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在德倫的日子
我在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博士生生涯。從零八年九月開始,我們一家四口就在英倫東北的德倫巿(Durham City)生活。
初到「貴」境 08年9月
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內地譯達拉謨大學)位於英格蘭東北部,是英格蘭第三古老的大學(老大老二則是牛津劍橋)。英格蘭北面的大學人文學系較為著名,而華人留英的多是修讀理工科,因此對於香港人或華人,德倫可能較為陌生。看慣英超聯的朋友,可能會識認另一個英東北的大城巿紐卡素(Newcastle)。我們乘坐CX255抵達倫敦希斯路機場後,便直接轉機到紐卡素,之後只需乘約半小時的計程車,就會到達我們一家四口將於未來三、四年起居生活的地方。
九月的英國雨多晴少,我們一出機場迎接我們的,除了那位我們在網上預定的計程車的司機外,就是濕冷的天氣。原以為可以為兒子換一條長褲,怎知推著兩車共七大件行李的爸爸媽媽一不小心就丟了褲子在地上弄濕了。在雨絲下唯有快快上車安頓下來再作打算。兩個小孩在轉機時睡了一覺,現在又是精神爽利,沿路問東問西,可幸他們總算聽話,沒有亂跑亂跳要這要那,二大二少鬧哄哄的終於完成了十五小時的長征。
在學院為我們預備的家庭宿舍內放下行李,我們馬不停蹄,坐上為我們接風的Pak Wah叔叔的車,就往他家享用午膳。研究教父學的Pak Wah是我從大學的網站上認識的星加坡華僑,他們一家四口在德倫正進入第二年的生活。他們正是上帝差派來的天使,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上的問題,由那裏購物到我們第一餐要用的醬油,他們一概幫忙到底。加上他們的七歲女兒和剛滿三歲的兒子,正好成為意行意澄在英的第一對朋友。上帝亦在我們抵英前為我們預備了一部汽車和一些日用品,都是一位在德倫生活近二十年,現回港大任教地理的老師所留下來的。「耶和華以勒」對我們一家真是又真又活。
剛來到英國的這幾天,發現最大的問題原來是「食」。「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1]:無時無刻那二「雙」小口子都是嚷著「食、食、食」!我們在英四日,已經去了超巿三次,都是買食的!可能我們未習慣一買就一大堆食物,更可況可能在寒冷的英國小朋友是以多吃些東西來抵冷。只希望他們食多消耗也多,免得他們得了連英國人也頭痛的小童癡肥問題,成了大肥仔大肥妹。
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是學院提供的。擁有兩個睡房的房子,大少約如香港的六、七百平方呎的單位,但實用面積卻是百分百:偌大的廚房和浴室,加上兩個大房間,再來便是小巧的起居室/客飯廳。除了雜物房外,與香港房子最不同的可能就是那大玄關。水電和暖氣的費用是包括在租金內的,加上可以使用大學的寛頻網絡,對於初到貴境的我們是十分方便的了。不過管房的清潔水平比起敏嫦的要求則太低了,女主人用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時間抺拭廚櫃灶頭衣櫃,忙得不可開支。
第一、二天的晚上我們一家都像中了迷藥般昏倒在床上,但晨早起來人人卻精神爽利。我們四人很快適應了時差,而且兩個小不點更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轉變雖然帶來很多張力和焦慮,但也是一個較正我們生活規律的好機會。意行現在可以七時起床,八時左右已經用完早餐、穿好校服、準備妥當上學去。頭數天我們也很擔心他不喜歡上學,但不知怎的他卻十分十分喜歡自己的學校。每每我們問他聽不聽得懂老師說什麼,他都是開開心心的答:「不知道。」顯然語言的障礙無損他上學的心情。現在他已懂得說Teacher,「學生」的英文則是pupil(「不是student嗎??」正在幫他洗澡的我問)[2],已經有一兩位朋友,但只記得其中一個叫Thomas(那是他喜歡的火車頭卡通片的角色),回到家中則嚷著「肚餓」。最喜歡的活動是:「和小朋友追住個波,我今日踼左兩下。」我想他會很快融入這個熱愛足球的國家吧!
