朋友」。建議家長可以藉此機會帶孩子一起討論:「為什麼想和足球隊員做朋友?」「是否真的想和他們做朋友?或者只是崇拜?」「和他們交朋友為何那麼重要?」其實,孩子想要交的特定朋友也反映出他對自己的價值觀,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也不乏是一種認識自己,以及增進親子間互相了解的契機。(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許皓宜)
老師怎麼做
協助學生思考想交這些朋友是「渴望」還是「需要」
老師可先區辨,足球隊社團的同學是否是班上的小團體,若是,老師可以直接在全班面前表明「不喜歡班上有小團體」,並說明理由:「多認識不一樣的朋友才能從朋友身上學習更多待人處事道理,若是太緊密的小團體,容易看不到其他人的優點。」此外,也可以利用小團體的衝突介入輔導,突破僵局,利用座位安排讓他們和不熟的人交朋友。
若足球社不是班上小團體,則需了解被排擠的孩子在性格上的特點。若本身較嚴肅、沉默或是愛打小報告等,可私下提醒他改善,也可以在全班面前表明:「大人的世界也會遇到不喜歡的人,我們可以保持禮貌和客氣,可是不能針對特定人,因為哪天若變成你被大家排擠,又會怎麼想?」
孩子也可能只是一時興起,想與特定的人做朋友,這時候老師可以助他釐清,和這群人交朋友是「渴望」還是「需要」,若只是渴望,則可告訴他「好朋友是彼此都希望成為朋友才有意義」,協助他找到類似特質的孩子做朋友。(《親子天下》專欄作家、台中市大元國小老師蘇明進)
第2課 沒人要和我同組怎麼辦?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分組的時候,同學似乎都不想和我同一組,而且我知道他們常在背後一起說我的壞話。下學期要畢業旅行了,我很怕老師要我們自己找住同一個房間的同學,如果到時沒有人要和我同一間,該怎麼辦......
爸媽怎麼做
讓孩子思考自己對同學能付出什麼
負面情緒其實是促進人成長的原動力。爸媽先別急著把孩子的難過、焦慮都移走,一被排擠,就要幫孩子換環境、轉學。可以和孩子討論,「要所有人都喜歡你很困難,如果讓一個人喜歡你,會不會簡單一點?」教孩子觀察班上同學生態,可能會有一、兩位同學不那麼討厭他。
爸媽要協助孩子,了解和別人交際的障礙在哪裡。例如,如果孩子只是和同學炫耀,沒有真正想和人分享,別人自然不喜歡聽。帶新玩具去學校,若能和別人分享一起玩,或許就能交到朋友。當然這種朋友是最粗淺的、物質上的交流,但漸漸的,就比較知道誰是友善的。
也要教孩子打開自己的感官,反思「大家都不喜歡你,那你喜歡誰了?」有些孩子不知道怎麼和別人交朋友,可要求孩子想想自己的優點是什麼、有什麼地方可以貢獻,對同學釋出善意。例如功課不錯的孩子,小組作業時,可以協助同學什麼?至少,可以幫同學拿東西,總是自己要先有付出。(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
老師怎麼做
設定分組規則避免排斥現象
同學朝夕相處,難免會產生誤解或衝突,老師可以試著在班級中花點時間觀察,到底發生什麼事,或從其他學生、授課教師側面了解,掌握問題癥結。要找機會幫助雙方以正確方式化解誤會或衝突。
老師分組活動前,需事先安排好配套措施。例如,建立好分組規則,讓全班隨機抽籤分組,或以趣味活動,在自然情境中完成分組,避免學生一再經驗被拒絕的窘況。在分組活動中,要給予人際不利的學生一些表現機會,建立其他組員的認同。
在適宜的時機裡,也可經由班級活動,製造不分你我、共同為班級努力爭取團體榮譽的情境,透過合作互動機會,化解雙方難以跨越的鴻溝。
學生若長期處於擔心被拒絕、被評價的環境裡,自我形象、情緒發展等難免受影響。老師可以邀請他擔任小幫手,增加師生接觸的機會,並透過教師正面的示範、引導等,培養學生社交互動的技巧,學習成功與人互動的經驗,建立自信心。(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執行祕書吳姿瑩)
第3課我老是被同學欺負,和大人說也沒用
班上有位特殊生,老是愛捉弄我,常動手打我、用難聽的話罵我。我有跟老師報告,老師要他「不可以這樣」,但他仍然經常打我、罵我。我也不想和爸媽說這件事,根據以前的經驗,他們一定會很生氣,嚷著要找老師同學算帳,我怕老師同學們討厭我,只好忍住......
