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認證日程表
主題:台灣客家語教材
客家文化介紹
美濃「迎聖蹟‧字紙祭」(高雄縣美濃鎮公所)
歷史起源:
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林豐山、林桂山二兄弟,率領四十餘人,從武洛庄入墾靈山、雙峰山、月光山麓,並建立「開基伯公」,這是客家人墾殖美濃的開端。
美濃人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態度,重視程度超越中國的科舉應試制度。從歷史上來看,客家族群即便處於紛亂年代、相對艱困山區,客家族群也從未放棄過對教育的努力和追求。也因此,秉持著老祖宗祖訓,全鎮有多達數百位的博士,而被稱「博士之鄉」。
美濃鎮民為了表示對文字書冊的敬重,感恩古聖先賢的智慧累積與傳承,因而沿襲原鄉設置敬字亭的客家習俗,作為字紙回收焚祭之用,以象徵「敬字惜賢」的精神。據說,美濃人從小就被教育,見到地上有寫字的紙,都得撿起來,也不要丟到垃圾桶裡,而是放在家中,等到每年的正月初九,在字紙祭中焚燒。
美濃人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天公生」(農曆正月初九)舉辦美濃「迎聖蹟‧字紙祭」活動,與會者衣著客家傳統藍衫,準備牲醴果品,在美濃河邊舉辦儀式,顯揚並感謝制字先師倉頡的功績,隨著吹奏的八音鼓樂,迎送一年來從敬字亭內收集的字紙灰及各廟金亭內灰燼,以「過化存神」的形式上告天庭,經由信仰儀式來傳達說明一年來的知識發展情形,也是傳統客庄對知識累積的年度審視,讓民眾對敬字亭及恭迎聖蹟所蘊含的精神,作更深入的思考與慎終追遠的深化。
不過為於挑選農曆正月初九舉辦,另有說法是在客家人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九這天不能洗衣服,不可曬衣服,所以那天的河水最乾淨,才會選中此日送字紙灰。
美濃鎮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辦的美濃「迎聖蹟‧字紙祭」活動,已有百年歷史了。活動的進行是由專門為敬字而組成的「聖蹟會」主辦。根據文獻記載,漢人的惜字習俗在明代開始普及,清朝初年起有惜字組織,當時的惜字會多由士人設立,蘊含著很濃厚的積德思想。美濃鎮目前仍保有惜字組織「美濃聖蹟會」,創會以來一直維持約百人的會員數目,所有撿拾字紙者都是自願義務。
美濃聖蹟會附屬於廣善堂,廣善堂草創於民國四年,是美濃地區的信仰中心,而這裡的聖蹟會也是目前全台僅有,為了推廣惜字觀念而成立的組織,也因此字紙祭都由廣善堂主導辦理。每逢美濃「迎聖蹟‧字紙祭」活動當天上午,在廣善堂前美濃河畔舉行祭典。來自美濃各地的老人家,聚集在廣善堂,時刻一到,在主祭者的帶領之下,向眾神明報告字紙祭即將開始,敬拜過開基伯公後,將敬字亭及廣善堂一年來收集到的金香灰及字紙灰,倒入河中,請海龍王將人間敬惜字紙的誠意轉報天公,祈求來年庇護河川的水量充沛,田園農作物豐收,也保佑地方人民幸福平安。
祭典的程序如下:
(一)上香、請神
參加人員先向神明上香,時辰到時,會有人站於廣善堂門口,高聲頌唸「送字紙灰請神」,廣善堂的請神與一般廟宇不同,是由兩人分別執涼傘及涼扇,在神壇前一左一右單跪後交換位置共九次,以如此方式請神。請神後,從兩扇門走出神壇,再由一人手持「恭迎聖蹟」牌在中間,涼傘、涼扇在旁,一起步行前往祭典地方。請神時,要敲廟堂的鐘、鼓以示尊敬。
(二)前往祭壇
前往祭典地點時,鑼鼓隊在前開道,接著「恭迎聖蹟」牌與涼傘、涼扇,後面接著誦經的經生、其他執各種旗幟的人員,步行前往廣善堂牌樓前的美濃河畔,而載運祭典用品的車子亦跟在後面一同前往。
(三)佈置祭壇
到達祭典地點,眾人分工合作擺設祭壇。祭壇前方放置香爐,香爐上插著『河伯水官香座位』的神牌位,供桌上擺放鮮花、蠟燭、五種水果、五盤糖果和五樣素食及粄粿等祭品,另外還準備一碗飯放中間。
(四)請神就位
在祭壇前的「恭迎聖蹟」牌不動,持涼傘與涼扇的人,在神壇前一左一右單跪後交換位置共作九次,請神陞座,請神就座後把「恭迎聖蹟」牌、涼傘與涼扇擺放於祭壇前方。
(五)上香
祭壇準備好後,主祭者、陪祭者帶領全體人員一起上香祭拜。
(六)誦經法會
由誦經團誦唸經文,主祭者、陪祭者等人站於誦經團後面祭拜,其他人員可以陪祭也可以在旁休息觀看。
