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聚落

1.傳統民宅是鄉村聚落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觀。

2.特點:

a.興建上:在財力、物力與人力上都較有限,故規模較小,且形式樸實。

b.結構、配置上:則常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故較能反映一地的地形及氣候,如黃土高原的窯洞;後者如華南的干欄式建築。

※陝西延安─窯洞

3.構造、配置順應自然的例子

a.多雨雪之地的屋舍屋頂多為雙斜式;乾燥區的屋舍多為平頂式。

b.中國民宅多座北朝南,主要是考慮環境中迎風、向陽因素。

c.干欄式建築多位在濕潤氣候區。

※挪威卑爾根位居高緯屋舍屋頂為雙斜式。

※伊拉克巴格達地處乾燥氣候區,屋舍多為平頂式。

4.材料使用上就地取材的例子

a.黃土高原的窯洞

※照片引自:http://www.longcen.com/html/fen/20070508/3140.html

c.澎湖的石老石古石牆。

※照片引自:http://abcdefgx.er-webs.com/appreciation.html

d.排灣族的石板屋。

※照片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B0%E5%B1%8B

A.鄉村聚落分布的形態

1.鄉村聚落的組成:通常由住屋、信仰中心、廣場、道路、水井和周圍田地等單位共同組成,但組成方式或規模卻各地不同。

2.住屋及人口密度均低:過去鄉民主要均依賴土地為生,村落住宅的發展方向(村落擴大),也因此是水平的延伸;又因耕地有限,一個村落所能容納的人口也是有限的,於是鄉村聚落在住屋或人口上均呈現了低層、低密度的景觀。

3.依屋舍的聚集形態可大致分為集村聚落與散村聚落:規模較大的人口居住點稱為集村;較小者稱為散村。

a.集村聚落:在一定的範圍內,大部分由集村共同組成的聚落;

b.散村聚落:在一定範圍內,大部分由散村共同組成者。

→因此,聚落的規模和類型均是以相對程度而言,亦即集村聚落會包含散村在內;散村聚落並不表示一地人口完全分散居住。

4.集村常見的幾種型態

u 塊狀村:家屋分布密集成團,有規則的格子村,亦有不規則的叢聚形村。

u 線形村:沿著道路或水路排列成長形。

u 圓村(環形村):家屋圍繞中央廣場排列,利於防守。

u 城郭狀村:村落四周築牆設防,以利防守。

※法國─線形集村

※華北─集村

5.影響鄉村聚落型態的因素有:

a.地形與治安:

(1).丘陵山地,易成散村,如台灣新竹、苗栗的丘陵地多散村。

(2).平原但治安欠佳之地多為集村,如台灣開發初期的嘉南平原或黃淮平原。

(3).平原治安良好之地,始有散村。

b.水源:

(1).乾燥地區水源缺乏,有水源之地易成集村,如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綠洲。

(2).水源取得容易的,易成散村,如蘭陽平原。

c.田制(開發方式)

(1)團體耕作制形成集村,如台灣鄭成功時代的官田制度、十八世紀時西北歐的敞田制、蘇俄的集體農場等。

(2)自由耕作制則為散村,如西北歐的圈田制。

※加拿大魁北克敞田

※美國堪薩斯街廓形式農田

※英國鄉村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