爸媽怎麼做
先鞏固孩子自尊再談被打罵的原因
爸媽平時和孩子就要有一個很好的溝通管道,讓孩子不害怕和父母親講他的困擾。有些父母親會表現出較負面的態度,如:「這麼遜,你不會處理嗎?」就會讓孩子難以啟齒。孩子有時候需要的是勇氣、是鼓勵,需要有人和他站在同一邊,或是有人和他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
父母先要處理孩子本身情緒,告訴孩子今天碰到這個問題,不是你不好,先鞏固受辱孩子的自尊。再來要幫助孩子去回想、分析被罵被打的原因,若對方本身就是敏感、衝動控制是有困難的,是不是你做了什麼事,造成對方誤解,例如笑太大聲,對方以為你在嘲笑他,其實你只是在自得其樂?若原因如此,也要引導孩子修正。接著,可以和孩子討論如何正向因應準備,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是不是先離開現場等。或是事後寫信、寫卡片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的做法,請尊重我。
家長也要觀察,做了這些調整後的結果。如果真的是霸凌,就要用更正式、有策略的方式來解決。(台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吳怡慧)
老師怎麼做
帶一般生去理解特殊生的動機
孩子若難以預期大人處理事情的方式,原本困擾一旦沒有獲得協助,反會增加心中更大負擔。老師要先接納學生的擔心與壓力,當學生知道老師理解他的困難且願意協助時,會較有安全感、願意求助。最好能和學生約定,說明在處理問題前,會先和他討論,降低他的焦慮感。
老師要評估特殊生行為的可能成因、對其他學生產生的影響,善用校內特教老師資源,讓特殊生獲得應有的專業協助。也要幫助一般學生理解特殊生的行為,提供他們遇突發狀況時可因應的策略,並加以練習。比如,當特殊生情緒暴衝,有傷害自己、他人行為時,同學可以趕緊向輔導室、訓導處等通報求助。
老師也可陪伴常被捉弄的學生,協助他更理解特殊生行為動機、被捉弄時可以向誰求助等,更要時時關注,避免學生一再被捉弄。
當特殊生的行為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學生學習時,老師也要能主動向班級家長說明,增進家長之間的理解,減少日後衝突的發生。(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執行祕書吳姿瑩)
第4課 我看到有人被欺負,卻害怕得不敢說
阿文每天身上都有一種怪怪的味道,衣服也總是皺皺黃黃,我們都不太敢靠近他,經過他的座位都要暫時停止呼吸。有天我去上廁所時,發現阿文跪在男生廁所的地上,有一群男生圍著他在笑他,一邊還有人踢他和踹他。我覺得好可怕,趁沒有人看到我趕快走開,回來也沒有跟老師講。但事後我內心覺得很愧疚,不曉得阿文有沒有怎樣......