(七)唸祝文
參與祭拜人員全體跪下,由主懺禮生誦唸『送字紙聖蹟文』 。
(八)送字紙灰
由主懺法師施法灑淨後,工作人員即把載來的字紙灰,一袋一袋的倒入河裡。因為紙灰會帶有鉀肥,以前這麼做是希望讓農田豐收,不過,最近幾年因河水污染嚴重,加上環保意識抬頭,聖蹟會已改將紙灰埋在河邊,而不致造成污染。也有些參加儀式的學童們,會拿出自製福袋過香火,將燒化香灰裝入帶回,綁在課桌椅上,祈求學業進步、考試順利。
(九)放生
將南洋鯽(吳郭魚) 放入河中,據說放有「鯽」之類的魚,有祈求吉祥之含意。
(十)化財進財寶焚聖蹟文
將香爐上的『河伯水官香座位』神牌位拿起,連同聖蹟文一起焚化。
(十一)請神回駕
拿起「恭迎聖蹟」牌、涼傘與涼扇,請神起身。
(十二)禮成鳴炮
禮成鳴炮,收拾祭品祭壇,祭品中的水果、糖果、粄粿等分給民眾食用。
(十三)返回廣善堂、送神
由鑼鼓隊開道,依序走回廣善堂,返抵廣善堂後,將神請回廟堂。
至此全部禮程結束,通常美濃「迎聖蹟‧字紙祭」活動結束後,當天中午廣善堂會準備素宴請工作人員與參與人員享用。
東勢新丁粄節 (台中縣政府)
歷史起源:
「粄」乃是客家人泛稱糯米所做成之各式糕點,亦即福佬人所稱的「粿」,「新丁」則指家人新添的男丁,「新丁粄」即為慶賀新添男丁的糯米糕點。在農業社會,男丁除了傳宗接代外,更是農家人勞動力的最大來源,故家裡前一年生有男丁的人,一定不會忘了元宵節準備數十塊「紅粄」(上有象徵長壽的大龜印記,故又稱「紅龜粄」),到神廟謝神並祈福,祭拜後分享親友共沾喜氣。
每年元宵時節,臺中縣東勢鎮有一項流傳一百多年,全台獨一無二的「新丁粄比賽」,上南平、東安、北興和中寧四里居民都競相製作「新丁粄」參加比賽,近年來擴大為新燈踩街、丟炮城、客家古禮新婚、客家猜燈謎、燈籠彩繪及客家美食、音樂饗宴等活動,形成東勢最富盛名、饒富趣味的特殊元宵風俗。
一直以來,東勢鎮上的南平、東安、北興和中寧四里的居民,都會競相製作又大又重又好吃的「新丁粄」參加比賽,還經常可以一塊紅龜粄重達二、三十斤,數十塊擺在一起,相當地壯觀,各家大粄並列各廟宇前面,相當壯觀成為東勢地區客家人過元宵節的一大特色。通常客家人會把新丁粄一個個堆疊成塔狀去敬神拜神明,感謝老天添丁賜福,並祈求神明保佑孩子健康好養,順利成長,特別的是「塔頂」只是一個染了紅色,不壓花紋,像小饅頭的熟米糰。敬過神之後,新丁粄會分贈親朋好友,分享添丁的喜悅。
東勢新丁粄是有包餡的,可以放紅豆、綠豆或花豆餡,做粄的功力首要在做得又大又不至於散掉,耆老回憶說,曾有人家用臉盆來做,希望能夠做到最大最重才不輸人;甚至也曾聽說有人祭拜前到先別家探聽到有比較重的粄,回來就在粄底下加一塊粄屁股以加重重量,粄做得最重的人可領賞,親友也會賞,粄頭自己要留下來,東勢的粄實在太大了,邊邊都可以先削下來煮粄湯,其它部分再慢慢吃,相當有趣。
新丁粄的作法
材料:
圓糯米6碗、蓬萊米4碗、食用大紅少許
作法:
1.將糯米、蓬萊米磨成米漿,脫水七分乾,做成米糰。
2.水滾後,將生米糰撕成小塊,放入蒸籠,蒸約十五至二十分鐘煮熟。
3.取一份約一斤二兩的熟米糰,抹上沙拉油,放入模型後,擦上食用大紅。
4.食用時可將新丁粄切成長條狀,放入少許油煎成金黃色,灑上鹽水再煎乾即可食用。或是不加鹽水,在煎成金黃色後,沾蒜泥、辣椒、 醬油一起食用。
天穿日
歷史起源:
關於「天穿日」在客家話的諺語是這麼說的:天穿毋聊做到死,天穿毋聊苦到死,有做嘸做,聊到天穿過。意思就是天穿日這天,男不耕田,怕鋤地會使大地漏水;女不織衣,是怕穿針刺破天堂,就算天穿日賺的錢也會漏光。因此天穿日當天男男女女是不工作的,後來更有了天穿日唱山歌的習俗。 對勤奮儉樸的客家人來說,農曆正月二十日「天穿日」,是非常特別的一天。在習俗中,這天大家得放下工作,從事休閒活動。
中國人一向對過年假期相當重視,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都有很多慶祝活動,客家人甚至是過了正月二十日「天穿日」,過年假才算結束,大家得恢復正常工作,在新的一年,各自為前途打拼。但「天穿日」是怎麼來的呢?說法不少,且充滿著濃濃的神話情味,其中又以女媧娘娘補天最被廣為流傳。相傳女媧是伏羲的妹妹,在盤古開天時,一回,水神與火神發生爭戰,水神因打輸羞憤而撞不周山。殊不知不周山乃撐天支柱,以致天地破了個大洞,頓時生靈塗炭,女媧不忍蒼生受苦,煉石補天解救了眾生。後來,為感念神恩、慶祝人類重生,漢人社會有了「 正月二十 補天穿」的習俗。
