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名稱
行政區
景點解說
剝皮寮歷史街區
萬華區
剝皮寮街區是一條在清代即形成的街衢,並配合老松國小(1896年)成立,都市計劃將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保留為學校的預定地,實施禁建,也因此遂得保存了清廷街型和日據時代的牌樓厝。
剝皮寮歷史街區東側(現為鄉土教育中心)於2006年修復完工;西側修復工程於2009年修復完成,係以原貌保存為原則,並為結構安全考量加設鋼骨結構等現代科技與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災、防潮、防蛀等機能及存續年限。
剝皮寮已經成為傳統與創新、歷史與創意相互交織揉合的場域,其擁有臺北市其他地方不易見到的街道尺度與樣貌,透過藝術、文化資產及觀光的能量展現出臺北城樣貌。自2009年開放以來,受到各界的好評與關注,並持續透過藝文展覽、教育活動及影視協拍等方式,積極推廣藝術文化教育及文化資產,讓街區達到有效的運用,希冀剝皮寮歷史街區帶動萬華地區成為臺北市文化資產之窗,以不同的新姿態展現臺北城的獨特魅力。
學習目標
注意事項
教材內容
聯絡資訊
網頁連結
認識艋舺的歷史與史蹟
無
l 長約數百公尺的歷史街道區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各展間為常態性主題展。
l 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作不定期特展及提供年青人或社區做臨時展、演之平台及借於電影拍攝場景、婚紗拍照等。
l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從捷運龍山寺站下車,一路沿著龍山寺、青草巷走,您會被一整排紅磚牆、拱形騎樓和雕花窗的古典洋樓吸引住,它名稱很特殊,就叫做「剝皮寮」。
保存清朝時期街景相當完整的剝皮寮,目前,除了有一部分是老松國小的校地,還有64間房舍被保留下來,東邊是作扮演教育跟社區文化橋樑的,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有陳列早期的房屋結構跟建築材料,並展示許多早期藥包、輾藥器材等珍貴的文物。
西邊則保留清朝時期的傳統街廓,原本消防蓄水池的位置成了廣場,老街對應早年的臺北街道,重現日祥旅社、鳳翔浴室、秀英茶室等店家的風貌;不僅紀錄常民百姓的生活點滴,也見證當地早期的發展特色。
因此,不只臺灣製造的「艋舺」電影,連國外劇組也被這裡的懷舊氛圍吸引,前來取景拍片;甚至不少新人來拍復古婚紗,為人生留下珍貴紀念。
當您走進剝皮寮紅磚造的騎樓,彷彿就進入了時光隧道,歡迎來趟愜意的懷舊之旅吧!
l 開放時間:(街區)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至晚間9點;(室內)上午9點至下午6點。
l 地址:108 臺北市 萬華區 廣州街101號
l 電話:02-23362798
l 收費明細:免費入場
相關主題
臺北101亮點分類
相關學習領域
多元智能
臺北市文獻會
□民俗節慶 □觀光休閒 ■在地特色
□自然生態 □藝文發展 ■文化場館
■人文歷史 □博物館
■古蹟及特色建築 □文創設計 □自然生態
□特色美食 □特色市集商圈 □藝文展演
■語文 □數學 □自然 ■社會 □藝術 □健體 □綜合
■語文 □數學邏輯 ■內省 □人際 □肢體運作 □音樂 □視覺空間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