爸媽怎麼做
避免讓愧疚感變成無助感
在霸凌案件的旁觀者,心中一定也留下了什麼。他們其實也是需要協助和輔導的對象,因為目睹惡行,內心夾雜恐懼與罪惡感,處於一種良心備受煎熬的狀態。
孩子內心有愧疚,愧疚也是殺傷力很大的一種情緒。爸媽處理時要有智慧,要能和孩子好好談談,對孩子要有理解和關懷,不是只對孩子說「這別人的事情你管太多了」。可以協助孩子知道,你對這件事情過意不去,就是有惻隱之心,這是寶貴的。但因為沒能做什麼,所以產生愧疚感,我們不要讓這種愧疚感變成無助感。
如果擔心阿文的處境,請孩子能不能多觀察一下阿文,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當阿文在被欺負的時候,可以教孩子有技巧不動聲色離開、告訴老師,不要讓自己置於險境。甚至透過告訴爸媽,去陳報給學校,由大人出面通報。
這個年紀的孩子會擔心自己被標籤是「抓耙子」,但是要改變想法,一群人欺負一個弱小,算什麼英雄好漢?爸媽要能和孩子好好談,如果擔心阿文,我們做的事情就是在幫忙阿文。(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
老師怎麼做
讓學生了解通報者的身分會得到妥善保護
老師平日就要展現妥善處理事件的專業,尊重事件相關學生隱私,讓學生能信賴老師的處理。讓學生了解,霸凌事件的處理流程中,通報者的身分會獲得妥善保護,通報後也能提供受害者必要的協助,以減少學生對通報的疑慮。
老師獲知目睹霸凌的學生有焦慮與自責情緒後,可以先個別處理,同理、接納他的情緒,協助他表達內心積壓已久的自責與愧疚,例如告訴他:「這不能怪你,換做任何人都會害怕,我們一起看看接下來怎麼 做比較好......」也幫助他發展出正確的因應方式。
對於阿文的狀況,老師要了解他身上有怪味的原因、家庭是否發生什麼事,掌握問題癥結,及早通報,引進資源協助阿文。老師最好是在建立班級常規初期,就營造友善班級氛圍,讓學生願意協助高關懷學生。同時也要加強學生的法治教育觀念,讓學生充分了解霸凌行為的後續責任。對霸凌者要深入了解行為背後的成因,例如是否也曾經歷過被霸凌經驗等,相關當事人都要持續追蹤輔導。(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執行祕書吳姿瑩)
第5課真想當她的好朋友
小萱聰明又漂亮,她們那群朋友一起聊的話題都好有趣,我也很想加入她們,成為小萱的好朋友。班上有很多女同學跟我一樣,都想成為小萱最要好的朋友,可是小萱只把我當成普通的同班同學,我真的很想成為能陪她一起上廁所、一起說祕密的好朋友,我該怎麼做?
爸媽怎麼做
提供孩子交朋友撇步
父母可以問孩子「你為什麼特別想和小萱玩?」「你最羨慕小萱什麼優點?」可能是小萱很有個人魅力、總是有很多點子,父母可藉此告訴孩子,如果想成為小萱的朋友,也可以學習小萱的優點,進而變成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父母也可提供孩子交朋友撇步,讓孩子學著展開話題,比如,開放式問句比封閉式問句更好,避免成為「團體中的句點王」。當孩子覺得今天在學校的遊戲特別好玩,明天還想和同學們一起玩,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和其他同學說:「今天好好玩喔,我們明天還可以玩什麼?」而不是「你們覺得好不好玩?」就比較容易讓其他同學接著話題聊下去。
若孩子不善交朋友,父母可以先了解「這個年齡的孩子們當下最關心的話題」,例如國小生最風靡的卡通,父母先在家中陪孩子看卡通、與孩子聊內容,訓練孩子溝通表達的能力,鼓勵孩子隔天去學校與其他同學多聊天、多互動,進而結交更多朋友。(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
老師怎麼做
透過遊戲讓同學們打成一片
這是女同學間很常見的情況,尤其是占有欲比較強的學生,往往會羨慕班上的小團體、渴望受歡迎、想結交更多朋友,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經營人際關係。老師平常應在課堂和孩子討論「什麼是朋友」、「什麼是好朋友」,進而教導孩子「如何交朋友」。
老師可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同學們打成一片,例如讓學生各自寫出全班同學的優點,將每位同學寫的貼在教室布告欄。有些學生不知自己有什麼優點,透過遊戲協助他們了解自己、互相看到各自同學的優點後,可幫助較害羞內向的同學建立自信心,也讓同學間有興趣進一步與他人互動。
當同學們發現彼此的優點後,老師再讓孩子寫下「你認為誰是班上最受歡迎的同學」,之後可公布全班最受歡迎的七位,讓他們公開分享自己如何交朋友。至於其他同學,老師可私下逐一面談,告訴他在班上的受歡迎程度,及老師眼中的他,並給予孩子個別人際關係輔導,讓孩子更融入團體生活,勇敢結交朋友。(台北市湖山國小老師黃敏惠)
第6課 好朋友要我一起排擠別人,但我不想要
常在一起玩的朋友最近討厭班上的阿麗,要我們每天都要在臉書寫下阿麗惹人厭的事蹟,她說只要不指名道姓,別人就不知道是在罵誰。我其實沒有那麼討厭阿麗,也不想這麼做,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拒絕她......
