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iculum Aim
學生應該是所有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所有教育服務及努力的最終對象。通識教育的學習者是學生本身,促使學生個人在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習領域中得到發展的教育。通識教育科讓學生探討的課題,涉及不同處境下的人類境況,藉此幫助學生理解現今世界的狀況及其多元化特質。
1. 「通識教育」這名稱,顯示本科的課程設計中,旨在讓學生透過研習一系列與他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從而啟發思考,使他們在研習過程中以新的角度去看居住的社區、香港特別行政區、以至整個中國及全世界。因此,本科的基本宗旨是幫助學生學習一些有學養的人應具備的技能。課程綱要所包括的題材,只是用以達到此目的的工具,而學習與課題有關的內容,並非本科的最終目的。
2. 學生方面,通識科可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動機,本科著重學生於掌握基本概念及技能後,通過親身經歷,主動探究及作出反省,此理念除能幫助學生實際掌握有關知識外,更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習的課題建立全面的了解。本科更透過專題研習及考察活動,學生將不同科目的學習要素聯繫起來。使學生所學的更生活化,從而提高學習動機。
3. 教師方面,本校老師透過共同設計課程及共同備課,使老師互相學習及交流教學心得,教師更有機會參與多元化的考察及教學活動計劃,提高教師的教學經驗及累積課程統整的實踐經驗,此為寶貴而實用的經驗。教師更可嘗試不同教學法。掌握一些新的教學技巧,透過教師的協作,突破科目上的界限。
4. 透過發展校本課程,學校及老師取得校本課程發展的具體經驗,如協調各科教師的合作,獲取校長、教師和家長的支持,學校行政的配合及利用社區資源。使學校將來更具信心嘗試其他創新的教學模式。
Curriculum Emphases
預期學生透過本科的學習,能夠:
1. 探究與自身、社會、國家、人類世界及物質環境有影響的當代議題,從而發展建構知識的能力,以達到:
i.) 了解在不同的挑戰和機遇下,青少年的個人成長過程和人際關係;
ii.) 評鑑香港生活中有關個人、社群和政府的權利和義務的不同方面;
iii.) 評估改革開放對現代中國和中華文化的發展的影響;
iv.) 認識全球化具有多項向度及和對人類有不同的影響,以及人們對全球化也有不同回應;
v.) 了解人們如何理解公共衛生的議題,並根據相關的科學知識和證據作出決定;
vi.) 分析在有關能源資源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科學與科技如何與環境產生互動;
2. 了解個人、社會、國家和全球議題的相互關聯,以及自然環境與社會的互相倚賴,並據此評估人類關注的不同議題;
3. 反思自己的多元身份、價值系統和世界觀的發展,尤其是有關個人經歷、社會文化境況,以及科學、科技和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影響;
4. 識別對個人和社會議題的不同意見背後的價值取向,並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議題和問題上,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和決定;
5. 清楚表達自己的論據,並以尊重證據、開放和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其他人所持的意見和價值觀;
6. 發展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資訊處理能力、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能力;
7. 自發地進行自主學習,包括訂立目標、制訂和執行計畫、解決問題、分析數據、作出結論、匯報以及評鑑等過程;
8. 顯示對本身所屬文化、其他文化以及理解普世性價值的欣賞,並願意成為盡責認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