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雲林溪有約」公民論壇第三場終於圓滿落幕了!
今天參與公民論壇的民眾與夥伴們想必也渡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午後時光,在斜陽中大樹的綠蔭旁,伴著開蓋的雲林溪工程籬笆,我們將工程大圖搬出戶外,報到處也放著報告書供民眾參閱,並將過往的記錄放上電子相框,就是為了讓民眾能夠更迅速的瞭解雲林溪開蓋相關。
論壇的一開始,山線社大執行長條列式的報告了過去一年來,山線社大與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夥伴們所做的努力,並且也向參與的民眾報告了前兩次論壇討論的重點,和點出公部門在公民參與度仍然不足的情況,另外也請到了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的總召─張妙祝小姐,來談談雲林溪開蓋,缺失了人文思維,沒將文資保存考慮進來;針對公部門報告的停車位置劃設問題,斗六市太平大街發展協會理事長─關有仁先生談到,我們應該要想想是從用路人的角度思考,還是汽車一族?又斗六市的願景是什麼?若只從停車位的角度去思考,那麼就算有再多的停車位都是不足的,這又回到社大與雲林溪文化聚落一直以來所提出的訴求,「以人為本」!
還有請到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陳育屏執行長,她就提到了,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那願景圖藍色的部分,那代表的可是生命,而水岸環境營造絕對不是只有景觀,其中的生態、生命力才是水岸的靈魂,也才能夠使人親水不離水。
而山線社大的大家長,黃世輝主任也出席雲林溪論壇活動中,並提到今天的公民論壇,大家提出了那麼多想法,公部門卻只一昧的回答不可能,那麼我們這麼多人聚集在這裡的討論不就沒有意義了?公民參與應該是要廣召大家的意見,並且思考是不是能有更好的可能性,這才是舉辦公民論壇的真諦。
一條溪流若要使人親水,就像「與雲林溪有約」公民論壇一直以來提到的三個指標,水質改善/親水環境營造/民眾參與,這些很基本的標地若是沒有做到,何來親水?
水與綠計畫只是一個名稱,誠如山線社大執行長所說,既然這是獲得中央列入前瞻水環境的十大亮點之一,那麼公部門就更應該拿出想法和做法來好好的營造與溝通,而公民參與也絕非做了才開始亡羊補牢,要民眾體諒先讓工程進行,而是一開始就應該召開公民論壇,廣為說明、討論,否則連在地居民的願景都不知道,他們怎麼規劃斗六市未來的願景呢?
這不是第一場公民論壇,也不會是最後一場公民論壇,只要是能夠讓更多民眾一起知識解放,一同公民參與、公民行動,山線社大都很樂意舉辦這樣的公民論壇,但我們更希望的是,工程單位、公務部門能捨棄過去傳統想法,擺脫交差思維,扎扎實實的辦好公民論壇,讓全民能一同參與,這才是山線社大所希望看到的。
最後如同山線社大與聯盟夥伴們
每次報告都一定提到的:
可以簡單,但不可以「簡陋」!
可以慢,但不能「爛」