爸媽怎麼做
同理與了解孩子為難的心情
父母不要先以大人的角度說:「這事很無聊,沒有必要理會這種人。」會讓孩子更受傷。可以反問孩子:「我了解你現在很為難,如果拒絕排擠,你最擔心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可能很擔心會失去朋友,或因不團結而被排擠,父母可協助找出不傷和氣的拒絕方式,例如,建議孩子問同學為什麼討厭阿麗,如果阿麗只是講錯一句話或做錯一件事,是否乾脆直接告訴阿麗,請阿麗以後別這麼做,或可建議孩子婉轉告訴好友:「這樣做會讓我很為難,雖然我們是好朋友,但我真的沒有這麼討厭阿麗,實在很不好意思。」
如果好友無法接受孩子不加入排擠阿麗,孩子可先暫時和對方保持距離,讓大家彼此冷靜一下。倘若對方還是無法接受,父母應告訴孩子「朋友」的意義,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當朋友,不需一味委屈求全。
父母也可告訴孩子網路留言的風險,雖然沒指名道姓,還是可藉由其他的方式知道留言對象是誰,應避免自己暴露在人身攻擊或是毀謗他人的風險之中。(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
老師怎麼做
避免班級在網路上形成小圈圈式的「排擠風潮」
隨著網際網路使用比率增加,年輕世代透過網路排擠少數同儕的情況也愈來愈多,高比例發生在女同學之間,這種排擠屬於「關係霸凌」,會要求其他同學一起排擠別人的孩子,可能是「家庭缺乏愛」或「家長愛太多」,導致孩子較有權威感、無法接受別人比自己更好,進而要求更多同學一起加入排擠的行列。
倘若班上出現不願加入排擠行列、又不知如何拒絕的孩子,老師可以告訴孩子「我也不喜歡排擠行為、更不喜歡其他人加入排擠的行列」,先讓孩子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更多信心,再提供孩子溝通力輔導,教導孩子委婉、堅定的拒絕同學,並告訴孩子網路留言的風險,就算沒有指名道姓,也可以對照出這篇文章的對象是誰。就算只有在臉書上按讚,也是一種認同,上述兩者都會觸及法律問題。
此外,老師也要隨時留意學生的網路文章,一旦發現有小圈圈排擠情況,就要立即介入輔導,避免排擠行為在網路上渲染,變成「排擠風潮」,一發不可收拾。(台北市湖山國小老師黃敏惠、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
第7課 玩遊戲輸了,他會非常非常生氣!
我們班的小偉很愛亂發脾氣,有一次玩甲蟲王卡他和大家吵架,一生氣就把同學的紙卡都弄亂、踩破,有時候玩遊戲輸了,他也會大吼大叫或是動手推我們。我們都不想跟他玩,可是老師把他排跟我同一組,怎麼辦?
