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合宜」或者是「好」的教育?或許,一般社會大眾可能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也可能不深究其中意思,更有可能人云亦云地追逐流行,例如翻轉教學(Flipped Teaching)、創客教育(Maker Education)、素養導向課程(Competence-Based Curriculum)、STEM/STEAM、程式教育(Coding)、人工智慧(AI),或者實驗教育等,這些都是時下流行的概念,然若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仔細思索這些新興潮流,問題並不是表面聽聞的那麼簡單!

舉例來說,「學習者中心」或「自主學習」等概念無疑已是當前教育主流,事實上,若未能清楚掌握相關概念所指涉的哲學內涵,它們就不免變成一種教育口號,所企圖標榜的「未來教育」創新,也就會淪為一種空泛的形式。

因應全球化帶動的急遽變遷,教育必須努力朝向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方向改變,期能有效回應知識經濟以及工業4.0的發展需求。無庸贅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之所以強調必須協助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透過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整合,期以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這樣的說法便同樣是以「未來」為著眼。根據這樣的脈絡,有許多論點紛紛提供「未來教育」的想像,像是早在20世紀進入21世紀的世紀交迭初期,有人便指出當時的學生和過去(即前一個世紀)的學生的差異,認為其間的差異不只是思考對象的不同而已,其實思考的模式也早已截然不同。

面對急遽變革中的未來教育,我們需要哲學層次的省思和探究,期待透過後設的省思角度,重新檢視教育理論與實踐轉化問題、課程教學與評量等實務問題背後之價值預設問題。因此,本研討會擬以「未來教育的哲學省思」為研討會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集思廣益,從不同角度闡發哲學省思與教育實踐的關係,以說明哲學反思對於教育實踐的重要性與實質貢獻。

具體而言,本研討會之主要目的有:

一、探索「未來教育的哲學省思」,針對本研討會的主要子題作深入的討論與意見交流,藉由哲學上的探究與省思,一則探討教育哲學研究的基礎和方法論相關議題,厚實臺灣教育哲學研究成果、提升教育學術研究的品質;一則釐清教育領域實務面向的價值預設,以期提供實務建言,促進教育實務的改進與創新。

二、提供專業學術平台,鼓勵相關學者與研究生發表研究成果,交換研究經驗與心得,擴張研究視野,提升研究動能。

三、增進國內學者與國際學者交流機會,除了分享研究觀點與不同教育發展脈絡問題外,並進一步提升臺灣教育哲學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舞台的知名度與能見度,強化與國際研究社群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