意澄則每天跟著媽媽出出入入,經常唱著「書中自有黃金屋」(那是她離港前看過的無線劇集主題曲)。但又是不知怎的,她的前額常常撞到東西,由木門、門框、椅背、椅柄、甚至地板,她都會不知情由的狠狠的撞上去。來了英國一個星期,額前總是有一個大腫塊,我總怕別人說我虐待她。其次,她就是不停的要這要那,有一晚她硬要找膠水「修理」在主日學造的面具,剛搬進來的我們那來膠水,於是就是一場淚水與哭聲交織的拉鋸戰。不過,大部份時間她都是十分合作的,最喜歡是早上往後面巿政廳的池塘花園餵小鴨。但有時她又太要親力親為,不容許別人幫她,所以穿衣、開門等簡單工作都可以用上十來分鐘完成。這個纒人的小傢伙總是在我要專心的時候叫我唱首歌給她聽,或是和她「打功夫」,常弄得我啼笑皆非。可幸敏嫦有獨到的方法在意澄心煩氣躁時使她聽教聽話,否則我這個做父親的有時真的不知所措。
敏嫦作個全職主婦,每日弄上三餐,洗衣、打掃,照顧我們一家起居,只在中午意澄午睡而意行還未下課回來的時候有一些空閒。她可是十分全能,除了懂煮食,更可以幫意行那條褲頭鬆鬆的校服褲釘上一個小鈕扣,以防鬆脫。她那盡責而又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用在家務上,可謂相得益彰。不過,始終生活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很多事情都不是得心應手的,而且為了抗衡通脹與油價飈升,敏嫦不得不用盡方法慳食慳住(每每在平價店中買到合用的東西,她就會樂上半天),從語言到起居方式的改變與適應,大家真要為她好好代禱。
反觀我自己還在摸索我的生活模式。現在每早晨用過早餐就會駕車接送意行上學去。若是購物則會繼續駕車往超級巿場,之後敏嫦、意澄和我就會回家預備午餐,我就只有在意行放學前「偷」一些時間讀書寫字。要不然送完意行回校後,我就會把車停泊在意行學校附近,徒步行十五至二十分鐘到圖書館工作,至約三時左右就會去接意行回家。我雖然不用經常幫忙預備晚飯,但也只有趁意行意澄自己玩耍時「偷」些時間工作。否則,有時意澄意行耍性子要抱要哭要我和他們一起玩,自己在家便很難安心工作。到他們都累了熟睡了,我倆就會為著未來的安排左計右計,可能等我們真的住定了,晚上的時光才能好好運用。現在離大學學期正式開始還有兩個星期,這期間我真要好好設計自己的時間表,好把握有限的光陰去讀書寫字。半年後若然敏嫦的駕駛考試順利通過,則我就不用為著接送大小而斷斷續續的工作(這篇生活點滴也用上差不多一星期才能完成)。
請為我們一家在英的適應,尤其敏嫦生活角色的大轉變,需要更多的代禱與記念。
[1] 出自白居易的《燕詩》。
[2] Pupil是指中、小學生,student 通常指大學生。
變化與等待 08年12月
上次通訊到現在己過了差不多二個月。這段日子世界變化太大,不知大家生活有沒有改變?
這個學期我忙於上課。所有課都是由我老細(論文指導的俗稱)教授,當中有亞蘭文、死海古卷和舊約研究課題。現年應有六十歲的羅拔.希活(C.T.R. Hayward)早年肆業於牛津,專研猶太釋經,對死海古卷、他爾甘(舊約的亞蘭文譯本)、猶太教典藉等了然於胸。他是在這裏唯一會穿學袍授課的學究,隨他上課就像到了牛津,而他熱忱而幽默的講授,使課堂充滿生氣。當他的學生不但得到應得的照顧,在討論問題時更往往能受到他的啟發,茅塞頓開。深深感到天父的帶領,能令我遇到這樣的一位教授,希望以後的日子真能在他身上學到好東西。在論文的預備方面,現在我正了解聖經敘事和詩篇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如出埃及記十四及十五章,師士記四及五章等),下次再和大家分享。