爸媽怎麼做
鼓勵孩子學習面對不同類型的同學
遇班上有情緒不穩、動手打人的同學,父母多半要求孩子遠離對方,但孩子不可能永遠順遂,父母應鼓勵孩子與各類同學相處,並扮演陪同協助的角色。
可問孩子:「你好像不希望和小偉一組,但你最擔心同組會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可能不希望作品被小偉破壞,也不想忍受小偉大吼大叫,父母可以安慰孩子:「這聽起來的確讓人擔心,但是你已經長大,足夠應付這件事情,我們來想想該怎麼化解?」例如,教孩子當面告訴小偉團體規則:「我們可以一起玩,但不可以破壞東西,也不可以亂發脾氣打人,否則就不跟你玩了。」
父母也可先和孩子練習講話的態度和語氣,由父母當小偉,假設小偉可能的回應,拋出問題讓孩子想下一步該怎麼辦。
建議父母請老師從旁輔助,若小偉無法接受孩子說法,情緒不穩企圖動手打人,老師應立即制止暴力行為。倘若孩子個性較柔弱,與小偉性格差太多,建議請求老師重新分組,避免孩子在群體中遭受過大壓力。(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
老師怎麼做
將較有包容性的同學與較衝動的同學分在一組
有些獨生子女較不懂分享、不善面對逆境,當孩子遇到全班二十幾位同學,不是每個人都會如父母一樣順從自己的想法,和他人接觸時也會遇到各種挫折,這些負面情緒無從發洩,容易導致衝動暴躁的性格。
倘若班上有這樣的學生,老師在分配學生組別要特別留意。首先,將較有包容性的同學與較衝動的同學分在同一組,因為情緒衝動是「當下」無法自我控制,應該先給衝動者「被尊重」的感覺,讓他建立起自信心、以同理心尊重別人,藉由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孩子改掉暴躁的脾氣。
老師分組完應建立遊戲規則,例如,玩遊戲輸了要有風度,不可以大吼大叫,否則就不能參加下一個遊戲,孩子往往為了爭取繼續玩遊戲、待在小組裡獲得認同,會慢慢調整自己的態度。老師平常也可輔導情緒衝動的孩子,反問孩子:「如果你被別人大吼大叫,你會開心嗎?你喜不喜歡被別人大吼大叫?」倘若孩子情緒不穩伴隨反社會行為,就必須藉由心理諮商解決問題。(台北市湖山國小老師黃敏惠)
第8課 我只是在跟他玩
阿孟是我們班最矮的,有一次小偉在學校抓到一隻癩蛤蟆,放在他的便當袋裡,他竟然嚇到尿褲子。還有一次我們說要讓阿孟變成成熟的男子漢,就拿奇異筆幫他在臉上畫鬍子,他沒有拒絕,後來甚至還跟我們一起笑。結果他媽媽竟然到學校告我們霸凌,我們只是在玩而已,有那麼嚴重嗎?