女媧補天 為民避禍
話說,上古時代,天地不分,像個大雞蛋,盤古在這大雞蛋裡孕育了一萬八千年後,有一天忽然醒了,睜眼一看,什麼也看不到,讓盤古好生氣,就隨手抓了大板斧,用力一揮。只聽見如山崩地裂般的轟然一聲,大雞蛋裂開了。清而輕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天;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地,天和地就慢慢分開了。 盤古開天闢地後,大地有了山川草木、鳥獸蟲魚,但看起來還是荒涼而寂寞。某天伏羲的妹妹女媧,感於大地荒蕪寂寞,於是抓了把黃泥摻了水,泥塑出人類。又因為人類是會死亡的,死了再造,太麻煩。所以,女媧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建立婚姻制度,繁衍後代。
不料有一年,天上的「水神」共公和「火神」祝融,忽然打起來,戰爭猛烈,從天上一直打到凡間,破壞了人類生活的幸福和安寧。水火本是不容,後來水神落敗,覺得沒臉活下去,就往西方的不周山一頭撞去。不周山原本是一根撐天的柱子,被水神共公一碰撞,柱子就斷了。半邊天空塌了下來,天上出現大窟窿而地面也形成了許多坑洞。這會兒不得了了,森林起了大火,地底噴湧出洪水,波浪滔天,大地成了海洋,森林裡跑出了許多凶獸猛鳥,人間變成煉獄。
女媧看見她的孩子們,遭到慘禍,非常心痛,決定修補天地,拯救人類。她在河裡撿了許多五色的石子,架起了火,把五色石熔煉成糊狀的液體,用來填補天上的許多窟窿。為了擔心補好的天又會坍蹋,就斬了大烏龜的腳,用來替代天柱,把天空撐了起來,就不會坍塌。女媧接著又收拾了危害地方的黑龍,趕走了凶禽猛獸,再把蘆草燒成灰堆積起來,堵住洪水,人類才終於得救。拯救人類後的女媧乘龍駕雲,上升到九重天頂,進了天門,向天帝報告經過但不居功。由於女媧,功勞上達九天,下到黃泉,就被後世尊為「女媧娘娘」或稱「九天玄女娘娘」。
後人為了感念女媧的大恩大德,於是將正月二十日,女媧補天這一天,稱為天穿日,來紀念女媧。於是也有一說,女媧娘娘,每年天穿日都會巡視天庭,修補檢查。此外也有人把「天穿日」稱為「天倉日」或「天川日」,說的是終日為人嫁衣作衣裳的裁縫業,今天會讓針線休息一日。
天穿日休 唱歌自娛
或許是客家族群比較崇敬大自然,習於敬天,因此「天穿日」的說法流傳於今,幾乎僅有客家人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民間流傳著,過去農業時代,客家族群對於「天穿日」非常重視,認為正月二十「天穿地漏」,在這一天所做的工所賺的錢都會漏掉。因此過去客家人元宵節後的天穿日,不論家境貧富,總要瀟灑放假一天,休息、不工作並以唱山歌自娛;他們相信多做無益的,更怕還可能帶來一整年的貧困勞碌。此外也有著「這天下田會觸怒天神,全年將出現天旱」的古老傳說。而且據說女媧氏是在正月二十日天穿日這天,才把最後一塊石頭放上,把天空的破洞補完。
另外,天穿當時因天空漏洞,老一輩的客家鄉親都認為,天穿日當天都會下雨,巧合的是,天穿日下雨機率奇高無比。而每逢天穿日,客家人都會把過年所做的甜粄反覆回蒸保留一塊到天穿日,煎過後上香祀拜,因為煎炸過的甜粄,黏黏的,象徵把天空補起來,意助女媧氏補天;或者是把甜粄作成小圓球狀油炸後稱為油堆子或油槌子,在上面插上針線,拿來祭拜,稱做「補天穿」。
也有不少廟宇選在這時候「開印」、「開扉」,所以天穿日這天客家庄的廟宇都是熱鬧非凡。另而每一年的這一天在有些客家鄉鎮都會舉辦山歌比賽,此中尤以新竹縣竹東鎮的歷史最是悠久持續亦而最為隆重盛大。竹東鎮天穿日的山歌比賽,從民國五十四年開始,到今年已連續舉辦46年,是全台山歌界的年度盛事,現代天穿日的特色。
「天穿日」是客家文化中相當重要的習俗節日,除了在民俗中有著敬天、謝天之外,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更有層意義,是因為客家人向來勤奮耐勞,經常忽略了應有的休閒時間,所以藉著這個習俗活動,讓大家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好好的娛樂調劑身心。由於客家人認為「天穿日」是「天穿地漏」的日子,即使再努力,這天所賺的一切都將自然流失,於是索性放假玩樂,大家聚在一起唱山歌自娛娛人。因此每年的這一天,許多客家鄉鎮會舉辦山歌比賽,其中又以新竹縣「竹東鎮」的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歷史最為悠久,今年已邁入第四十六個年頭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也將天穿日山歌比賽列為客庄十二大慶典之一。
