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华乐网站
主页
历史
教练
活动
演奏视频
委员名单
主题设计比赛
2024年视频创作比赛
乐器
华乐网站
历史
大马华乐发展史
大
马的华乐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民间地方戏曲的丝竹乐队与民间艺人的弹唱开始。
最初,华乐没有统一名称,60年代始被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音乐工作者定名为华乐,这时期是萌芽期。当时,华社对华乐的认识不深,也不普及,乃至被当著唱大戏或治丧的音乐。
70年代和80年代是发展期,国内不少的校友会、会馆或青年团及剧社等都成立华乐团,例如,太平华联校友会于1973年成立华乐团,这时期的华乐团也比较有组织。1973年,霹雳留台同学会还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华乐演奏比赛,加强民间对华乐的认识。
而1974年马中建交,更开启新的里程碑,一些热爱华乐的年轻人到中国专攻华乐专业,学成后返国推动华乐前进,提升华乐水平。
在华乐工作者薪火传承和推广,迈进21世纪的今日,华乐在我国已普及,是许多独中和国民型中学,乃至国民中学的课外活动项目
这
种中国大型器乐合奏是二十世纪才渐渐发展而成的新型中国器乐合奏形式,可谓“既不民间,亦不传统”,形成后却得到广泛传播及官方支持(如中华民国称之为国乐队)。一些学者提出民族管弦乐团是一种“泛中国”的表演形式。
在1920年代在
上海
,
由
郑觐文
等人成立了
大同乐会
,致力于传统乐器改造和创新,并组成了一个乐队,分为吹、弹、拉、打4组,当时乐队编制约30人。大同乐会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一批适合于这种新型乐队演奏的合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郑觐文、
柳尧章
根据
琵琶
曲《
浔阳夜月
》改编而成的合奏曲《
春江花月夜
》。
1935年,
中央广播电台民乐团
成立于
南京
,为中国最早的正式民乐团,后来在
对抗日战
期间迁往
重庆
,一直努力于乐队编制的改进以及乐器的改革,包括音域的增加、中、低音胡琴的改革等。1949年以后,中国广播民乐团随
中华民国
政府迁往
台湾
。
台湾大学
于1952年,师范大学于1953年成立国乐社。
中国大陆于1952年成立了最早的大型民族乐队
上海民族乐队
。1953年,
中国广播民族乐队
在
北京
成立,在
彭修文
等人的努力下,在乐队声部编制、乐曲创作,以及乐器的改进上都有很大的成绩,中国广播民族乐队的编制,成为后来民乐团的基础编制,至今未有重大的改变。
郑觐文
先生
努力靠自己 成功靠全体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