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Sep 23, 2021 12:3:12 AM
在講解素養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專業老師稱為的官方定義:
「所謂『數學素養』即是個人的數學能力與態度,轉變在學習,生活,社會,與職業生涯的情境脈絡中面臨的問題時,能辨識問題與數學的關聯,從而根據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技能,並通過由適當的工具與資訊,去描述,模擬,解釋與預測各種現象,發揮數學思維方式的特長,做出合理的反思與判斷,並在解決問題的歷程中,能有效地與他人溝通觀點。”
聽得霧煞煞嗎?個人綜合網路意見認為老師和學生在108課綱數學素養可以針對以下幾點做努力:
在老師設計數學課程時:
1.連結實際的情境脈絡,讓學習產生意義
2.專注學生參與和主動學習,能夠運用與強化相關能力
3.兼顧學習的內容(學習內容)與歷程(學習表現),以彰顯素養的統整能力。4 .
針對不同核心素養項目,應有不同設計重點。
在學生學習數學時:
1.思考日常生活與數學的關聯性
2.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重複性計算的數學翻譯上
3.增強自我思辨能力,能多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邊個人認為台中市數學輔導團召集人陳靜姿校長在講解108課綱數學新變化的分析十分易懂且有邏輯,主要是由過渡出髮帶入數學素養分的關鍵,以下節錄精華片段提供參考:
數學素養指導教學設計除了延續九年一貫課程設計包括“是什麼”和“做什麼”的敘寫外,新課綱更重視“為什麼”的敘寫。
以下將以“正方體的展開圖”,“長條圖”和“三角形分類”為例說明。
這個單元的課本設計通常會配合附件讓學生練習拆裝,但是因為紙盒的拆裝,要剪又要黏有些麻煩,所以有些老師會利用智慧片進行教學。
然而,老師應該能夠做到「拆」跟「裝」是兩個不同缺點的活動。要拆,三歲的學生可以拆;要裝,如果是一片一片裝上去還算簡單,但如果要學生先排好一個「正確的展開圖」,再組裝成正立方體,那很難就驟增,需要多次次的嘗試錯誤,從「拆」到「裝」,再到以「正確的展開圖」來裝,這中間存在著不同數學能力的展現。
許多老師誤以為學生能「拆」能「裝」就已經學會「正方體的展開圖」,其實,學生如果能夠觸摸索探索的體驗,這樣的數學學習只能算是「假學習」,根本沒有真正理解數學的概念,這中間隱含著著許多學習上的落差。
因此,數學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所使用的數學方法稱為“擴展體”,就是把立體物品(例如:正方體或長方體)轉換成平面圖形或展開圖的數學方法(陳維民,2018)。
不同的圖,拓體的方式不同;而同一張圖,拓體的方式也可能不同,這是拓體奇妙之處。下圖的拓體步驟可以這麼進行。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甲,乙,丙三個圖來說,如果要把它們分為兩類,請問學生你們會怎麼怎麼分?
我們把乙和丙歸為一類鹼性基本型,“請仔細觀察,基本型有什麼特徵呢?”接下來,可以請學生嘗試各種不同的“變化型”作為挑戰。
在擴展體活動中,突出“展開圖”知識的演變歷程,教師刻意要求學生把擴展體的過程記錄下來,無形中也培養學生“空間旋轉”的能力,當學生閉上眼睛時,心中可以清晰通過這種體驗活動,學生們更加更好地探索能力,可以進一步轉換數學方法運用到長方體,圓柱和角柱,甚至是角錐或圓錐等展開圖(陳維民,2018)。
新課綱這個課程設計可透過「製造需求感」來引發學生了解統計圖之「用」(陳維民,2018)。
課堂上請學生觀看一段投籃的剪輯影片後進行提問,提問中有些是學生可以憑著短期記憶輕鬆回答的問題,有些是深思後不易回答且有爭議性的問題,透過這些爭議性問題的討論便能引發“製造需求感”。
當影片再次播放時,老師可以發現學生們自動地偷偷做唱片,有人用手指比畫,有人拿筆劃出「○」,「×」或「正」記錄。接著老師再次回歸到原問題,或是增加問題的挑戰性繼續質疑,最後進入核心問題指出紀錄及統計圖表的本質。
透過「製造需求感」的教學設計可以協助學生關於「長條圖」產生意義化,更能理解統計圖表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利於學生跨領域地連結。
新課綱這個課程設計可透過「先發散再聚焦」來協助學生歸納三角形的類別。
課堂中提供六種不同的幾何扣條,請學生利用幾何扣條任意拼出各式各樣的三角形後,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拼出的三角形有任何共同的特徵呢?”以及家族的三角形”活動,讓學生比較不同三角形的異同,並進行三角形的分類與命名。
透過「先發散嘗試拼出不同三角形」到「聚焦整體整歸納三角形類型」的教學歷程,可以引導學生勇於嘗試,學習歸納整理的能力,並能享受學習的樂趣。
由上例可以清楚透過三種數學題型去了解何謂數學素養,建議無論是老師或是學生都可以去了解108課綱的出題思維!
資料來源:12年國教數學領綱的轉變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