新竹縣義民文化祭(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義民崇拜是臺灣客家移民獨有的信仰。無論活在那個時代的客家人,義民爺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信仰體系之一。儘管目前臺灣各地對義民節的崇祀方式並不相同,每個人對於義民節的認知也不同,但義民爺的存在與義民信仰的發達,彷彿成了客家族群的一種圖騰,深深烙印在客家人的心上。而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在新竹縣新埔鎮舉辦的義民祭,不但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之後的另一場普渡盛會,這個由十五大庄輪流舉行的祭典,更成了純屬客家人的普渡活動。
新埔義民廟的義民祭,歷史相當悠久,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祭弔義民先烈,發揚其忠義精神。介於祖、神之間的義民爺,不僅是客家敬忠奉義的象徵,也是客家人團結的重要圖騰。舉辦義民祭追思先輩拓史,更融合義民信仰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信仰的意義。也因為在農曆七月間舉行,因此常與七月半的中元祭典一起舉行,因此除了尊祭當年為了保衛鄉土而犧牲生命的先祖們的特殊意義外,還有著中元普渡的悲天憫人意念。
一般而言,臺灣客家地區義民信仰的產生,與歷史上兩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一是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的朱一貴事件,當時在屏東竹田鄉建造了西勢忠義祠;另一件事則是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的林爽文事件後,建立了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亭。
竹田西勢忠義祠的建立,較偏重於官方色彩,在祭典形式方面,向來都以官祭儀來進行;但新埔的褒忠亭,從創建的傳說裡就嗅得出就帶有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更特別的是,為了維持祭典的規模,同時可以讓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親有輪流參與的機會,就發展聯庄會的組織,不僅桃竹苗地區的義民爺信仰規模日大,還影響到全臺各地的客家族群,這也使得義民信仰逐漸成為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信仰。
從歷史上來看,清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鄭成功的叛將施琅攻臺,第二年清軍入主臺灣的兩百年間,臺灣一直處於「三年一小叛、五年一大亂」的局勢,這些亂事的原因包括了地方豪傑群起對抗清軍、原住民大規模出草、漳泉械鬥、福客對決……,叛亂不斷。其中漳泉械鬥、福客械鬥多數是為了爭奪土地,爭生存才發生的。
先民來臺開墾時,客家人來臺較福老人稍晚,且人單勢孤,為了求在福佬人的世界謀生,經常還是低聲下氣、忍氣吞聲,但摩擦仍在所難免,這時候械鬥就變成解決雙方糾紛的最常用方法。
在客家聚落,常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聳立著褒忠亭、忠義亭及義民廟的寺廟,是為了收容福客械鬥死難人員的骨骸而設立的,是保存客家義民傳承的象徵,也正是客家人的信仰中心之一。義民廟成為客家人的信仰中心,褒忠義民烈士,褒忠義民爺成為客家信仰對象,全省各地的客家人更由新埔枋寮的義民廟分火至各地,全省客家人住的地方,興建「義民廟」、「褒忠亭」、「忠義亭」並辦理祭祀活動,「義民」、「褒忠」成為客家人的象徵,而客家人也常自稱是義民爺的子孫。