敏嫦在家照顧意澄,可沒那麼寫意。但最新情況是:意澄上學了!雖然她要用上兩三日適應新學校,但現在她能快快樂樂的説:「我覺得好幸福!」(不知怎的,她的小嘴吧這樣能說會道,令為人父母的我們十分驚訝)雖然意澄的幼兒班時間在下午,而且學校離家有廿分鐘腳程,但可以放下這個小人兒個多兩個鐘頭,很多事情就比較順利。上個月執執拾拾的生活已告一段落,敏嫦的新計劃乃是焗香蕉蛋糕和炮製蘿蔔糕。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我們真是有(口)福!!不過忙碌的母親也有自己的生活,她現在也會參加這裏的一個查經班,是這裏的有心人為一些內地學生辦的。她只參加了一次,那些內地學生便仰慕上她的廣東話,說她說的好聽要跟她學上一兩口云云,看來她在這裏會比我受歡迎。
意行則已經踢破了一隻鞋子(是一隻,因為他只用右腳),也病了數次了,而且仍舊很喜歡上學。不知怎的,他喜歡上Josh(佐舒?是英文約書亞Joshua的簡稱)這個英文名字,但現時只有我們(有時)會用來稱呼他,尤其是他不願做某些事情(如洗澡),我們就會說:Josh,來洗澡。他都會爽快的應「是」的。也不知這個神奇密碼何時失效。
慶幸上帝的供應足夠,可以在孩子年幼的時候,讓他們經歷另一種生活。我們是快樂了,並不是因為生活豐足了(反過來我們比以前更節儉,因為沒有收入只有支出),只是因為一家人一起渡過每一天每一刻,互相守望、彼此連系。
二個孩子有很多事情,是不知怎的就發生了。在人生的變化中間,有時只有等待事情不知不覺的發生,和等待上帝的恩典臨在。看著孩子長大,就是這麼一回事。不知在彼邦香港深受毒奶事件、金融海潚、經濟衰退的消息影響,大家的生活是否載滿了憂愁?當外在世界不斷改變,我們的內心是只有不安無奈,還是也能滿心的等待上帝所命定的美好事情發生?「惟有忍耐到底,必然得救。」(太十22)
冬天已臨,這裏也下了幾場雪了。請為我一家適應這裏的寒冬代禱。也為我研究的時間分配代禱,求主幫助我能平衡家庭(接送孩子、幫忙家務、陪伴玩耍等)和讀書的時間(訂定論文的題目、準備課堂等)。
英倫春雪 09年2月
二月二日的那個星期一,是立春前的一天吧,從窗外看乃是漫天風雪。意行在床上卻嚷著頭痛,幾番確定下相信小子真的不太舒服,於是決定意行留家一天,也好避過風雪所引至混亂又危險的交通。下午才上學的小妮子意澄則精神爽利,而午間天色已比較晴朗,敏嫦便帶著意澄往徒步可達的幼兒學校上學去。當天意行和我留在家中「賞雪」,但電台和網上的報導則不太樂觀。倫敦與南英倫所有學校皆停課,很多車輛在路面受困,公共汽車和航機班次都暫停了,有些地區喉管受凍爆裂,暖氣也沒有了......接著的幾天,英國南部、中部的學校仍然停課,交通還未能恢復過來。一場二十年一遇的大風雪,令到半個英倫幾近癱瘓。很多巿政府因為沒有大型的剷雪車,甚至缺乏幫助路面溶雪的鹽礫,使到情況更加狼狽。
但在英倫東北部的我們,星期二那天便已經放晴了!反而不定時落下的春雪,令到灰暗的二月有了另一種韻味。「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1]沒有了春花,卻能賞玩雪花,也是人生的一樂!對於我們一家來說,這些雪境將永留我們的心底。
我們並沒有怎樣慶祝春節,只是請了也是從香港來讀神學的兩位「同鄉」來家中吃飯,算是一起共度新年。年卅晚和一些一起查經的國內學生,在一個星加坡來的家庭(那個修讀教父學──早期教會史──的博士生)的家中一起包餃子,也算是一種慶祝吧(她們還興高采烈的上央視網站看「春晚」呢!)。大年初一是星期一,在英國,一切生活仍然如常進行,但心裏感覺總是不一樣。剛過去的元宵,望著圓圓的月亮,心裏也想念香港的家人朋友。不知大家的牛年會是如何開始呢?