爸媽怎麼做
帶孩子想清楚惡作劇是不是他的本意
要先釐清小孩在群體裡的角色,是跟隨者還是主事者。家長要帶領孩子思考,這些惡作劇是不是他的本意?做這些事情對他有沒有好處?並且換位思考,假使今天是自己被欺負怎麼辦?大部分的跟隨者在經過思考後都會滿腹歉疚,接下來只要協助孩子表達歉意即可。
若孩子的角色是主事者,那麼代表每個惡作劇的行為對孩子是有意義的,家長要多注意孩子是否帶有其他訊息。例如,孩子可能有焦慮的問題,所以透過惡作劇來抒發壓力,讓自己心情變好,那麼家長可能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有釋放壓力的空間。又譬如,家中可能多了弟弟妹妹,關注哥哥姊姊的時間變少,或是家長一直擔心哥哥姊姊傷害到小嬰兒,不願意讓哥哥姊姊靠近,導致哥哥姊姊轉而向班上「長得像弟弟妹妹」的人施予暴力等,那麼家長可能要讓孩子適時的加入「育嬰行列」,也要挪時間陪伴哥哥姊姊,都可以降低孩子想要惡作劇的心情。(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許皓宜)
老師怎麼做
用換位思考讓學生看見錯誤
孩子有時候會貪玩到失去理智,明明知道做的事情不對,但是不知道這個後果有多麼嚴重。
建議老師可以直接讓學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例如:霸凌有法律責任,可能被告傷害罪。再試著用換位思考,問學生;「若是你便當袋被放癩蛤蟆,你嚇到尿褲子,你會有什麼感覺?」「若是你媽媽知道你的便當袋被人放癩蛤蟆,她又會有什麼感覺?」換位思考後就可以引導他反省,用說的或是寫的都可以。最後,在帶著孩子去向人說抱歉前,記得先讓孩子練習,否則大部分的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歉意。
另外也建議老師,在收到家長的霸凌投訴時,要立即開始調查,了解來龍去脈,並且語帶歉意的告訴家長;「小孩貪玩但個性不壞,希望多給孩子一些機會。」否則語氣不對,或是說出「你兒子也不對」的話,都容易火上加油,造成親師衝突。但是若調查結果是霸凌,就要按照規定做後續處理。(《親子天下》專欄作家、台中市大元國小老師蘇明進)
第9課 老師對我有偏見
老師常當著大家面說我是班上的「天王」,每次一有什麼不好的事,同學向老師告狀,不管是不是我做的,老師都會問我說是不是也在現場。我覺得很嘔也很氣,有一次很用力踢教室的櫃子,把櫃子踢壞了,結果老師抓我去訓導處罰站,說我破壞公物,所以我很討厭上學。
爸媽怎麼做
委婉告訴老師困擾並化解偏見
家長得先同理孩子的情緒:「我知道你很難過,這件事情讓你感覺很沒面子,常常在學校受到委屈......」當孩子最溫暖的靠山,不要讓孩子覺得「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信任、在家也得不到父母的支持」。
家長可和孩子討論出事件的責任歸屬,例如老師稱呼孩子「天王」,其中七分可能是孩子的錯、三分是老師不公平,但老師將七分變成十分,全面否定孩子的言行舉止。家長可建議孩子冷靜、清楚向老師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化解老師心中的偏見。
倘若老師可溝通,建議家長主動致電老師,先謝謝老師平常在學校的辛勞,並委婉告訴老師孩子的困擾,進一步和老師分享孩子的個性、提供在家裡處理的經驗,切記不要「興師問罪」口吻,而是從「分享」角度告訴老師孩子的個性,慢慢解除老師對孩子的偏見。
倘若老師難溝通,家長可以匿名拜託學校主任或校長,如果老師報復、刁難孩子,家長可考慮轉換環境,避免孩子在學校遭受老師的不適當對待。(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許皓宜、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
老師怎麼做
讓當事人知道老師「對事不對人」
容易犯錯的孩子容易沒有自信,藉此變本加厲,滿肚子脾氣,以為老師都針對他。要突破孩子的心防,最重要的是讓他知道老師「對事不對人」。
首先,請孩子把情緒「放下來」,不要眼睛、眉毛、嘴巴都在生氣。接著和他討論「事」,也就是「為什麼踢教室的櫃子?」也可以讓學生試著想想「你若是老師該怎麼處理?」一定讓孩子知道「我不是找你麻煩,是在處理事情」。
一旦學生認錯,老師也要提供補救方案,並且等到學生冷靜之後的下午或是隔天早上,再把學生叫過來討論「發生什麼事情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也許是孩子情緒暴衝,突然想踢櫃子,那麼老師也可以提出幾個情緒暴衝前孩子可以做的一些動作,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同時也別忘了誇獎他這次處理事情有哪些可取之處?有哪些比先前進步的地方?最後的這個討論是給予安慰和鼓勵,雖然不常見,但是做了會讓學生一次比一次進步。(《親子天下》專欄作家、台中市大元國小老師蘇明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