位在新竹縣新埔鎮下枋寮的褒忠義民廟,建廟原因起始於清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事件。當時,林爽文在彰化興兵作亂,清廷為之束手無策。由於亂兵軍隊沒有軍紀,到處打家劫舍,同年十二月攻陷淡水廳(新竹城),逼近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戰火很快地波及到全臺灣。見此狀況,不少城鎮的百姓不堪其擾,組成義軍保衛家園,參與者稱為「義民」。六家地區的重要墾首林先坤,聯合陳資雲、劉朝珍等客籍人士率鄉民約三千人抗敵,但在與林爽文對抗過程中,犧牲二百多人。
乾隆皇帝為了感念嘉勉這些鄉民的義行,先賜「懷忠」後又特頒親筆「褒忠」做為表旌。抗敵軍回程時,以牛車沿途遍拾有黑布圈為記的忠骸,足足用了二、三十輛牛車才將為對抗林爽文之亂犧牲的勇士遺骸。原本預備歸葬大窩口(今湖口), 但車過鳳山溪走到枋寮義民廟現址時,牛隻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確認先烈已自擇葬地,遂徵得地主戴禮成、財成同意 ,以其父戴元玖之名獻地,合葬於此。兩年後,當地仕紳林先坤等人召集提議建廟以祭祀,於清乾隆五十三年冬天奠基動土,清乾隆五十五年落成竣工。其後同治元年( 1862 年),中部戴潮春事件,又有百餘位客家人士犧牲,也葬於此地。
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原僅由新埔、枋寮、六家等地居民祭祀,但由於這幾次事件死難人士來自六家、下山、芎林、枋寮、新埔、五分埔、石岡、關西、大茅埔、北埔、湖口、楊梅、溪北、溪南等村落。因此清道光年間,附近地區客家人紛紛響應參與,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行列,擴大為14個輪值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而彼此間為了互別苗頭,祭祀的規模自然一年比一年盛大。後來到了日治時代,義民廟曾受回祿之災,一年一度的義民祭曾因此不得不縮小規模;太平洋戰爭後,溪北分成新屋和觀音兩庄,就變成十五聯庄,延續了百年以上的義民廟香火,規模也是一年比一年更盛大。
另一方面,在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完成擴大範圍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其信仰,也有因客家人的遷徙或者義民信仰的需要而建有分廟。在這兩種擴張因素的相互影響下,也使得新埔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其規模與意義,甚至已凌駕在守護神三山國王之上。
因具有特殊歷史意義而連同兩座義塚獲訂為「國定古蹟」的新埔褒忠義民廟,日治昭和十六年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所題的「盡忠報國」匾也掛於此。廟內還有一副對聯寫著:「本是負荷鋤已得嘉名榮一字.即此忠肝義膽方能血食耀千秋」,意思就是義民爺絕大多數都是客家人的祖先,他們本來是負耒荷鋤、開闢這片土地的拓墾者,因保衛家園而犧牲生命的先烈先賢。但由於義民爺是因保鄉衛土而犧牲的多族群人士,因此在新埔義民廟正殿龕內僅有「粵東褒忠義民爺神位」牌,並無供奉具體神像。而十五聯庄的黑色義民爺令旗,則是源自當年義民軍臂上所纏黑色識別布條,每年農曆七月十八、十九兩日,各地分香黑令旗就會回到新埔祖廟。
義民廟從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開始舉辦春秋二祭,而農曆七月二十日本是義民廟舉辦中元普渡之日,但一九五五年當時的省民政廳去函廟方,將每年春秋兩次「義民爺」例祭合併改在農曆七月二十日,與中元普渡同時舉辦。不過由於一九八七年褒忠廟以「九獻大禮」祭祀義民爺之後,廟方已將義民爺奉為「陽神」,有關普渡陰間好兄弟的儀程,雖在同一期間進行,但仍是分開辦理的
