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內有許多地勢低窪的河濱地區,歷年颱風侵襲時,常常會因為河水暴漲而氾濫成災。其中,東港、林邊及佳冬等地區,因為養殖業發達,曾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造成嚴重地層下陷,若颱風過境適逢滿潮時,容易因為海水漲潮而漫溢沿海地區,使得水患問題更加嚴重。
屏東平原的地層下陷問題可以追溯到1971年代,至1979年起較為明顯,最嚴重區域包含:萬丹、東港、南州、林邊、佳冬、枋寮與新埤等地區,估計地層下陷面積達175km2。依據水利單位1998年的地層下陷檢測調查結果,顯示下陷範圍北起屏東,東至新埤、南州與太原一帶,南到枋山部分地區,面積約209km2。下陷中心在佳冬鄉塭豐村,與地面原始高程相比到1998年累積下陷量約達3.1m,年平均下陷量約10.7cm(1970至1998年),林邊地區累積下陷約 2.78m,枋寮亦達 2.03m,總而言之,依現有檢測資料顯示,地層下陷仍為屏東縣淹水災害主要區域特徵之一。
再者,參考經濟部水利署淹水潛勢圖資(一日暴雨 600mm淹水潛勢),屏東縣之淹水潛勢區分布如圖6,指出境內可能發生淹水深度在50cm以上的淹水潛勢區域,集中在高屏溪、東港溪及林邊溪下游地帶的東港鎮、新園鄉、林邊鄉以及佳冬鄉等地區;另外萬丹鄉、屏東市、竹田鄉、恆春鎮、車城鄉、內埔鄉及枋寮鄉等地,也存有部份淹水潛勢區。另外,本文以淹水潛勢區分布最廣的東港鎮之天然災害潛勢地圖(一日暴雨 600mm淹水潛勢)為例,呈現災防科技中心彙整水利署為主所之淹水災害潛勢情境。
圖-屏東縣一日暴雨600mm淹水潛勢分布情形。(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屏東縣在2004年敏督利颱風期間,許多區域達超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0mm以上)等級,造成多處道路路基流失,河岸沖刷崩塌,且在土石尚未穩定之餘,2005年0612豪雨及海棠颱風、2007年聖帕颱風、2009年莫拉克颱風與2010年凡那比颱風相繼來襲,同樣造成屏東縣內多處路基流失及河岸沖刷崩塌等坡地土砂災害,使山坡地土砂災情更為嚴重。而且,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屏東地區,許多山區聚落在該次災害都後成為不安全區域。近期重大災情,則有2013年康瑞颱風,大雨造成南迴鐵路邊坡崩塌,衝出土石撞擊火車、造成人員受傷與交通中斷。[1][9]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公告資料(2017)顯示,屏東縣內有70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各鄉鎮土石流潛勢溪流分布詳如圖8所示,獅子鄉17處、來義鄉11處與牡丹鄉9處,已佔了全縣半數以上。
圖8-屏東縣土石流潛勢溪流分布圖(資料來源:土石流防災資訊網)。
圖-屏東縣環境地質基本圖。(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海嘯主要是由海底地震所引起,對陸地的威脅程度取決於震度大小、震央距離及海嘯波傳遞途中所經過的海底地形。若海嘯波傳遞途中,經過海底斜坡地形,則有利於海嘯發展,對陸地的危害也越大。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與中央地質調查所之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從菲賓律西側延伸到臺灣海峽南部的馬尼拉海溝,為地殼活動頻繁之區域,較有可能發生大地震引發海嘯災害。此外,臺灣海域之海底地形如圖11所示,由圖中可知,馬尼拉海溝與屏東外海間的海底地形,是有利海嘯成長的區域,因此,屏東縣仍然需要注意海嘯災害。[1]
圖-臺灣海域之地形。
(資料來源:屏東縣地區災害防救計劃,105年)
圖-海嘯危險性分級。(資料來源:桃園縣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圖-屏東縣海嘯溢淹潛勢地圖。(資料來源:災害潛勢地圖網頁)
圖-屏東地區土壤液化潛勢區分布圖。(資料來源:土壤液化潛勢區查詢系統)
以上資料摘錄至國家災害科技中心 https://den.ncdr.nat.gov.tw/CitySubject?cityid=10013&type=CityDe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