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特色

建物配置以採分區配置原則,依學校機能分為教學區、運動區、活動區,以行政大樓為中心將教室與活動區分處南北兩側,並為避免將來市場停車場開發所引起之干擾,特將教學區置於南側。以一寬廣之廣場作為校區與校外之中介空間。

入口動線採分散方式,由廣場發散到各不同機能之空間,互不干擾,使學生一入學校立即經由不同之動線,迅速進入教室。

內部動線則以南已軸線串連教學區與活動區,各分區入口再採分散方式處理各區之動線。並配合設於廊道未端的垂直動線,避免影響教學。

戶外空間採半開放式之庭園空間,導入教室群之核心,使學生下課立即接觸自然的戶外空間,並於對角軸線設置通道,配以變化之花架,及半圓型之嬉戲平台,添增趣味性,其間之花草、樹木、流水,更可供學生玩賞,緩和緊張之上課情緒。

學生廣場內配置圓弧形之階級與平台座椅,噴泉位於圓心,周遭點綴樹木、花台,活躍了學生的情趣,方便學生出入教室,且增加學生團體遊戲之場所。

中央廣場平時可供學生休閒,與連通教學、活動兩區:學校有活動時,方便外賓出入與參觀。

依學生行為模式發展對應之環境空間:

1.擴大式交誼型之走廊空間,適合短時間的休息與學生間的交談。

2.變化型花架可攀爬。

3.運動場地可供打球。

4.戶外平台空間如學生廣場、庭園戶外走道等提供學生安全之嬉戲追逐場所。

5.由戶外可進入之採光良好的地下室福利社購買零食。

6.南側樹林之帶狀綠地空間,設有石桌椅,營造思維空間。

7.玩賞景物:庭園景觀之設計,花草、樹木、流水之規劃。

8.在空間設計方面,田徑場、球場採南北座向。

9.教室以南已向配置為主,部份東西向者,以深的遮陽校設計,再植以樹木,防止日晒問題。

10.行政大樓居中策應方便辦公與連繫。

11.教室單元空間的設計,將清潔櫃、老師用櫃等設備,設計於教室壁會體中,不但加強了教室外觀的變化,也使設備易於保養且經濟。

12.活動中心設於北側,一則方便附近居民活動使用,一則遠離教學區,避免干擾並與運動場連成一體,方便使用。

13.特別教室如理化實驗室設於教學區。

14.工藝、音樂、家事等較影響教學者,獨立一區,以廣場隔開,具有獨立之休閒廣場及各層之交誼平台,夜間亦可開放給附近居民使用,如烹飪班,、媽媽音樂教室等。

15.圖書館除了方便學童之日間使用,也考慮於夜間開放給附近社區居民運用。

上述後三項,係考慮因應學校三的社區功能,於配置上、空間設計上,做彈性機能上之運用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