通常,輪值的村落會在其信仰中心設立「紅壇」,是義民爺於輪值庄頭的臨時駐駕處,所有祭拜義民爺和庄普儀式都會在這裡舉行。農曆七月二十日上午在廟內舉行獻花、獻果、獻酒饌的「三獻禮」及午間的「獻供」,恭讀祭文及祝文,儀式簡單而虔敬,為祭拜義民爺之主要儀式。
祭典期間民眾會準備供品,以挑擔步行方式至義民廟祭拜,稱為「奉飯」,此項習俗已延續約兩百年。別具特色的「奉飯」祈福,更是表現出義民爺與客家人之間的親近。奉飯又稱「奉饌」,時間定在每日申時,起源於義民爺出征前,鄉民會挑擔供應酒食,以壯聲勢,同時征戰途中挑擔供應飲食,藉以慰問。戰爭結束後,對於戰亡的義民建廟祭祀,每年祭典時仍沿襲「奉飯」的習俗,用飯菜祭拜義民爺。以表追思。
至於義民廟的傳統中元祭典,則大概是從農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持續三天。先是十八日下午在廟前「豎燈篙」,招請陸路的孤魂野鬼前來享用祭品,燈篙上懸掛幡旗、七層幡及燈籠,紅色燈籠是讓好兄弟在夜間能夠看清楚普渡會場的位置。燈篙下張貼賑濟孤魂榜示,公告著招請孤魂前來普渡會場。燈篙豎完後,晚上便要將「大士爺」安置在廟門口。大士爺俗稱鬼王,主要工作為掌管眾鬼,公平分配普渡的祭品。而十九日的「放水燈」,則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危害人間,有些人會在水燈內放一、二十元硬幣,誰幫忙把擱淺的水燈推到河中央就可以把錢拿走,若有大型水燈排則會在繞境後停放於祭典會場。
義民軍奮戰的事跡,雖然已成過往歷史,對年輕一代來說為義民軍的歷史並不熟悉,但俗話說飲水思源,藉著跟隨長輩來祭拜的機會,讓他們也能深刻認識,義民信仰中奉飯習俗的來由與精神。
每年農曆七月的義民祭,是全臺各地義民廟最盛大,最受人們重視,且最具客家意義的祀典活動,結合義民廟及輪值祭典區共同舉辦全臺四十一間義民分廟回本廟敬拜、十五聯庄義民爺遶境活動、挑擔奉飯等祭典儀式,輪值祭典區的迎駕方式完全遵照古禮進行,藉此讓即將失傳的客家義民信仰習俗能夠重現在大眾面前。
彰化「三山國王」客家文化節
臺灣那裡的三山國王廟最多?答案是彰化縣。
歷史起源:
「三山國王」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守護神。「三山」指得是廣東省境內潮州的三座名山─獨山、明山、巾山,信奉山嶽信仰是古代自然崇拜的風俗,廣東客家人傳承中原文化信奉三山國王。而後,客家人移墾來臺時,大部分的人都攜帶著三山國王的神像,或在家奉祀,或在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神明賜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行為,因此三山國王成了最佳守護神。
也因為多數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建廟宇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在臺灣,有三山國王廟的城鎮村落幾乎都見得到客家人開墾的蹤跡。境內有最多三山國王廟的彰化縣,更在2002年由36座較具規模的「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三山國王廟輪流舉辦廟會,讓大家相互聯誼,目前會員更已擴充到有38座宮廟。而這樣的活動,今年獲得行政院客委會認同,首度入列客庄12大節慶之一,將在10月底舉行,大家歡喜希望透過這項文化活動結合地方特色,讓彰化地方的客家文化再顯新契機。
客家移民守護神
「三山國王」原為廣東省潮、惠、梅三州之鄉土神,也是客家人移民的守護神。最初並非人物,而是和源起周朝或更早的城隍爺、土地公一樣是自然神,本是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墟(現今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西面的三座高山─獨山、明山、巾山的鎮山神。不過現在所流傳的三山國王起源,多來自民間傳說,其中有一說和南宋末年帝昺南逃故事有關。傳說南宋末年宋昺帝在潮州被元兵追趕,危急中忽然衝來黑、白、紅臉三位壯士,殺退元兵,救了昺帝,昺帝正要上前致謝時,三位壯士忽然消失,不遠處卻出現黑、白、紅的三座大山。昺帝認為三位壯士是山神變身而來,於是封他們為「三山國王」。
