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奉祀主神保生大帝,通常稱呼為『大道公』或『大道公祖』。然而年代久遠,缺乏相關史料,勉以地方耆老言傳口述為佐。老保生大帝神像歷史悠久,但難以考證來源。惟可推論數百年前先民自大陸渡海來台墾殖,攜帶保生大帝神像(一說為攜帶香火),以求渡海發展平安順利。後眾弟子有感神恩庇佑,遂於清咸豐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創建『保生大帝廟』,廟內中龕書有:『三官大帝 保生大帝 福德正神 神位』,奉祀保生大帝神像為主神。
於日據時期,日人欲毀神像,保生大帝神像幸賴村民謝郡成藏匿得宜,並以在溪邊撿到的土地公神像替換交出,保生大帝老神像得以保存至今。後因木造廟宇老舊,經信徒商議,配合活動中心興建工程於原地重建,一樓為『大埤鄉北鎮村活動中心』,二樓為本宮。並雕塑太子千歲、康元帥、趙元帥、福德正神等神尊一同奉祀,於民國七十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日入火安座,定名「鎮福宮」。
本宮於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隨同『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前往白礁與青礁慈濟宮謁祖進香,並奉保生大帝旨意,於白礁慈濟祖宮迎請大大帝及三大帝神像回本宮奉祀。
本宮於民國九十二年成立『鎮福宮管理委員會』,經縣政府立案,並推選林本先生為第一任主任委員。一○四年由謝明志繼任主任委員。
民國一○六年,加入『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總會』。
民國一○七年,由於廟頂漏水,奉保生大帝旨意翻修,村民乃鳩資整修廟頂剪粘及廟內外。
廟會慶典
本宮慶典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以及農曆四月初十(本宮保生二大帝聖誕千秋)。
農曆十月十五日子時則為奉敬玉皇上帝叩答神恩謝平安。(逢五年千歲科期則改為十月十三日子時)。
每年農曆三月十四日(或繞境前一日)下午舉辦犒兵安五營,除佈署外五營兵力外,亦犒兵答謝五營將士,感謝平日護佑村里。(註:逢五年千歲大科年,於迎請五年千歲前一日,即農曆十月十二日下午,亦循例舉辦犒兵安五營)
五庄八部落聯合遶境
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吳真人聖誕千秋,每隔幾年就會連續三年舉辦五庄八部落聯合遶境,以後庄明濟宮保生大帝(大大帝)為首,以步行方式依次遶行鎮平、新吉村、西鎮村、經興安村、舊庄、怡然村、大竹圍最後回後庄遶境。遶境為地方大事,旅居外地遊子紛紛回鄉共襄盛舉,數千信徒形成人龍綿延數公里,沿途信眾香設案敬奉,鞭炮聲不絕於耳。為鼓勵旅外子弟休假回鄉參與遶境,自一○五年起,聯合遶境改為農曆三月十五日的前一個星期日遶境,犒兵安五營儀式則改為遶境的前一天。
逢寅、午、戌年為五年千歲的『五年大科』,農曆十月十三日本宮前往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恭迎五年千歲遶境。五年千歲代天巡狩,神威顯赫,問事時亦常降駕指示。鎮平部落雖僅約二十戶居民,然每逢迎請五年千歲或遶境時,都有大小陣頭及數百人簇擁恭迎,鞭炮聲連綿響徹雲霄。
本庄亦為大埤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五十三庄成員之一。是故,本宮神明所開符令均書寫『保生大帝』、『五年千歲』、『三山國王』、『太子千歲』等四位神尊聖號。由於本境石雕福德祠福德正神亦時常降駕協助辦事,故自一○六年起符令增列『福德正神』。
節錄自:台灣勝蹟採訪冊3
節錄自:台灣省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