博士研究開始了四、五個月,現在要預備大學的半年期的評估,心裏著實有些壓力。一方面家庭與孩子的需求沒有間斷,必須要好好安排和運用時間;另一方面,研究的題目和深度起了些微變化,在現時的階段很多未知之素存在著,令人又是興奮、又是迷惘。我的論文指導希活教授卻鼓勵我將現在的所思所想寫下來,作為一篇長文以作評估的核心。「不需完美,還有很多改動的空間。」他的肯定和指導,教我更有動力向前進發。不過,要將很多所讀所思成之為文,卻又有另一番的難度[2]。
請為我預備我的評估代禱,也繼續為小孩們的身體禱告,叫他們夠強壯,少些病痛,少些投訴。值得感恩的則是意澄由原初害怕上學到現在喜歡上學,然而意行意澄的英語能力仍在發展中,請為他們更能用英語與同學溝通禱告。敏嫦三月會回港一倘,到時大家再相聚吧。敏嫦回港還要考取駕駛執照,請大家多多代禱。
好了,我電腦的散熱風扇又開始「投訴」了,再不讓它休息一下可能就「沒戲唱」了。
[1] 語出韓愈,〈春雪〉。意思是白雪嫌春天來得太遲,於是故意穿梭於庭院內仍光脫脫的樹枝間,扮作春天的落花。
[2]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研究什麼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這一段,分享一下我的所思所想:我現在集中分析出埃及記十四及十五章的經文,嘗試理解敘述和詩歌如何互相豐潤彼此的信息,使經文展現深一個層次的意義。當梳理十四章內不同人物與敘述者的聲音如何交疊時,讓我領悟到舊約的故事敘述如何使神的話語可以同時活現於今時今日。從文學分析的角度理解經文的學者,很早已注意到聖經的故事敘述內運用了大量的對話,而敘述者(即講故佬)卻退隱在這些「對白」的背後。這與近代一些小說(尤期是十九世紀西方的小說)敘述者帶著權威又定斷一切的敘述大為不同。聖經中的故事所呈現的,就如我們日常生活中與人接觸般,只有憑著觀其言行才能了解別人處事的動機和心態。換句話說,在聖經人物的多元(有時更是含混的)對話背後,隱含上帝啟示的真理。但這個真理卻不是現成的、直接的和彊化的真理,而是可能因時制宜、多層次的和動態的真理。在很多聖經的經文中,敘述者本身(甚至上帝自己)並沒有發出一把權威、判斷的聲音,使經文的意義向著不同時空下的領受者開放著,神的活潑的啟示就有機會透過聖靈的啟導感化我們受時空所限的心靈。這可能就是保羅所說:「字句是叫人死,精義是叫人活」(林後三6)的意思吧?話是這樣說,但如何舉證去顯示聖經敘述中多元的聲音和對話帶有此等聖經神學的元素?攪不清楚有可能變成「後現代」使真理相對起來的思想,那就走火入魔了!還是慢慢來,先了解聖經在說些什麼先吧.......
又到五月天 09年5月
很久沒有通訊了,不知大家近況如何?香港受新流感的影響,不知有沒有影響大家的心情?英國傳媒並沒有如香港般「緊張」,可能是港人經歷過「沙士」,對這些疫情不敢掉以輕心吧。不過,現在通訊科技真的發達,我們在英國也可以日日緊貼香港的「疫情」;前些時候維景酒店的情況我們也如連續劇般天天「追看」(TVB的網上新聞串流)……可能那是我們的思鄉情結,在香港的弟兄姊妹可能對這些新聞提不起興趣。
我的研究進入了第二階段,內容涉及較技術性的理論模型建構,而我的生活早晚都是讀書,所以分享我的事情可能會「悶親」大家。就讓我將敏嫦寫給友人的電郵內容作為今次的分享,也正好表達現在我們在這兒的心境:
「我們這裏正值春天,雖然晚間的溫度仍只是五隻手指內的度數,但日間就真的很溫暖。我有時徒步送意澄返學也會出汗。英國北部的春夏日長夜短,現在日光可以在晚上九時許才消失。 意澄意行常常在每一餐(不論午晚)開始時,問我那是否已到了晚上,因為他們仍不懂得看鐘,還是睇天色做人,常常奇怪天還這麼亮為何要吃晚飯,仲要沖涼瞓覺。我們每晚都要black out間房,好在這裏提供的窗簾夠厚可以遮光......另外,這裏春天有很多色彩,你可以想像任何鮮艷的顏色,都會在這兒的花草上見到,尤其鬱金香簡直好像假的一樣。 抬頭一望,你只會見到樹梢後面盡是一片無邊際的蔚藍,心裏面就會讚嘆,天父就是一位難以形容的美學大師! 亦多謝天父,讓我有這個機會在這樣的一個天空下生活、休息。雖然,我仍然有很多事情會擔心,但是亦努力學習去倚靠上帝的供應和保守。」
是的,這裏的春天氣息很濃,冬天光脫脫的楓樹忽然又綠油油的茂密起來。
「車牌我是考到了,但是信心仍未足夠,仍不太適應我們的車子,心裏常常擔心在路上會發生意外,所以還未在這裏駕車。均熊叫我學去做『專線小巴』(即係單一路線,駛來駛去都係同一條路)去送兩個小朋友返學。意澄九月會和哥哥同校上學,所以,我仍有兩三個月去提升信心和技術。 唉,心理壓力真係大!」
請繼續為敏嫦、意行和意澄在英的生活代禱,求主使他們領受在國外生活的好處(意澄已「講得兩咀」英文),尤其求父使敏嫦更有信心去應付這裏生活的所需。也為我的學習代禱,因為現在我要處理的對我來說比較陌生,是關於二十世紀一位已故的俄國文評家[1]的語言哲學,我的論文指導著我嘗試了解他的思想能否應用在聖經研究方面(已有學者開始這樣做)。又俄國又文評,均大大超出我的「安全區域」;希望這個方向有實質的進展,求父使我知道這一注押得正確。
[1] 他叫M. M. Bakhtin巴赫金(台譯:巴赫汀),大家有興趣或者可以上維基百科了解一下。
一年容易又中秋 09年9月
來英一年了,時間過得真快。由當日冒雨踏足英倫,到今天那份感覺仍然新鮮。經歴了英國的春夏秋冬,更遇到在英國也十分罕見的天氣:冬季令英國停頓的大風雪,夏季有氣溫超過三十度的日子,更有使河水泛濫的大風雨。雖然沒有連續百多小時的酷熱天氣警告,和令人懷念的香港八號風球不用上班上學的日子;但今天世界那個角落沒有怪天氣呢?