後來元代翰林國史院編修的江西廬陵人劉希孟,他寫了《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明初被載入《永樂大典》,把三山國王傳說系統化,這也是現存文獻中最早使用「三山國王」一詞。「明貺」兩字是宋太宗封三神為國王時所賜的廟額名稱,劉希孟所寫的「明貺廟」正是對三山國王廟的尊稱。
中國民間傳說中多認為三山國王神,「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據說,隋朝初年隋文帝時期,潮州之三山(明山、巾山、獨山)曾出現神跡,當地人便在巾山山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
到了唐朝,三山神成為潮州鄉土神,潮州人定期祭祀三山神,希望能祈願賜福消災給老百姓。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遇上天降大雨損傷莊稼,韓愈率乃禱于百姓祝禱祈求三位山神,後來雨果然停了,相當靈驗,韓愈便寫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廟祭拜表達謝意和敬意。
北宋時期,潮州三山神更因助宋太宗征北漢劉繼元有功,宋太宗詔封明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改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並賜廟額曰:明貺,並敕增廣廟宇,歲時合祭。從此,三位山神便被為「三山國王」,三山國王廟又稱明貺廟。至宋仁宗明道年間,又加封「廣靈」二字,自此廣東潮、梅、惠等地都建有廟宇,隆重奉祀。
護佑百姓遠災難
而在臺灣,民間有句俗諺:「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鄉土神,因為臺灣客家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國人遷徙時,常會到廟宇祈求香符、令旗,待在新故鄉事業有成,即為其建廟立碑,也因此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愈來愈多,而且大部分建於客家人遷徒的路線。
文史工作者葉倫會曾在講中提到,客家先祖在入墾的地方建立不少三山國王廟,以彰化為例,溪湖鎮的霖肇宮,相傳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員林的廣安宮則是永曆年間所建;康熙乾隆以前所建的有員林廣寧宮、社頭鎮安宮等,由此不難想見客家人不少。
而歷經演變,三山國王和城隍爺、土地公一樣,逐漸由自然神被塑造為擬人化的神明,並為其塑像,歷經先人智慧的模擬,三山國王的神像仿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的造型,即大王白臉,二王紅臉,三王黑臉且加刀痕成花臉。另一目的是讓信眾體會團結力量大,要有劉備鍥而不捨與謙沖下士的雅量;有關公忠肝義膽,忠義貫日月的精神;張飛勇往直前的勇氣。
此外三山國王除了做為客家人的守護神外,三山國王原為山神,與土地公神格類似,可保佑農民安居樂業,農作物加快生長,畜養家畜或家禽快速成長,增加經濟收入,也有護佑居民賺錢的意味。由此也不難想見,三山國王在客家族群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重要了!
內容:
由僑委會建置,提供客家歷史源流、移民入台史、客家精神、客家語、客家庄等相關資訊。
連結網址: http://edu.ocac.gov.tw/lang/hakka/
主題: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內容:
提供客家文化相關研究資訊,包括客家族群源流、風俗信仰及相關專題報導。
連結網址: http://hakka.nctu.edu.tw/Hakka-A-webpage/hakkacenter_A_001.php
主題:哈客網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