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百搭比賽-「膳」愛地球

探究題目

比較水耕種植及土壤種植的生長及產量和智能耕作是否能提升農作物的收成


探究目的

近年來,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不是太冷,就是太熱,不是太多水,就是太少水,使得不少農作物失收。因此,我們想研究有那些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解決農耕,從而預防農作物受天氣的破壞或減少損失。


另外,香港人多地少,且土地亦很昂貴,我們試以在家中作小型的水耕種植,比較土壤種植及水耕種的生長和產量。看看水耕種植能否普及至一般家庭。



探究方法

1. 利用智能系統,控制影響植物生長速度的參數,如光的強度、pH值、營養液的濃度等。


2. 比較同類物種在土耕及水耕的收成。


實驗裝置:

材料:

3層水耕種植機器

-兩部相機連腳架(固定攝影)

耐抽苔生菜種子

-營養液(A,B)

[每隔20分鐘拍攝1張相片,記錄耐抽苔生菜的生長情況。]






什麼是水耕種植?

水耕種植與傳統的土壤種植有所不同,顧名思義,水耕不需要用土壤耕種,而是植物的根直接吸收水和水中的營養。沒有土植物依靠什麼來支撐自己?水耕種植的根則靠抓緊介質如陶粒、水苔或海棉等等來支撐自己。

一般而言,水耕種植大都在室內進行,所以種植的環境及要素是可以控制的,例如光、溫度、水、營養等,故此全年都可以進行水耕種植。另外,由於植物直接吸收水中的營養,沒有像土耕那樣花了額外的能量在泥土中找尋水和食物,所以水耕的收成比土耕更快及更多

      


5分鐘參賽短片


參賽裝置:

三層式水耕種植與智能太陽水耕裝置


泰元編




敖峰編




土壤耕種-耐抽苔生菜

後期沒有觀察記錄照片是因為疫情關係要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