英國人慣用「天氣」打開話匣子,入鄉隨俗夠了。好,現在就讓我報告一下我們的近況:
學業
生活
生活平淡瑣碎,但處處都是上帝恩典。
教會事奉
剛到英國時會到一間很「福音派」的教會崇拜,之後因為時間安排的需要,現在則到一間較開放的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 即香港稱之為聖公會)參與崇拜。在投入教會生活方面,讓我分享一個小插曲。兩間教會當中較為顯著的分別,乃是領聖餐的方法。前一間教會是如活石堂般,大家 「坐定定」,然後由襄禮派發聖餐餅,聖餐杯則用一隻杯傳著葡萄酒來喝,對於「後沙士」加上現今新流感陰影底下,香港人可能會覺得極不衛生,而敏嫦初期要突破極大之心理障礙才可以領杯(她要對自己說:酒精殺菌)!現在的教會則是要你從座位出到壇前領取餅和杯。雖然仍然是共用一個杯,不過敏嫦已經沒有困難領杯了──因為他們產自西班牙的聖餐酒味道是一流的!
在這裏我也有參與事奉。其中一個是參加逢週五舉行的查經班。這個查經班乃由一對英國夫婦開始的,現在參加者主要是內地的研究生。其中包括我在內的兩個念神學的研究生,也就自自然然負起帶領的工作。帶查經沒有問題,但我的普通話「不靈光」,很多時我也是用英語帶領;但始終大部份的參加者都是內地學生,不其然我說話也會夾雜一些(難聽的)普通話。有一次,我差不多全程用上「流利的」普通話帶領,但查經完畢,我卻不能用普通話和人交談。另一個從新加坡來的神學研究生笑說「說話的靈」從我身上離開了。
另外,現在每月我也會到紐卡素的華人教會講道,有時則到米度士堡。紐卡素和米度士堡距離相差約一個鐘頭的車程,然而兩地的華人教會都是由同一位牧師負責的。他分身服事兩所教會實是困難,於是便邀請我幫忙講道的服事。講道沒有問題,但因為教會崇拜同時要照顧說粵語和普通話的會友,所以講道都要翻譯。現在每次講道我不單要寫全講章(即每一句說話都預先寫下),更要不斷修訂講道的節奏、速度和停頓。語氣太快太急內容太多句子太長都不利翻譯,有時內容就不能太豐富,很多背景和經文的串連就要縮短。總而言之,在這裏的講道事奉不單是服事,更加是對我自己的操練。
巴赫金其中一個思想──眾聲喧嘩 (heteroglossia)──內有一個這樣的概念: 就是當一個語言系統進入到另一個語言系統中,這個語言就會失去其「純真」(naivete)──這個語言的使用不再單純直接,而是載滿反省與自覺。換句話說,語言文化的交流,可以帶來自我意識的醒覺,幫助人理解、豐富自身的處境。只要一天不離開自己熟識的環境,身邊的一切就是這樣的理所當然,不容置疑。但若然進入另一個環境,人便會意識到有些事情的做法是可以不一樣的,繼而開始自覺自己為何以往如此做,或許因而嘗試理解這一切背後的意義何在,並進而從另一角度欣賞自己身處的文化、甚至改進自己原來的處事方式。對所有留學生來說,在外地的日子,所面對的不單是語言文化的適應,而是生活經驗的脫變。
代禱
年結 均熊 09年12月
這個星期剛遞交了年度評核的文章,心情比較輕鬆。現在論文的方向大致已經確定了,只要一步一步將理論實踐在經文的解釋上,也算可以望到終點在那。由暑假完結到現在,無論是對巴赫金理論的了解,或是對經文嶄新的領會,這個學期研究的工作其實都十分令人興奮、雀躍。可惜研究是無止境的,但要修畢學位只可以在既定的時間和有限的資源內完成。所以,在這個時候能為論文畫一個框架,對一個博士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為此,我心裏是深深地向天父獻上感恩。
順道一題,我現在考究的乃出埃及記的第十二、十三章上段,經文交錯著逾越節的吩咐和擊殺長子的故事,加上十三下段至十五章過紅海的故事與詩歌的輝映,整個論文的方向旨在以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探究聖經經文的「複雜性」。經文的複雜性提醒我們信徒勿將聖經簡化為解答疑難的百科全書,又或以為經文可以馴化成為我們的「工具」來應用──聖經是轉化我們生命的神的話,只有透過不斷的參透和無盡的對話,經文的意義才可以全方位的光照我們生活的經驗。
敏嫦這段時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她努力的照顧家庭,我才可以這麼專注讀書寫字的生涯。兩個孩子個性亦越來越「精彩」,兩人的表現總是令人啼笑皆非,使到有時枯燥的生活充滿生氣。不過,「勞氣」總會有一些,而且「到時到候」就要放下手頭工作「招呼」他們,真的沒有多餘時間想太多其他的事情。但這一年以來,我們一家都深深體會上帝的恩典。尤其意行意澄在這裏的成長,無論身量和心智的發展,都常常令我們感到驚訝、讚嘆!
