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依據
一、教育部民國92年11月14日所公布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二、中華民國95年5月24日台國(二)字第0950075748B號令修正第伍點(學習領域)、第陸點(實施要點)。
三、中華民國97年5月23日台國(二)字第0970082874B號令修正總綱、閩南語以外之各學習領域、重大議題。四、中華民國98年7月15日台國(二)字第0980112647C號令修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閩南語)。
五、中華民國107年3月2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族語文)、(新住民語文)、。
六、中華民國110年12月10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台灣手語。
七、中華民國110年12月27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東語文)。
八、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九、本校課發會會議決議事項。
貳、基本理念
語文是社會溝通與互動的媒介,也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語言溝通與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適性發展與終身學習的基礎,幫助學生了解並探究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促進族群互動與相互理解。
本土文課程綱要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精神,以尊重語言人權與保障文化多樣性,落實本土語文復振、傳承與創新為宗旨,培養學生探索、熱愛本土語文的興趣與態度,建立自我認同的價值觀。
參、課程目標
◎閩南語文
(1)啟發學習閩南語文的興趣,培養探索、熱愛及主動學習閩南語文的態度與習慣。
(2)培養閩南語文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的能力,使其能靈活運用於思考、表達意、解決問題、欣賞和創作之中。
(3)透過閩南語文學習生活知能擴充生活經驗,運用所學於生涯發展,進而關懷地多元文化。
(4)透過閩南語文與人互動、關懷別人、尊重各族群語言和文化,以建立彼此信、合作、共好的精神。
(5)透過閩南語文進行多元文化思考,以增進國際視野。
◎客家語文
(1)培養學習客家語文的興趣,認識客家歷史與文化。
(2)具備客家語文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的能力。
(3)增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客家語文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養成在多元族群中彼此互信的態度與合作的精神。
(5)透過學習客家語文,認識世界上不同族群的文化,以擴大國際視野。
◎原住民族語文
(1)啟發學習原住民族語文的興趣。
(2)習得原住民族語文理解、表達、溝通的能力。
(3)強化原住民族語文涵養與族群認同。
(4)傳承原住民族智慧及文化創新之素養。
(5)培養多語言知能與多文化視野。
肆、現況分析
一、開班情形:一至六年級每週均有一節本土語課程。
1.客家語文、閩南語、新住民語文、台灣手語及原住民族語文採抽離班級分年級或年段上課方式實施。
2.閩東語文因無學生選修,故不開班。
二、教學師資:
1.閩南語文:目前通過閩南語認證的師資共有3位,另外,教學支援人員1名,1~6年級共計有23節課。
2.客家語文:目前通過客家語認證的師資共有3位,另外,教學支援人員1名,1~6年級共計有15節課。
3.原住民族語:本校委由教育局原住民族教學支援人員共聘,目前開班種類為泰雅族語、阿美族語、太魯閣族語、排灣族、布農族語。
三、教材編選:
1.閩南語:真平
2.客家語:真平
3.原住民語、新住民語文、台灣手語:教育部編輯
伍、實施原則與策略
一、實施原則:
◎閩南語文
(1)閩南語文教學實施應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並配合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審酌教育專業,提供資源、機會及環境,以促進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2)教學設計應以達成學生學會主動欣賞、包容個別差異、尊重他人權利為目的。
(3)閩南語文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培養學生具備認知、情意和技能為教學目標。
(4)教學實施宜掌握學生學習經驗,配合人、事、時、地、物等因素,善用語文教學原理和方法,靈活教學。
◎客家語文
(1)客家語文的課程發展應有階段性、銜接性、統整性與適才性。
(2)使學生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具有客家語文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等素養,並能掌握學習重點。
(3)期使學生能從自我實現、家庭互動、社會溝通等生活範圍,培育自發、互動、共好的語文應用基礎,了解客家文化、歷史、族群特色,體悟客家與其他語文的差異,進而推展客家歷史文化。
◎原住民族語文
鼓勵教師參與有系統的原住民族語文教師教學專業增能研習(如:語法素養、書寫符號的運用、族語教材的選編、有效教學方法、多元評量等教學專業面向)。
(1)實施策略:無論是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語,都應該把握下列幾點教學策略:
A. 教學設計應以達成學生學會主動欣賞、包容個別差異、尊重他人權利為目的。
B.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培養學生具備認知、情意和技能為教學目標。
C. 教學實施宜掌握學生學習經驗,配合人、事、時、地、物等因素,善用語文教學原理和方法,靈活教學。
(2)教學原則:
A. 聆聽教學:宜指導學生於聆聽時能把握主旨要點,並在聆聽後能複述重點。
B. 說話教學:宜把握語音、詞彙、語調、句型等基本知識,配合各種情境,並結合閱讀教材、視聽媒材等資源進行多元教學。
C. 閱讀教學:宜從簡易有趣之語句和短文入手,以提高閱讀興趣,並運用閱讀理解策略,增進學生文章閱讀能力。
D. 寫作教學:適當運用標音、羅馬字及漢字,並加強詞彙、句型和段落的書寫,以利表情達意,豐富寫作內容。
E. 教學時宜設計情境,讓學生可自行對話,必要時可適當加入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操作性、體驗性學習活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F. 教師可依據學生的程度及需求,彈性調整教科用書單元活動之順序,或加入其他相關教材,以適應各地區的時令季節、節慶、風俗習慣、地方特色等,呼應學習內容的「語言與文學」、「社會與生活」兩大主題。
G. 教學設計應以達成課程目標為依歸,教學人員應依據教學目標、學生特性、教材內容、教學環境及教學人員專長,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
H. 教學實施宜結合工具書及資訊網路,以擴展學習面向,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之能力。
I. 教學人員在教學前應擬訂教學計畫,並於教學後進行省思,藉以提升教學效能與品質。
陸、教學評量
一、就學生能力、教學內容及教材內容靈活訂定。
二、就聽、說、讀、寫、作分類、分階段評量。
三、評量重點:
(1)第一階段評量以聽說能力為主,兼及簡單的音標與文字之運用。
(2)第二階段評量以正確分辨語音和語義為主,兼及短文之讀寫。
四、評量方式可採動態評量、檔案評量、實作評量、生態評量與課程本位評量等多元評量的方式,充分瞭解各類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成效,以做為課程設計及改進教學的參考。
柒、實施成效
一、本校每年舉辦校語文競賽,進行閩南語及客家語演說及朗讀比賽,111參加平鎮區複賽榮獲學生組閩南語朗讀第三名、學生組客語字音字形第三名、社會組閩南語字音字形第一名、社會組客家語朗讀第二名、社會組客語字音字形第四名。
二、本校鼓勵師、生參加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認證,110學年度參加各項認證學生共23人次,三名學生通過閩南語認證基礎級;一名學生通過客語認證初級;一名教師通過閩南語認證中級。
三、學生參加「桃園市 110 年度原住民族說唱藝術比賽」-太魯閣族族語說故事國小高年級組獲甲等
捌、本校自 108 學年度起逐年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11學年度一至四年級課程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實施;五至六年級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
玖、本計劃應經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始得實施,修正時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