聖誕過後,敏嫦會帶著意行回港約兩個星期。這兩個星期我則要和意澄「單打獨鬥」。上回敏嫦帶著意澄回港,我和意行「兩仔爺」相處問題不大,但是對著女兒有時我就一籌莫展,所以請弟兄姊妹為我禱告。至於意行,在港的兩個星期內可能要找牙醫一趟,因為他的恒齒已經生出,但乳齒卻仍未脫落。他第一次見牙醫,我們有些擔心他會大吵大鬧,難以控制。也請各位為他禱告。
有兩方面也希望弟兄姊妹為我代禱。長期安坐做研究讀書寫字的最大問題就是得來頸背痛。雖然現在問題不是太嚴重,但我怕若長此下去可能影響我的學習。我會在來年多做一點運動,不過需要大家代禱支持。另一方面,希望弟兄姊妹為德倫這裏的一個華人查經班代禱。這個查經班的對像是一些中國留學生,多是未信主的內地研究生。這個查經班由一對英國婦夫和一位之前在德倫教學的華人教授發起,現在已進入第十個年頭。那位華人教授在上年已離開德倫往另一地方教學;剛好從星加坡來的一位神學博士生能每星期開放家庭讓查經班繼續舉行。但這個神學生一家將於明年完成學位返回星加坡,故此這個華人查經班將會面對人手和地方的種種困難。我們也有參與和協助這個查經班,但只是杯水車薪,而我們所住的學院單位地方又不能容納十多二十名學生參加。為著這個查經班的人手和地方,希望弟兄姊妹獻上禱告,祈求上帝供應,未來能有妥善的安排。
已經年多沒有回港了,對各位均十分掛念。若大家不介意,可以在facebook或電郵與我聯絡(khlileo@yahoo.com.hk),半句的問候語,也可慰我思鄉之情。
(寫畢這封代禱信,窗外時起時停地括著風雪。不知會否過一個白色聖誕?敏嫦回來時你可以問問她。)
盼望回家 均熊 一0年5月6日
最近我的FB[i]有這麼一段留言:
Leo Li 想寫代禱分享, 但又唔知寫乜...
Exxxxx then just write "pls pray....!" =P
IXXXXX we won won we won won......啊, 收到la!
EXX XX 寫你想食mud會唔會易d?
Leo Li 尋晚發夢去左打冷
CXX XX幾時寫呀!等到頸都長!放假.....
CXX XX就來返...來....啦!食到你飽...何止打冷...
自從農曆新年過後,便很想寫代禱分享。距上一次和大家分享,已經過了四個月。為什麼遲遲未寫?原因有二:在這裏的生活已經進入軌道,平常生活柴米油鹽,淡如開水,難道只寫天氣哈哈哈嗎?(講開,現在五月花開,英國的春夏交替,尤其是盛開的櫻花和梅花,的確怡人);其次,若分享我的研究工作,又怕令弟兄姊妹摸不著頭腦。現在我的研究進入一些很技術性的枝節上,「有益心智、未必有益心靈」,也是少講為妙。[ii]這兩個原因背後是一分心意:很希望透過每次的分享,能真正和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的代禱「到位」。俚俗一點,唔想咁「行」……
現在每日掛在我兩夫婦口邊的話題,不錯,就是暑期回港的事情。從零八年九月到今年七月,我離開了香港足有廿二個月。上兩次敏嫦回港,她一次帶著意澄,一次帶著意行,我都只能留在英國和另一個孩子相依為命。但今次,是我們一家人回到香港,而且足有起碼六個星期的時間。要見的人可以盡見(要食的東西可以盡食)!!太懷念了,家鄉的人與情(…飲與食…)。現在有一點點明白古人所謂的遊子意,了解他們聽到鄉音的心情。請為我們一家回港的這一段時間代禱。無論當中航班的順暢(火山灰不要吹來紐卡素),回港的食住安排(六個星期多了大小四人,雖然外母很高興我們回來,但也為她帶來很大不便),和行程安排(孩子的起居和暑期活動,與教會弟兄姊妹、朋友家人的約會安排,我也要預留時間研究工作)等等,都需要大家的記念。這次暑期的團契團聚之後,可能要等到我完成博士學位才會再和大家相聚了。祈求神祝福這次的回港之旅,也讓我們一家為身邊人帶來祝福。
其實今天我剛與論文指導(俗稱老細)會面。我已經呈交第十八月的評核論文,按規定我要與老細及另一個論文指導開一次評核會議,我的評核才算完成。但我的第二論文指導(second supervisor)卻因為火山灰的影響,剛剛才回英,加上近期是批改試卷論文的高峰期,也不知他能否來開會。希望大家為我這位第二老細代禱,起碼他有機會細閱我呈交的論文,又可以騰出時間來開會。回說我的老細,他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指導老師。他不單能耐心細聽和回應我的各種想法,還提議安排我與英文系的教授會面,好去提問關於巴赫金的理論問題。不過希活教授已然年過花甲,而且氣管積弱,常患傷風感冒,加上近來神學系人事的調動令他要兼顧很多額外的工作,我由衷的希望他身強體健,力上加力。請弟兄姊妹為我的老細懇切禱告,求神大大祝福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近來小兒喜歡上摺紙的玩意。只要一曡顔色紙,在互聯網上你可以找到如何用紙摺出千奇百怪的東西來,而且全程動畫教學,你只要在一些關節位幫上一幫,六歲半的意行也可以全程自己摺出成果。為何他那麼喜歡摺紙,每天放學也要摺上兩三件制品才罷休?我們發覺可能因為整個過程都他都是自己去完成,從而建立了自信,所以他就樂此不疲了。這令我們想到將來他和意澄學業問題:他倆若然回港後會否適應香港這樣高壓的學習環境呢?意澄屬於智能型學生,對做功課,答問題完全沒有困難;意行卻是情感型學生,情緒主導,喜歡天馬行空和發白日夢。天啊,回到香港,他們會如何適應,尤其意行這種需要無限創意來啟發的小呆瓜?這次回港,我們也有一個為孩子找學校的任務。因為若然一切順利,下一年的九月他們將會很大機會回港升學,那麼今年父母就得花點心思找學校了。到時意行應是升小三吧?意澄會是小一學生嗎?將來會如何?請弟兄姊妹切切為我們一家代禱。
七月底再見!
[i] 即係facebook。大家可以用我的電郵找到我:KHL36@yahoo.co.uk或khlileo@yahoo.com.hk。大家可以上來看看,可以看到一些意行意澄的近照。
[ii] 太太提議我用註腳的方法去分說,令有心想了解我研究工作的弟兄姊妹可以細讀,不想分神的就大可略過。這個方法很好,就讓我在這裏稍稍說一下吧。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創、出、利、民四卷書大部份的經文乃是角色的說話,除了創世記中有較多角色的對話外,出埃及記、利未記和民數記基本上記述的主要是上主的講話,就算摩西的說話也只佔很少的比重;然而申命記卻基本上就是摩西的演說。而在五經之後,上主便沒有再說什麼話了。這個現象逼使我們去問,究竟五經經文如何透過這些「說話人」(speaking person)去表達其中心思想呢?尤其是上主的說話如何表達五經的神學呢?巴赫金的小說理論正好幫助我們理解敘述性故事如何藉著不同「說話人」所表達的語言境界(an image of a language)去豐富要表達的意識和思想。
舉一個例子:出埃及記十二章記載的乃是守逾越節的條例。但同一條吃羔羊筵席的條例,卻同時透過上主的說話(1-13節)和摩西的說話(21-27節)帶出。若比較兩者說話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出兩套說話基本上帶著兩套觀念來展示逾越節的意義。巴赫金的複調(polyphonic)和雜語(heteroglossia)理論,能幫助我們理解不同「說話人」的說話如何建構獨特的語言境界,而這些境界又如何透過相互對話交螎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和折射出深層意義。要闡述以上觀點,出埃及記十二至十五章的經文正好合用,因為這個故事敘述的段落內不單有詩歌,也有律例,換言之同時間混合了不同的語言媒介來達至故事的效果,這正正是巴赫金所言近代小說內的雜語現象。不同「說話人」的語言和不同的語言媒介的敘事,組合成聖經繁複、獨特和豐富的神學內容,供後世人閱讀和發掘。
預備降落的一班機 均熊 16-5-2011
昨日(五月十五日)是我在紐卡素的華人教會最後一次講道。講道經文是詩篇廿三篇──「主乃吾牧、我無缺乏」:不是什麼也有,而是沒有缺乏。道的內容不單幫助了弟兄姊妹(講道完了就有弟兄要借我的講章去「反芻」),但同時也對我和敏嫦很大的提醒。上帝並沒有一開始就將我們每日所需一次過的供給,使我們有取之不竭的銀行存款,而是每每在我們的不足之處「及時」又「剛好」的供應,使我們體會什麼才是「我無缺乏」。經文用上這種「雙重否定」(double-negative)來帶出牧人的引領,是要使我們了解,賜恩引導的好牧人,比起任何物質供應更為重要。在詩的上半,詩人皆稱牧人為「他」(1-3節)──「牧人」只是向別人介紹的「米飯班主」:「他」出多少糧、「他」叫我坐那間房、還有老闆宗旨是什麼;但當詩人落在幽谷中、處於敵陣內,才驚覺需要的是「你」的同在(4-5節)!不需什麼也有,只要牧人在身旁,我就一無所缺。
和大家「失去聯絡」剛好一年。查上次的代禱通訊原來正好是上年的五月(當然,上年暑假是和大家渡過的)。為什麼這麼久也不和大家聯絡?上年暑假後我就不停的寫,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計劃今年暑假完成論文回港,好趕給意行意澄九月在港開學。但今年二、三月和論文指導教授討論時,他卻認為這樣怱忙完成論文不是太好,建議我「慢慢來」,用多些時間組合、鋪排,使複雜的內容易於讓將來的考官吸收,避免論文口試時所可能出現的「狀況」。回家和敏嫦仔細傾談,我們都認為全部完成和提交論文後才回港最為理想。若然帶著未完成的論文回港,可能為要處理回港生活的種種細節,而使論文變得完成無期。最後我們決定留英,直至今年年底,相信(上帝幫助)年底前可以提交論文,那時才回港重建我們的生活。
已經寫了六萬多字(目標字數:八至九萬),年底提交可以嗎?剛過去一次和指導教授的會面,我們都認為沒有增加研究內容的必要,要緊的是完成已經寫成的部份,和從導論開始仔細規劃論文,全面提升論文質素,增加論文通過的機會……年底、年底、年底……
其實到了這個階段,心靈承受很大張力。供讀博士學位就像跑馬拉松:開始時興高采烈,走到中段還可以欣賞沿途景色;但到了尾段就是意志的考驗。在論文的最後階段,要處理的問題對著已很久了,慢慢失去新鮮感;在沒有忘記當初為何要選擇此題目前、還要兼顧觀點前後的一致性(當初唔係咁諗架噃),又要處理越來越多其他學者的意見,而且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要下定論;但下定論前你又會質疑自己的論點是否有瑕玼、有盲點,會否將來被人攻擊反對;慢慢你又會失去討論的焦點──「究竟我想講乜?」──有時要定下神,重頭又再看自己已經看了不下萬次的論點,看時又這裏加一點、那裏改一些……沒完沒了!加上已經適應的生活又快要回到起步點,越來越多事情要再考量──將來會如何呢?多留三四個月、經濟撐得下去嗎?在物價越來越貴的當下可以怎樣慳多一些?暑假後兒女的學習要如何安排?何時賣走車子?何時訂機票?
暫停在英講道的事奉,目的是要更專注完成論文。這次的通訊之後,可能我又要進入天昏地暗的「宅男」生活。想知道我們近況的弟兄姊妹可以來「面書」相見(透過我的電郵地址 khlileo@yahoo.com.hk應該可以找到我),我會不時(很不時)更新我們的近況。但請勿忘為我們代禱:
1. 為我寫作論文禱告:求神賜能加力,讓我有充足的寫作靈感和能力,使我能適時完成。
2. 為我們的經濟代禱:願神供應我們餘下數月的需要(感恩的是,上帝已開始供應);
3. 為意行意澄的學業代禱:在這裏繼續建立良好的學習基礎,回港後可以入讀合適的學校,和對在港學習之適應。
4. 為我們在這裏過(一定要係)最後的一個暑假禱告:意行意澄能有合適的暑期作息和活動,不會打擾老爸的專注。
5. 最後,務須一定要為辛勞的敏嫦代禱:照料一家頗費心力(就快滿頭白髮…慘),求主賜恩,加能加力。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